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读书小结
看了一下标记的已读是358,主要是大学到现在读过的书,去掉漫画大概是300本出头。隔得久些的,只记得大概了。趁着过年前,简单梳理一下。
1、《爱的艺术》
想理解透彻这本书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资本主义社会和宗教)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从弗洛伊德到沙利文再到弗洛姆时期的变化。 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些观点,比这些观点本身更重要。正如弗洛姆自己说当时普适性的观点未必适合50年后,获得唯一真理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找到有用的行动方法。
2、《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
极佳的心理学科普。
3、《老公的阴茎插不进来》
最初以为是丈夫性无能,夫妻互相扶持的亲情之书。读了才发现是一个感受不到自身价值、从小习惯了讨好别人的女性的血泪之书。糟糕的原生家庭、性的耻辱感、对自己的强烈厌恶、带着讨好的完美主义一点点吃掉了她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从后记看,这么多年过去,她心里已经轻松了一些。
真想用力拥抱大学刚毕业时的她,你很好,才不是人间的“瑕疵品”,他们不配。
4、《女权辩护》
这么多年前的书了,依然振聋发聩。 女人先是人,再是女人。 一味鼓吹美丽无知顺从,只会获得软弱好骗善妒的大孩子,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享乐之上,既不能获得人格完整,也无力承担起公民责任和家庭责任。 因转瞬即逝的爱欲而非尊重和欣赏结合的婚姻,注定是短命的。
5、《自私的基因》
信息量太大,带来的启发比答案更多。 正如作者强调的,用基因选择解释人类社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文化的影响。动物之所以完全是基因决定,是因为我们默认动物的行为只受基因支配,但显然人类的行为已经不完全是了。
6、《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9版)》
精读过的第五本心理学教材,发展心理学本身不是我特别喜爱的方向,而且部分概念我不太理解,都拉低了好感度。 但是,跟国内通用的林版发展心理学(第三版)比起来,高下立判。国内的研究质量,实在撑不起一本优质教材。 发心主要研究的是受精卵到青少年时期,全书的顺序是发心的生物学基础、认知发展、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背景(家庭、同伴等)。如果家里有小朋友,或者准备要孩子,看了应该有更多感触,至少我看了之后,多喜欢了小朋友一点。
7、《徒然草》
枕草子太厚,且需要日本古代文化功底,就放弃了。徒然草亲切很多。 日本人似乎很喜欢这种小段子随笔集,后世很多人也写过。 整体是提倡清静无为,但也给自己留了一些余地,出世之外又透着某种入世的狡黠。副标题里“生活观”的定位很准确。
8、《沉思录》
这本书在高中对我影响巨大。今天翻了翻,发现那时候在侧边做了丰富的感想笔记,中学时代的我自我要求称得上极高,到了极其严苛的程度,与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羞耻感和自我批评。除此之外,一些批注倒是意外深刻。 附上一句书中文字自勉,“要总是把这牢记在心: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不要因为你无望变成一个自然知识领域中的辩证家和能手,就放弃成为一个自由、谦虚、友善和遵从神的人的希望。”
9、《性的问题》
这是一本1999年的书,如今看来仍然不算过时。虽然年代所限,调查数据有些粗糙,整本书还是有明显的学术研究的结构,而且言语措辞基本保持了冷静中立理性。 李银河的研究,在中国的确是有开创性价值的。对我的启发很大,丰富的引文帮助我明白了许多一度流行的说法的来处,拼上了中国过去到现在、西方观念到中国社会观念中性观念变迁缺失的一块。
10、《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
4.5星。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全面,但我觉得和《心理学与生活》比还是差了一点,可能因为我只买到了中文版,没有看最新的英文版吧。而且因为《乌合之众》,我对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印象不是特别好。 书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应用社会心理学 四编16章,讲了社会心理学方方面面。
11、《如何阅读一本书》
二更:很久没有这么精细地读书了,书后的题目也都做了。这本书真是细读方知好。不过 未来不准备大量读书 或者 主要读消遣类读物的,不推荐读这本书。 一更:因为之前的学习中画了一些思维导图,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学习思路非常好,想要真的通过读书学到东西,也是这样不断总结带着问题读的,不然真的是除了读的时候爽,后来全忘了。对我这种不爱读第二遍,喜欢不停读新书的人来说,作者的许多观点都深以为然。
12、《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书信集) : 爱你就像爱生命》
给李银河的信我应该在kindle上读过,给友人的信倒是没见过,那段白马非马马为空集的推理证明,意外有趣。 他俩在信里遇到政治就止笔不提,只说面谈,这让书信主要聚焦于感情文学世界观。 我一直觉得爱情是一种高级感情,是两个独立的人做要好的朋友,友情之中又有激情。双方得深刻思考过人生,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互相欣赏。但是很少有人真的拥有爱情的,这需要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信念,而对方也同样要有这些。纵观人类这么多年历史,在一起主要还是搭伙繁衍过日子,爱情不过是近两百年才偷偷挤进婚姻前提的。这两者没有必然关系,如果对婚姻或者恋情要求太多,就不容易快乐。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恋情之中,激情、思想共识、勇气能有一个已经不错了。
13、《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好的长篇作家一大把,但好的短篇作家太稀有了。莫泊桑的小说写的是真好,可是对人性的笔触也是真的冷酷。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当时只记住了吃牡蛎的美味画面,如今看来真是悲凉的底色。
14、《羞耻感》
书很实用也很通俗,讲的层次清楚,例子丰富,练习说明也够仔细,作者俩人都是有多年咨询经验的人,一个姓,感觉像是一对夫妻。
15、《周晓枫散文选集》
当年因为有文章选入课本而读,读后文风深深吸引了我,又去买书来读。喜欢,特别喜欢。如今翻开,还是那么喜欢。内心的别扭纠结,那一些列的想法感受,太像我自己了。她的想法,不是说明了她怪诞敏感,而是这个剧变的世界里,一部分女性无所适从的困境,反刍痛苦然后凝结出珍珠。而这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作恶的男性的评价太过宽容,对两性思考不够深入。 不知道作者今日,还像当年那样以自己为耻厌恶自己的女性特点吗?
16、《人生的智慧》
我猜想这应该是最简单好懂的叔本华作品。冷静、克制是我最大的感受。我不能说每一个观点我都认同,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年,而这两个世纪发生了太多大事。但我承认他的许多观点综合了当时社会学、医学等等的最新发现,表现出了超越当时时代可以绵延百年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格外喜爱引用伏尔泰的句子。 尼采受叔本华影响极深,从生活经历上看,他们与母亲的关系都很差,没有婚姻或是爱情受挫,对女性充满了讥讽与偏见。
17、《流言》
很长时间里,我都觉得《流言》是张爱玲最好的一本。 聪明,还有种诚恳。那种自负是表里如一的诚恳,便可爱起来了。
18、《当尼采哭泣》
神奇,小说还可以这样虚实相生、夹带私货。基于大量史实,虚构了一场合理的会面,从未觉得精神分析如此富有魅力! 对尼采了解仅限于读的半懂不懂的 查拉图…那本,以及他的自大、仇女和疯狂。书里的他缺点仍在,并有了解释,而智慧的光芒非常夺目。 能看见教材里反复出现的人,还是很亲切的。Floyd印象里一直是他老了的样子,书里的他才26岁,带着实习医生的认真好学和年轻的羞涩拘谨,顿时可爱了很多。 主角布雷尔在教材里只是Floyd的老师、当时出色的医生,催眠治疗的先行者,在小说里就生动极了。 布雷尔被催眠被解放那段反转我觉得有一点突兀,仿佛中间突然断了一截。
终其一生,就是要拨开重重迷雾面对真实的内心,不然人就会麻木或是崩溃。可追寻真实的路上却必然包含着痛苦。 一些精神疾病也许正是在反复提醒我们直面自我。
19、《心理学与生活 : (英文版·第19版)》
人生中通读过的最长教材了。
书非常好,同时还读了10年前的16版,明显感觉到书籍内容与时俱进,正如作者Zimbardo在 反驳斯坦福监狱实验造假 中所说,这本“全球领先的心理学初阶教材”是他最重大学术成就之一。引文充足、学术成果及时更新补充这两点,国内教材确实是比不上。
20、《金赛性学报告》
论这两份报告本身扎实严谨的态度和划时代的实证价值,肯定是五星。但是看见评论区说大量删减,就不太好判断这个中译本的质量了。 网络让与性相关的信息触手可及,但我并不认为民众的性知识因此更丰富更明智。AV带来的性爱幻觉,除了物化女性还有两性对性爱不现实的期许。
21、《城堡 变形记》
高中就读过,那时候没什么感触。 昨天读了卡夫卡给父亲的信,再读《变形记》就能看出大量情节直接来自卡夫卡家人和他自己的生活。卡夫卡父亲曾经多次辱骂别人以及卡夫卡是虫子,大概这是格里高尔变成巨大甲虫的根源。 变形记是个无解的悲剧,影射亲人之间无效的沟通,顶梁柱失去劳动能力就被抛弃,人们尤其是亲人不能容忍异类。也很像亲人久病、重病,家人照顾到无法忍受。 但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格里高尔的家人做的过分,毕竟这是一只巨大的、不会说话的甲虫啊,让人产生天然的恐惧是很正常的。而且家人还喂了格里高尔那么久,保留了他的房间,没直接弄死他或者将他关进笼子里,也没一起声泪俱下地劝他念及亲情主动去死(只有照顾他的妹妹在后期表达了赶走他的观点)。我是主角也会主动去死的。 世间之爱皆有条件,亲人也不例外。
22、《银白的寂静》
不了解作者生平,但我相信他一定在天寒地冻的雪原与狗一同为了活着奔跑过。 极寒、雪原、印第安人、白人、雪橇犬、猎熊、黄金、坚韧的女人,都是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野蛮与文明,生存与死亡,粗粝与黄金,杀戮与道义,掠夺与爱情。人们的生活游走在生死边缘,生命在天地苍茫中恢弘磅礴,表现出最本质的坚韧、力量与美。 很喜欢那篇 墨西哥人,讲为了墨西哥革命筹钱去地下拳击的。 最后两篇心理活动、认知思考写的比较多,就不如之前叙事的出色,写内心斗争写纠结写崩溃还是后来的作家更好。 没看过英文原版书,不太好判断翻得好不好,写这种题材,应该文字的个人风格会很浓郁吧,像故事一样粗鲁顽强,自生自灭,生机勃勃。
23、《亲密关系(第6版)》
非常非常好。很认真严谨的人际关系书,主要针对恋爱,也讲了一部分友情。用实验和统计的结果击破大家的迷思偏见。一本胜过无数本感情鸡汤。而且这本书对同性恋人也是适用的。
24、《春琴抄》
《春琴抄》佐助爱的是那个高高在上天资卓绝美貌无双的大户小姐,若是春琴肯嫁他或是因为毁容而自甘平庸,佐助反倒会觉得折煞了。所以他心甘情愿自毁双目,成全这一份仰望的痴爱。正如《飘》里表达的,我爱你,也爱你的名望、财富、权势、容颜,那都是你的一部分。 《刈芦》依然是男性主角对高贵出身的大阪女性的痴爱,不过是借了儿子的口吻叙述。 《吉野葛》三篇里我最爱这篇。依然是“我“听别人说故事,或是循着线索去探寻一个故事的写法,这篇完全是散文了,闲笔极多,时代风貌娓娓道来。 日本文学对人性里某些极致的、秘而不宣的情感,挖掘极深,并且坦坦荡荡详详细细以极美的方式写了出来。 这个世界本就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因而美不胜收,只承认一种正确,而将异类一笔抹杀,那才是对人性的屠杀,真正的野蛮和残忍。
25、《大学第一年 : 献给所有的大一新生》
作者是美国人,书里少数情况中国国情有所不同,大多数内容是适用的。真的大一看了,会觉得没触动吧,但是回头来看,简直百感交集。 我不说后悔的话,是因为我笃信人生无法重来,灵魂、转世更是无稽之谈。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算了,我希望我不出生。 回到这本书。有些道理不是大学新生也是适用的,当然大一的时候就明白更好。1.孤独并不可耻,交错朋友也不可耻,这并不意味着低能和愚蠢,很多人都是如此。 2.向他人求助并不可耻,独立坚强并不意味着要自己一个人解决所有事,虽然一部分人反应冷淡,但还是有很多人乐于助人。3.除了成功的学业,认识自我、爱情、与他人相处都是需要努力和习得的,这不是理所当然,如果处理不好不要觉得可耻。4.别因为每一次没有达成预期而反复责备自己,继而在下一次发生前恐慌和自我设障。
请喜欢你自己,哪怕只是一点点。
26、《故事新编 : 鲁迅小说精选集》
前半本是故事新编,后面是其他短篇。放在现在看,传说解构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八篇故事新编,《理水》和《出关》对官员的讽刺很辛辣,其余几篇有些淡。所有角色里,似乎除了治水的禹是个完人,其他人无论是坚持的还是逐流的,都显得可笑。也不知道该说是世道太坏还是不能适应。 短篇比故事新编更好,最好的《药》《孔乙己》《祝福》,高中教材都选过,《伤逝》也特别好,算是受了启蒙的女性在时代背景下探索人生新路的困境。《狂人日记》是最好的,话不再遮掩着讽刺,直接捅破了骂。《白光》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 在我心里,觉得鲁迅的短篇写的很好,不谈政治追捧,也足以流传后世,但不比莫泊桑、芥川。对人性中恶劣的内核挖掘仍有不足,只是侧重于愚蠢下不自知的坏。
27、《天龙八部(全五册)》
跟金庸其他作品比,天龙八部里的角色显然更不正常,回忆了一下,好像每个都比较离经叛道。但金庸的书里,我对天龙八部更偏爱一些。比起正常的特长(黄蓉的聪明,郭靖的执着),我从小就更喜欢病态的突出(阿紫的偏执残忍),而且得人物层次丰富有理有据,很多人写病态都病的过度所以单薄无理。
28、《奥尔拉 :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
还是更喜欢读这种老派的小说啊,扎扎实实讲好一个故事。 整本书透着冷峻,人间凉薄。 奥尔拉比较特别,它像一篇精神病感受纪实,比其他的几篇书写人间故事的更多了一点特别意义。
29、《倾城之恋》
初中买的,冲着倾城之恋这名字,本以为是浪漫故事,却发现与想象截然不同。 如今拿出来再读,多了许多欷吁,人间之事,可以洞若观火到这样的程度,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这么三篇就足足配的上五星了。
30、《4.48 Psychosis》
读的是网上的PDF,原版的感觉果然比中文好太多,翻译之后语言本身的带一点诗体的美感就消失了。 第一次看,我认为是穿插的是 主角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第二次看应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安慰里混合着质问与苛责,简直饭里下毒,应该是自我的内心斗争,咨询师应该不会这么没有素质。 原版真的好贵啊,这么短才几十页,打完折还要160,昏过去。 五星是因为作者将重度抑郁的心理活动写的很真实,直白又富有美感,而且短小不啰嗦。
31、《荒原狼》
这个译本翻得还挺好的,感觉是老一辈翻的,不知道会不会有删节。开头的前言有种浓郁刻板的意识形态气息。作者自己写的开头可视为更贴切的前言。 主剧情很简单,主角发现和寻找魔剧院,进入魔剧院,离开魔剧院。反对战争、厌恶娱乐至死,追求精神世界。自我剖析部分写的太精彩了。主线这么设计我还没有特别明白,是一本以后会再看的书。
32、《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很久没有读严格按着时间顺序叙事的名著了。人物塑造扎实、生动、细致、不啰嗦,能感觉到当年俄国的风土人情。莱温、安娜两个求真求实的反叛者双线叙事,最后交会,如同斗拱。莱温一角承担了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角色,借他的想法,写出了大量议论性内容。
可以感受到安娜的爱情与困境,但是我没有这样深刻地爱过人,所以共鸣很浅。托尔斯泰本人是对爱情大体上是轻视的,他和他妻子由爱转恨,彼此折磨了一生。可安娜这样一个为了爱情抛家弃子的女人在书中死后,竟能获得托老痛苦的泪水,唉,人心哪。
33、《罗生门》
第一次读是好几年前了,最震撼的是《地狱变》《罗生门》和《密林中》。当时读完,我心里第一次升腾起一种奇异的感觉——绝好的故事是要吞噬作者性命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能闻到血的腥气。毛姆也是故事圣手,但他就从不把自己最尖锐最深刻的一面拿出来,总是轻飘飘冷眼旁观。
34、《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电影早就看过,不得不说电影改编的很成功,保留了原书的精华又让情节更加紧凑。知乎之前有个热门问题,松子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如果这样宏大的问题,真可以用几句话答完,那么作品就不能称为好的作品。 松子带有着明显的缺陷,偏执、敏感、缺爱、自卑(在女性面前尤其自卑,无论是软弱、纯洁还是强势的女性),她没有什么时候是为自己而活的,永远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并疯狂地爱他们。她从来没有发自内心的爱过自己。她渴望女性特质又厌恶女性特质。然而书里出现的男性都太平凡普通了,面对突发状况,不是丑恶贪婪自私就是软弱无力。但个人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交织,作者多次提及昭和时代结束了正是想做此暗示。 好在作者将希望留在了阿笙和明日香身上,社会向前滚动了,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理解。 再见了松子。加油,明日香。
35、《七种武器 1:长生剑·孔雀翎》
第一个故事一般,但孔雀翎的故事极好。当初我读的时候,这套书我只记得孔雀翎这一个故事,现在再看依然觉得孔雀翎极好,不是说故事完美,而是构思设计极好。故事中间和结尾的点题说教气太重,完全可以去掉,杀手的心理活动可以刻画地更立体些。孔雀翎里,古龙简洁流畅的风格淋漓尽致,浪子的主角多了柔软和渴望,双双外貌个性独特,而秋凤梧从孤身闯荡的少年转变为山庄利益为重的家主,没有正面刻画,却有鲁迅笔下闰土那一声老爷的悲凉,最后开放式的结局,有了前面诛心的铺垫,纵然酒里无毒,主角的良心也让他无法再活了。
36、《人间失格》
我不能说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伴随着阅读,自然地生出强烈的不适感。可许多句子却又时常让我想起。这个极度敏感神经衰弱自大自负又自卑的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的人,可是我自己不也是么,遇到冲突第一反应是沉默和回避顾左右而言他,内心的不满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直到积蓄到爆炸,然后又骂不过别人,最后更生对自己的不满和愤恨。世界教导我们要听话讲礼貌,却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最后没有出口的负面情绪不过是指向自己。太宰治将这一切写出来,大概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做的最大的抵抗了。
37、《五味》
最后一篇讲写文章,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前文书写童年、朋友、亲人、师长、美食,我看了心向往之。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点点立起来,变得生动可爱。这比声嘶力竭地呼唤重视传统强上太多。我读了很感动,生活于我窒息感太重,时常觉得不值一活,更不希望有后代来这个世间,汪老从平淡甚至苦闷里活出兴味,怀有一颗时时好奇喜乐的童心,我很受触动。
38、《灰猫奇异事务所》
想象力丰富,又很有趣。最后的结尾有点开放式。和疯狂动物城里的设定相似,水生动物似乎多是食物,没有精魂。
39、《定位》
很有启发的传播学畅销书。虽然讲的道理很少,但是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佐证和补充。没有那么多例子,大家会很容易忘记作者要说的道理吧。抢占顾客的认知,聚焦,坚持。
40、《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怎么对待东西就是怎么对待人生啊。
一年多后,又在搬家了。曾经我完全不相信感觉,现在我非常相信第一眼感觉,东西和人都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眼缘吧。也可以看做是顽固的第一印象滤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