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007系列票房小析
今天偶然发现这张2012年的图,当年全网到处都是50周年总结图,但这张图最新颖的就是用柱状图对比了每部007电影的预算票房(未考虑通货膨胀)——某种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联系上全系列的起起伏伏,这张图大有奥妙,就瞎分析一下吧

手动补了下《天幕杀机》和《幽灵党》的数据


SC时期
之前一直只是听说《诺博士》一上映大获成功,今天看到数据终于有感受了:近60倍的票房回报啊!而作为确立007基本元素的《金手指》票房又翻了近一倍,制片尝到甜头后如法炮制的《霹雳弹》虽然票房涨了,但预算也高了三倍, 孰赢孰输大家自己定夺吧
总体来说SC时期票房一直稳步上涨,除了当时的“最后一部”《雷霆谷》——但说实话我很不理解啊,按如今粉丝思路最后一部不应该多支持支持么?是因为无法接受Bond和日本姑娘假结婚的剧情还是SC稍微走了走新潮路线
回归的《金刚钻》票房也就一般吧,估计跟剧情也有关系,但作为救场也够用了
GL时期
GL被踢一直盛行的说法是因为《女王密使》的票房非常难看(好像考虑通货膨胀完在全系列里是挺难看的)但现在看来不并是这样
因为我们得考虑这么几件事:
1、GL不是演员,这是他的银幕首秀
2、SC当时已经是国际巨星了,GL就一小模特
3、影片上映前有媒体爆GL黑料
4、这可能是影史上第一次给系列电影换主演的做法
5、70年代嬉皮士风潮已经来袭,大众审美将产生巨变
这些因素让整部影片变成了一场豪赌,结果影片获得当年票房冠军

甭管是个人魅力还是系列余热作祟,单看票房GL这个Bond当的真挺成功(毕竟还有个不买账原因是be剧情)制片方也很满意,续约的合同和钱都准备好了,结果GL觉得007系列终将败给新时代审美,毅然决然退出了
所以就像某纪录片说的,假如GL对007系列稍微多点自信,他真能再来好几部
RM时期
去IMDb查了下,《生死关头》全球累计票房 126,377,836 美元,在当时仅次于《霹雳弹》,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给整个系列打了一针强心剂
估计见势头大好,《金枪人》预算直接翻倍,结果惨兮兮……不过这真的是制片导演们的锅:强行让RM走SC人设,观众和评论家少有的统一战线吐槽这一做法

平台期之后终于迎来了全系列又一部突破之作《海底城》:预算没涨票房直接翻倍了,成为当时全系列的票房最高。票房的成功不光标志RM版Bond人设的确立,也代表观众最终接受了系列换人的做法。此后制片又如法炮制了《太空城》,制作翻倍但票房没太涨(可类比《金手指》和《霹雳弹》)
之后票房就稳定下滑了
TD时期
盛行说法也是TD因票房太差不演了,但现在看来这说法完全按站不住脚啊……票房跟RM后两部基本持平,不到十年通货膨胀有这么快么……
不过《杀人执照》是TD版风格最明显的一部,票房的跌落也说明当时观众确实没做好迎接冷血凡人Bond的准备
后来制片也希望TD回归,结果他认为自己诠释风格的势头已去,拒绝了
PB时期
图中数据似乎有误……图中《明日帝国》的票房数据就是全球票房,《黑日危机》全球票房是361,832,400 美元
PB时期票房就跟电影一样:中规中矩平平淡淡,没什么大突破但也说得过去,反正就是使劲儿砸钱玩高科技呗(划掉!)但不是说《择日而亡》高科技被骂的很惨吗?我看这个票房还是四部里最高的呢???
DC时期
一个奇怪现象:PB时期开始,票房跟评价没什么太大关联了
之前如果哪部口碑不好,票房上会呈现暴跌态势,但现在……《量子危机》一样被骂的贼惨,但票房就少了那么一点……完全表现不出观众的愤慨啊……
此外,《量子危机》是又一次的“如法炮制”,只不过这次制片们终于玩脱了
《天幕杀机》又是猛涨了一回,算是新千年后最赚的一部了,还是当年的季度票房冠军
小总结
基本规律:下一任的第一部票房总会猛超前一任的最后一部
几个预算翻倍节点:《霹雳弹》(1965)、《金枪人》(1974)、《太空城》(1979)、《黄金眼》(1995)、《明日帝国》(1997)、《量子危机》(2008)
当一部电影在票房上突获成功时,下一部一定是如法炮制的作品
最后说说我对于全系列票房趋势的看法:
老邦片时期(前三任)正巧赶上好莱坞最黑暗的日子:黄金好莱坞时期终结、制片厂制度被叫停、电视产业冲击、政局紊乱……而电影市场的空缺总要有人填补,007系列恰巧就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期。尤其是60年代,轻轻松松就有几十倍的收益,完虐其他选手。第一次换人实验成功我认为也多亏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的缺席
随着好莱坞的恢复,007系列独霸票房榜的行为开始被遏制,好在当时观众特别吃RM版Bond的人设,票房受影响并不那么严重,几十倍赚不了十几倍还是有的。但可以看出,《星球大战》横空出世后,007系列便开始敌不过好莱坞了,不光是票房,剧情方面都开始模仿了
等好莱坞彻底回过劲儿来之后007系列就彻底让位了,后三任的作品虽然也很赚钱,但没有一部成为年度票房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