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课:《杂阿含13经》(味、患、离)复习
《杂阿含13经》(味、患、离)复习
主讲:JK
我们来看13 经(什么是味、患、离):
1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经,是讲五取蕴的味、患、离的。谁还记得,五取蕴的味、患、离是什么意思?
甲:贪爱、过患、厌离。
乙:味,是貪愛麼。
丙:味指的是贪爱,患指的是过患,离是出离。
老师:对,大家还记得,不错。
乙:患是過失,離,出離。
老师:对,乙,理解的还可以。
五取蕴的味、患、离,就是指:
味是五取蕴的乐味,什么叫五取蕴的乐味呢?
对于五取蕴感到喜悦、喜乐,就叫做对于五取蕴有乐味,那么实质上就是指贪爱。
丙:贪着于对五蕴的喜爱。
老师:对。当对于色蕴或四种名蕴,生起了喜乐,就叫做对它们生起了乐味,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患呢?
丙:过患。
老师:对,就是过患。当看到五取蕴,都是无常的、苦的,就会知道,它们都是有过患的事物,是不好的东西。
乙:貪著對五蘊的喜愛的這種過失就不能出離輪迴。
老师:对。这就是五取蕴的患。在其它阿含经典里,佛陀让我们观察五取蕴如病、如恶疮、如毒箭,就是让我们观察五取蕴的过患,凡是生灭的事物,都是苦的,这就是五取蕴的过患。
什么是离呢?
离就是出离。当我们通过修习内观,看到了色蕴是刹那生灭的,是苦的东西,看到了四种名蕴是刹那生灭的,是苦的东西,此时我们就会证悟到:五取蕴是有过患的事物,它是苦的事物,此时,我们就不会在贪爱它,乐著它,我们就断除了对五取蕴的贪爱。
乙:有生滅就有苦,有苦就有過患。
老师:对。对五取蕴的贪爱断除了,我们就可以达到涅槃的解脱,所以,离就是指贪爱的彻底断除,就是出离。这三个字,还有没有问题?
丙:没有了。
老师:1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你们大家看看这段话,能否简要的说明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提示:五受阴=五取蕴。
丙:如果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五取蕴的贪爱、过患、出离,那么任何的人或众生都不能解脱,或者都不能赴向涅槃。
老师:对,丙理解的挺好。
甲 :不如实了知对五取蕴的贪爱、五取蕴的过患、应当出离五取蕴,就会永远生死流转,不能证悟三藐三菩提。
乙:若我對於五蘊不如實知道它們是生滅的是苦的,是有過患的,我在天,魔,...不會得到解脫,永遠住在顛倒的境界裡,也不能證悟涅槃。
老师:嗯,你们三个理解的大致都对。
这段话的意思是:
各位比丘,如果我们对于这五取蕴,不能如实了知对它的贪爱,它的过患,以及对它的出离,那么,我(佛陀)就会和天、魔、沙门、婆罗门、天人众这些凡夫一样,在六道轮回里不能解脱,不能出离,永远的住在无明颠倒当中。如此,我也就不能证得无上的佛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丙:嗯。
老师:其实关键就是乙理解的那个点:我们要对五取蕴的生灭、苦、无我如实知。只要能如实知见到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也就是知道它的患,那么,就可以实现对于五取蕴的解脱。
另外,在这里,尤其是不进行禅修的时候,比如在生活当中,或生活禅当中,当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眼识看到好的色,贪爱会生起,这种贪爱生起的过程,也是我们觉知观察的对象,我们能够观察到贪爱生起的过程之时,就可以防止贪爱的生起和增强,所以,对于五取蕴的贪爱,也是我们要如实知的。同时,当贪爱被隔断,最后消失时,也是我们要如实知的。
这就是对于五取蕴的味、患、离的如实知,能够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
对于佛陀而言,他不仅由此从轮回中解脱,同时他还证得了正等正觉,即是佛果,而我们使用这个方法,只能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区别。
这段话还有问题吗?
甲:暂时没有了。
老师:嗯,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到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看不到这个,对它的贪爱是无法被断舍的。
丙:为什么佛用这种方法是佛果,我们是阿罗汉?
丁:正等正觉是什么?
老师: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
丙:在南传是认为佛是阿罗汉。
老师:我前几节课提到:三乘菩提。还记得吗?
丁:修成了阿罗汉以后怎么成佛?
丙:记得,佛、阿罗汉、辟支佛。
老师:阿罗汉是哪种菩提?佛陀是哪种菩提?
丙:佛是佛菩提。
乙:阿羅漢是聲聞。
老师:声闻菩提和佛菩提的区别是什么?
乙:聲聞要通過學習,佛陀自學成才。
丙:声闻是有老师的,佛是没有老师而自悟。
老师:嗯。
甲:声闻是通过别人讲解,佛菩提是自悟。
老师:对,甲。那么我们能说声闻菩提完全等同于佛菩提吗?我们可以说,佛陀是阿罗汉,这没问题,但是我们能说,阿罗汉是佛吗?
乙:不能。
戊:一个佛世只能出现一个佛。
老师 :对。阿罗汉的所有功德,佛陀都具备,可是佛陀的所有功德,阿罗汉具备吗?
丙:没有。
老师:所以,由于佛陀具备阿罗汉的所有功德,佛陀可以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佛的名号之一。虽然,佛和阿罗汉,在涅槃解脱上是毫无差别的,但是,证得道果的方式,以及教化世间方面,有着显著不同,所以,阿罗汉不能叫做佛。
丙:老师,理解了。
丁:明白了。
老师:虽然,悉达多菩萨修的也是八正道,内观四念处,而证初果乃至四果的,佛弟子,阿难等人,也是修八正道,内观四念处,而证初果乃至四果的。但是由于之前的波罗蜜的不同,佛陀由此证悟佛果,阿难等人证悟阿罗汉,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作为声闻弟子而修行,一般也是证悟阿罗汉,“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吗?
丙:明白了。
老师:在南传佛教里,佛陀和阿罗汉,在解脱轮回方面,证得涅槃方面,没有丝毫的差别,都是离欲阿罗汉,都是四果,由此断除来生五取蕴的生起,进入般涅槃,但是声闻菩提和佛菩提的不同,南传也是讲的,杂阿含经就直接讲三种菩提。
戊:嗯。
老师: 关于佛和阿罗汉的不同,我们举个例子,现在我说:乔达摩.悉达多是佛陀,这句话对不对?
甲:对。
老师:这样讲是对的。不要以为,乔达摩证悟佛果后,每个人见到他只称呼他为佛或世尊,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依然称呼他为乔达摩先生,明白了吗?
南传把乔达摩翻译为“苟达玛”,叫做苟达玛佛陀,看着挺别扭,我们也得习惯。好,我说:乔达摩是佛陀,这句话是对的。我再说:乔达摩是阿罗汉,对不对?
甲:对。
老师 :对的。乔达摩即是佛陀,也是阿罗汉,还是世尊,那些佛的名号,随便用哪个都对,我再说:阿难是阿罗汉,对不对?
丙:对。
老师:嗯,那我再说:阿难是佛陀,对不对?
戊:不对。
老师:嗯,没人把阿难叫做佛陀,阿难也不敢把自己叫做佛陀,所以阿罗汉和佛陀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个问题就到这里。
丁:是功德不同么?
老师 :二者解脱的功德完全相同。佛和阿罗汉都证悟四果,佛陀证悟的初果乃至四果,与阿罗汉没有任何不同,不同在于,菩萨证初果之前的资粮的累积。菩萨要经过无数大劫积累波罗蜜(资粮)。最后一生,才修内观证初果乃至四果。
乙:佛陀這種阿羅漢不是只管自己。
老师:声闻不必积累这么多资粮,所以导致最后的菩提不同,不知道我讲的,谁听懂了?
戊:懂了。
丁:证得佛果的资粮不同。
老师:佛和阿罗汉的修证之不同,主要在证初果之前,证初果之后,就完全相同了。
丁:知道了。
老师:佛在初果时看到的圣谛和涅槃,与阿罗汉在初果时看到的完全一样,断的烦恼也完全一样。修证的不同,就是证果前波罗蜜(资粮)积累的不同,同时,佛今生是自己证果的,没有老师,
戊:如果只为自己解脱就不必历经无数大劫积累波萝蜜了。
老师:对,戊。阿罗汉是佛教导证果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菩萨证四果而成佛后,需要在这个世间开启佛法,转动法轮,让佛法在这个世界上重生,这是佛陀的教化。而阿罗汉不用,阿罗汉证四果时,法轮已经转动了,世间已经有佛法的光明了。他喜欢教化,就帮着佛教教学生,不喜欢,就跑一个地方去独自呆着。这是二者的差别。
有些阿罗汉就不愿教化学生,佛陀还经常说他们,有训斥的味道,说:你们要去教化众生,不要老是自己跑到僻静处,享受法乐。
阿罗汉当中,最有智慧,教化工作做得最多的,是舍利佛和目犍连。佛在世时,他俩在僧团的地位,比阿难和大迦叶还高。
丁:听说目犍连后来还退转了。
老师:没有的事儿,那是某些地方乱讲的。
丙:是的,有这样听说过,佛在训阿罗汉是自了汉,其实只是某时就个别说说而已,并不是佛在反对。
老师:是的,佛陀并没有鼓励弟子走菩萨道,他认为菩萨道太艰难了,从未鼓励过,他都是鼓励弟子们速速证得初果乃至四果,达到涅槃。所以,佛陀的训斥,只是劝他们出去讲讲法传传禅修,没有说让他们走菩萨道的意思。多读阿含经,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楚的。
丁:原来很多误解。
老师:读诵杂阿含很重要。
戊:是,老师。
老师:那么丁提的问题,你们怎么看?证初果后,或者证四果后,还会退转吗?
戊:不会。
甲:圣者的智慧是必定不会的。
丙:证悟初果,最多七生,四果后,就不会再有轮回了。
戊:证初果后最多七世即可入涅槃。
老师:嗯,初果以上圣者,证得的智慧不会减弱消失,断除的烦恼不会重生,所以绝对不会退转。初果都不会退转,何况四果了。所以,说目犍连阿罗汉退转了,是不对的,违背佛陀的圣教。
好了,我们这节课的复习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