游侠与醉鬼(延伸版)
一个游侠为保护一座村庄行侠仗义,独退匪兵百余人。最后,他内力耗尽,饮下一坛美酒后,倒在茫茫雪地上死去。村民在雪地里挖出了他的尸体,认定他不过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醉鬼,喝酒败光了家产,终于在村头醉死。但有一位村民觉得这个醉鬼的死太过窝囊,便杜撰了一个故事——一个游侠为保护一座村庄行侠仗义……”(写于昨日。 延伸:首先,我这个“小小说”至少可以衍生出两个故事——其一,游侠为保护村庄行侠仗义,力战匪兵后力竭而死,却被误解为“醉鬼”。无聊的村民茶余饭后需要谈资,便把死在雪地里的“醉鬼”想象成一个游侠,却误打误撞地还原了真相。其二,雪地上的的确只是一个醉鬼。一个迷恋侠义话本的村民A(一个堂吉诃徳式的人物),偏要把他幻想成一个行侠仗义、潇洒不羁的侠客。甚至,他践行侠义,但他却笨手笨脚甚至酒精过敏,他用他的热忱和朴实“行侠仗义”。也的确 真正帮助过他人,当然远不如独退匪兵那么壮烈。而在多数村民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沉迷武侠小说的醉鬼。但A却乐在其中,他为小女孩寻找走失的宠物猫,为小男孩修理摔坏的玩具,陪独居的老爷爷喝酒,帮年迈的老奶奶晒被子……在他们瞬间的微笑中,A真切感觉到了幸福。 当然,还有一个村民B,他远比A实际,是一个精明的酒店老板。一天,他忽然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无聊,就像厨房旧围裙上的陈年油渍。在他的世界里,酒是商品,不是快意,只用来买卖,不能带来超越世俗的欢乐。他拥有惊人的酒量,却并不爱酒。许多年前,村子里有家酒肆,掌柜嗜酒如命,承诺谁能喝倒他,就把酒肆赠送给他。百日之内,挑战者千百,酒肆仍未易主。B穷困潦倒,其实他并没有留意到挑战榜,只是太渴,一杯又一杯。最后还感叹一句“这水也太难喝了”。误打误撞成为了新掌柜。他运气好,头脑也精明,酒肆的生意比以往更兴隆了,他却时常感到无聊。终于,他看到雪地上有一个醉鬼,忽然他联想起他偶然听到的武侠故事,开始杜撰一个故事——一个游侠为保护一个村庄行侠仗义…… 阐释: 我首先想到的,是真实。什么是“真实”?“真实”也许真实地存在过,但终究和我们错过。“真实”是我们假定真实存在过却实际上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东西,正如雪地上的醉鬼尸体。醉鬼已死,人们根本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甚至之所以认为他是醉鬼,也只是根据他身上的酒渍、身旁的酒壶判断而来的。他也许真的仅仅只是一个醉鬼;也许是一个保护村庄的大侠,独来独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以至于人们都不相信他是一个侠客。但他到底是什么?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真实”虽然与我们擦肩而过,但我们却可以拥有“真实感”——从某个角度上看,一个人相信什么,就可能拥有什么,甚至就可能创造出什么。比如村民A,平庸而天真,他坚信死去的是一位大侠,并且奉之为值得效仿的榜样。他也深信自己是一位践行侠义的游侠。纵然,他的帮助微不足道,但在这种帮助中,他对侠义的信仰是真实的,他的正义感是真实的,他感受到的快乐也是真实的。而村民B,虽然精明而现实,还曾经误打误撞当上了掌柜。但他始终也有赚钱之外的需求。他深感过分世俗的无聊,竟然杜撰了一个他曾经嗤之以鼻的无聊故事。对于B而言,摆脱无聊的需求,同样是真实的。醉鬼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他的态度,内含了什么意味。 我还试图用这个故事表达荒诞——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可能与真相本身南辕北辙(比如把大侠当作醉鬼),但当我们准备放弃追问真相,戏谑游戏时,有时却恰恰误打误撞接近了真相,而我们却永远不自知。“真相”还是与我们擦身而过了。 醉死在雪地上的,究竟是行侠仗义的大侠,还是嗜酒如命的醉鬼呢?也许,我们相信什么,就是什么。而这种相信的背后则可以映照出一种真实的态度。
意义的无中生有性。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8 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