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回看吊诡的现代艺术历史,评<现代艺术150年: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回看吊诡的现代艺术历史,评<现代艺术150年: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当下艺术展,博览会,艺术祭如火如荼地在一二线城市进行着,公众有了对现代艺术更为直观和丰富的接触,而同时由西方奠定基础的现代艺术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脉络?如今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如何被操纵,形成和解读的?对于公众,这个问题必然也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和了解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艺术体系脉络。陈丹青在理想国系列节目中主持的《局部》单元提供了他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专业且个性化的艺术解读。他不是也无意作为艺术史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此而言,讲解艺术同时,则更多要求观者将拼图的“局部”一步步扩展到一张完整艺术地图。艺术欣赏的普及是为趋势,也是一种需求。

威尔·贡培兹所著《现代艺术 150 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中,他开篇便回顾了法国艺术家杜尚在 1917 年创作《泉》的来龙去脉,他写到:“至少杜尚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即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已有的、批量生产且不具明显美感的物件,通过解除其实际功用(换言之,使它变得无用),通过给它命名,通过改变其通常被观看的角度和背景,使它变成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他把这种新的艺术制作形式称为“现成品”:一件原本已经制成的雕塑。”这是现代艺术对理念解放的开端,也是一个“原罪”,一种大众甚至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误解与暧昧情愫。有趣的是,《泉》作为理念“傀儡”的命运是在展会之后消失不见了,不过不像以往具有“价值”的艺术品一样会造成什么巨大损失,《泉》自己强大的复制能力证明着自身再也无法被忽视的存在,现在在许多当代艺术博物馆便可以看到好几个展出的复制品。

而随着对杜尚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他用了 8 年时间完成了像《大玻璃》这样极具创新性且诗意的作品。另外,他对下棋的兴趣不亚于艺术创作。在《杜尚访谈录》中,他说到他一生都受到父亲的资助也是保证其“自由”意志的支持之一,这也不难理解他自己说的反社会和制度的心态和资本。杜尚作为艺术家的一生是随性未受强迫,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好奇心, 在随心所欲的状态下清醒且努力。 说到”做自己”,杜尚是一个典范。

那如今呢?有一部分或者说艺术市场机制让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更加“媚俗”了吗?艺术品在不断被消费和被消费中真的全无“质量”的判断标准了吗?例如杰夫·昆斯玩转了艺术机制,成为了现代艺术家“发家暴富”的代表人物。神秘的英国涂鸦艺术家 Banksy近期在苏富比自毁拍卖作品的行为再也无法像杜尚的《泉》那样具有艺术反抗和颠覆的力量,更多的是社交媒体的井喷式传播热点,扑朔迷离的罗生门解读和作品身价不降反升的商业行为效应。此时,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欣赏着来说,了解现当代艺术历史上都发生了些什么是自己判断能力的基础之一。19 和 20 世纪的艺术是如何走向我们现在的境遇的,其中充满了幽默,机遇, 荒谬,刺激和灵光闪现的时刻。
贡培兹以《泉》开篇之后,回溯至前印象派,再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根据年代和各个艺术史时期以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和经历思考,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与艺术界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展开一个个妙趣横生又仍专注于艺术发展情境的故事。“印象派”和 “野兽派”不是被艺术家或艺术史学家命名的,而是当时保守的艺评家对这类绘画作品的轻蔑用语,有趣的是现代艺术运动不仅接纳了这些名字,还以此为动力不断的发展。“印象派”和“野兽派”有一种艺术家拥抱大自然,返璞归真身心体验的追求,与此相对的是艺术家杜尚,<大玻璃>,1915-1923们身处的工业化时代所丧失的种种心灵风景。随后欧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踊跃地推动着现代艺术在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佛洛依德关于梦和潜意识的论著,其与超现实主义相辅相成。因战争的因素,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转移到了美国,纽约至今还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中心之一。当今的艺术在观念,社会政治文化身份,种族权利,批判性学术理论和科技发展中走向未来,也许我们的妥协大于反叛,全知显得更为无知,热闹掩盖了真实,但艺术的魅力从未消减,始终在于我们如何与之相处。
贡培兹讲述的是一个个性化的现代艺术史,而非艺术史学术论著。他善于“口语化”的艺术史叙述方式,更进一步说,艺术家不是因被艺术史归结的各种时期,流派而存在,而是先有艺术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节点,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才出现了现代艺术史中纷繁复杂又值得回味的细节和如何成就当今艺术面貌那并不久远的历史与渊源。



欢迎添加“艺+客服”申请进入“艺+artist”福利互动群,群内活动丰富精彩,活动信息实时提醒,资讯共享、展览赠票、活动邀请、攻略指引、展会演出兼职志愿者直招等等不定期掉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