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电影的新感受
2015/12/10于匹兹堡
依稀记得2010年样子去了电影院看了将近有40部电影,周末早上总是喜欢乘着公车跑去一个角落静静坐下。慢慢终于也能听懂台词,因为不是看书,碰上不懂的生词就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学习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带着问题,带着不理解与懵懂努力地去跑,期望着啥时候突然开窍了就明白了。转眼5年过去了,这一年电影看少了,但是明显多看了不少文艺片~
匹兹堡的电影节3rff,也喜欢放一些文艺片,这是外国电影浓度最高的时候了,不过今年很意外地从两周的时间压缩成一个星期了。去年的电影《女性瘾者》(nymphomaniac,这个英文拼写,真长)看得那个心潮澎湃。。。还有上下集,结局也是出乎意料。然后被室友带去看了一部《爱,简单》(the way he looks),对他的电影的品味很是赞同,电影简介和预告片都没看就去了。刚入场就收到回馈单,说是同性恋电影闭幕式(LGBT),花擦,立马觉得这是入了火坑了。前一部分还是讲了学生时期的纯洁友情,然后两个男人就开始接吻了,我勒个去,然后我是一点都不好意思去看室友的反应。不过很意外地觉得这份感情真是很美,导演不像李安有《断臂山》那种吐口水,润滑的男同电影的细节描写,只是用一些吻与拥抱代替了。不知道这个电影算不算大家喜欢的BL系列~ 只是觉得看葡萄牙语翻译的英文字幕,很多场景都被字幕分散了,好希望自己也可以能听懂这种语言,或许能更多理解一下他们的爱情。
今年看了《野马》(mustang)和《桑格莉之夏》(summer of sangaile),应该是文艺片分类的电影。片中飘散出那些美丽的大腿长裙,但却没有给人色或者肉欲的感觉,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裸体可以是美感。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明白,原来文艺片真的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去感受平时看不到的世界。(话说《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当时就是被自己当成三级片去看的。) 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女的,或许远离了好莱坞男导演的欲望,也才可以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去看这个世界。那种登堂入室的感觉,真好。 小时候曾经不理解别人说的头疼是什么感觉,因为觉得完全没有体会过,后来晕车以后才明白,或许那种前额的鼻尖处的痛感原来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只是人们需要不太相同的时间与场合。而这两个女导演通过魔术般的手法,让我能够通感,真是觉得幸福。 心情低落的这半年,拿出了《乌合之众》(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居然发现1895年对于媒体的概括,却和2015年的媒体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究竟这么些年,我们又有了多少的变化,我笑着对三哥讲,智能手机时代的人是不是比以前的人更蠢了。三哥非常正经地说,人类是发展的,我们并不比上一代人更蠢,只是因为网络可以记录和输出我们犯错的愚蠢时刻而已。哈哈,也就坦然了,果然媒体这种东西只是反映人的感受,而不是论理。觉得自己也终于可以看英语书了,把五年前买的《最后的演讲》(the last lecture)拿出来三天竟然就看完了,哈哈。2010年,划下的好多生词如今居然明白意思了,也没有刻意去背词汇手册。当时特别讨厌读书,觉得生词就像沙子没有淘干净的米饭,吃着特别难受。现在也还是有词不懂,但是就假装是五谷粗粮一起吃下去,原来也是有慢慢成长了。 高兴,读完了第一本不是教科书的英语书~
然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电视剧《昼颜》,哈哈,木村拓哉恶搞的理科老师与人妻的桥段放在这里看着确实那么单纯。居然拍出了让人有点希望主妇可以从不完美的婚姻中解放出来,追求自己的幸福。日本人还是真能刷新人的三观。印象深刻的桥段却是两个成年人偷偷从日常生活逃离出来,却只是简单去看看动物园,野生采集,连老师的学生都吐槽婚外出轨的人却像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孩子。高中生随意地讨论着性与肉欲,而人到中年却又去追忆那些简单的生活,追忆初恋,追忆着单纯的看电影的时光,动物园的小猴子。大学生通过援助交际去换一两个名牌的手包,成为有钱的家庭主妇时却又与不得志的艺术家在一起去体验贫困的爱情。
我们苦苦追求着不属于这个时间段的物质与感情,然后下一阶段时,苦苦地追忆错置的青春与过去。是写实还是夸张,这一步毁三观的日剧,真赞!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5 1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