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务这份工作
已经有很久没有写过关于工作的事情了。还记得许多年前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不同行业的真实工作是怎样的体验?》的问题,彼时正在广告公司工作,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回答了一笔,获得了一些点赞,也有不少人留言说获得了启发。当时其实内心也有点高兴,觉得自己的经历帮助了一些新人,但多半也是因为“广告”已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它有自己的圈子,出版物,院校专业,行业奖项,有许多的故事、段子、大佬、案例供检索学习,有相对明晰的发展路径,这个行业的相关话题,总能够引起特定人群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我自己在那次回答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广告行业,先是短暂地在甲方媒介部任职,后来就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直到现在我都很难和家人朋友解释得清这份工作到底是在做什么,也十分怀疑除了自己公司内部和上下游的合作方之外,还有多少职场人对这个行业有深入了解。这份工作就是听上去很像万金油的:商务。
似乎很多行业都有商务。我自己所知道的,游戏公司有商务,大点的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产品商务,一些传统行业公司也有商务。商务本身,又时常和商务拓展(BD)、商务运营、销售等混为一体。虽然叫这个名字的工种很多,意思却可能千差万别,它们中间似乎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共性,比如商务肯定不是负责出货的,商务应该是负责对外沟通的,商务是和实打实的利益、价值交换有关的,等等。
我目前是一家视频平台的商务。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平台营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平台上诸多视频内容的商业化变现。平台需要找到愿意合作的赞助商,进行这些节目的冠名,植入,开发一切可以售卖的合作模式。说得接地气一点,就很像大学时代学生社团的外联部,负责上门找企业合作,给自己的文体活动筹款。
但是公司毕竟分工更加细致,我们有自己的销售团队,所以作为一名商务,我们不负责直接对客售卖。我们更多时候是和节目制片团队一起工作。讨论这个节目的商业价值,开发节目可以售卖的模式,进行节目亮点的包装,提供话术给到销售团队,需要时和销售一起去给各大客户提案,促进成单和执行。
当大家看综艺节目的时候,我们看里面的广告;当去电影院看大片的时候,我们看品牌是怎么植入的。这个岗位,可以说有着天然的矛盾性。一方面,商业社会里凡事讲求投资回报率,就算内容产业也是如此。拍摄视频节目前期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公司要活下来,必须要有钱赚。另一方面,做内容的老师们,尤其是从传统内容往互联网转型的从业人员,往往又非常有情怀,对市场环境比较陌生,对商业玩法并不十分熟悉。
大凡客户愿意做节目投放,一定会要求在节目中产生较强的品牌印象。客户看曝光,看传播,看转化,看性价比,要想实现内容与商业的共赢,需要小心翼翼得平衡,若商业诉求触动节目骨架根本,产生过于明显的广告效果,则更会导致内容口碑的下滑,并间接伤害品牌。所以商务夹在其中,经常扮演精神分裂的角色,一会儿说服内容老师不要只顾节目做得爽,还得看看市场谈谈钱;一会儿又要说服客户,不要只看能露多大logo,我们也要谈谈情怀……
我想,大多数的普通网友或者观众,在面对节目中的花式广告或者植入时,除非设计较为有趣或讨巧,否则是有天然反感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直接的忽视,比如看了节目却不记得是哪家品牌冠名,对于商业化而言,虽然我们因此得到了收入,但也并不是成功的合作。
关于这一点,相反目前百花齐放的自媒体,能够给到我们很多启发,一边是坦率地接广告并体现品牌,另一方面是来自粉丝的自发理解或者对作者打趣逗乐,人格化的互动能够带来更直接的交流和理解,对于节目来说,避免只做表面文章,潜下心来研究品牌与节目的深度结合点,策划更加能够被接受和认同的营销模式,是目前我们工作的关注重心。
说回我自己,从小到大的朋友在初知道我做“商务”这份工作时都会比较惊讶,因为在朋友眼中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偏文艺气质,喜欢闷头看书,并不热爱迎来送往社交生活的人,没有想到我是在从事这样一份经常需要与人接触、打交道、谈判的工作。
但其实,过去的几年中,我可能正需要一份类似的工作来平衡性格中天然的自我关注倾向,这份工作也给我机会训练从多种视角看待一件客观事物,它可以是内容的视角Vs商业的视角,也可以是感性视角Vs理性视角,还可以是关注细节Vs把控全局视角,因为做商务时常要从市场的角度来为内容侧证明目前的策划是否是有亮点的、观众喜欢的、客户原意买单的,其中涉及到拿参照案例和数据分析说话,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谈判成功,但是这些过程确实使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个条理分明的大规模组织里,能够嗅到钱往哪走的岗位是跑得相对快的。
在实际工作日常中,我仍然不算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领导的评价是“性格稳定、理性、目标明确”,时常让我去对接最天马行空的策划团队,有的时候明明心里已经被他们的创意打动,脸面上依然波澜不惊地和对方陈述分成、卖点和Deadline,但是在需要话术包装时,又面不改色地写出一段符合内容推广需要的文案,接住他们的脑洞梗,了解关于制片的方方面面,获得内容团队的认可,不至于在各位老师心中成为一个自带铜臭味只谈利益的商人,其实心里也是窃喜的。
为什么要写这些文字,其实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突然有感慨,希望这类并不热门的岗位也能够被描写出来。或者干脆就是憋太久……希望以后也能不突兀地,陆陆续续写些和职场有关的点滴故事。
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内容行业,认识形形色色的媒体人、文化人、内容制作团队和出品方,并且深刻感受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不好定义”的工种正在被创造出来,变化的是title,不变的是对从业人员必需的快速适应能力,在逐渐细分的职业分工中间地带,创造所谓“复合岗位”的连接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