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达西瓦有道理哒 ——一篇民科日记
愤怒来源于无能。今天下午,当我发现我无法与CY医院“用药咨询”小房间中的三位大夫交流的时候,这种情绪油然而生。为了我的肝,决定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首先声明。其一,99%以上的医护人员都是最值得尊敬的,其余1%仅针对我遇到的个别人。其二,我对医疗科学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影视剧,科普节目和互联网,说民科其实都是抬举自己。总之,我的愤怒来源于我无法当场证实自己的猜测甚至无法得到合理回应的无能。
所以,我想要和“用药咨询”房间里的大夫们咨询什么呢?
我想咨询一下,“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否可能产生减轻或抑制慢性疼痛的作用”。翻译一下就是:我现在吃的药(称为B),虽然是用于压抑我某个激素异常升高的,但是由于它刺激了多巴胺分泌,是不是也同时有可能缓解了我的腰疼?如果是这样,那么是我的腰疼真的好了,还是被多巴胺的作用隐藏起来了?
这一问不要紧,屋里的三个喝茶聊天的大夫露出了你在说什么的表情。
这时候我发现了第一个盲点。他们不知道/不认为多巴胺的分泌与疼痛感觉有关。这时他们兵分三路,一个打开了百度,一个去药房要我询问的相关药物说明书,另一个一脸茫然,我说您要说明书我这里有,然后她拿着我递给她的说明书查看副作用。
我从来不知道有什么药会把“抑制疼痛”写到副作用里面的。当然,如果她当时查找的是痛感消失也有可能,这是我心里悄悄给她找的台阶。
查了一会,他们抬起头来,意见统一的认为,多巴胺的分泌与“止痛”无关,而我自己一直使用的描述是,缓解,抑制疼痛。这时,打开百度的那位问了,“您是什么专业的,在哪里看到的这种说法,为什么会问出这种问题?”
为了不给任何专业增加任何刻板印象,我只说了,“我只是有兴趣”。回家才意识到,我是患者啊,我来问你用药的问题,你问我是什么专业的……那你是什么专业的啊?
然后看说明书的那位最后说,“可能就是你的腰疼自己好了吧”。我表示怀疑,因为我真的几乎没有做任何积极的有助于它恢复的事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经不相信自己的自愈能力了。接着,看说明书那位又说,“您的这些联系都没有根据,都不挨着。”(这里你们注意一下,这句话在彩蛋里还会出现)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问了第二个问题,因为我觉得第二个问题相对更基础一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基于H1受体抗结剂的过敏药物在药效上是否会相互削弱?”翻译过来就是,我吃的B药物是不是会和我吃的抗过敏药物互相削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给我开B药物的副主任,当时副主任说:“我不知道,谁给你开的过敏药,你问谁去。”我告诉她药物的成分,她也说不知道。OJBK,她这么坚定的说她不知道那看来就是不知道了。过敏药是我自己买的二代抗组胺药物,主要成分是盐酸非索非那定。回家查来查去,在台湾的某医科大学的抗过敏药物科普网页查到盐酸非索非那定好像是作用于H1受体的,但我当时不能确定。
所以提问的时候,我特别说了药品的成分,因为同种成分的药品由于厂商不同,名称也不同,比如开瑞坦只是药名,主要成分是氯雷他定。我问完之后,他们三个人又同时陷入了谜之懵逼,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听说过”。
我这时候心里就一个成龙抱头.jpg。
不不不不不不,我不能再跟他们说话了,我他妈在干什么。
于是我逃出了“用药咨询”。
总之回家以后,我一个专业水平为零的人,觉得他们三个人实在是专业水平有问题,实在是不甘心。甭管怎么说,怎么能用百度呢???是不是?!!!那,我就用更准确的关键词查一查吧。
首先,多巴胺与疼痛知觉的关系这几年我在好多地方都看到过,但基本都是网络科学小新闻之类的,比如《科学网—爱情促使多巴胺分泌以缓解疼痛》,没有亲眼看过真的文献甚至正经纪录片讲这个。我用中文搜索比如,“多巴胺”加“疼痛”的各类组合,全网搜索结果的确不多。比如搜索,多巴胺+止痛,知乎的文章在第一位,但这个不能截图做证据的。还有一个搜索结果描述了多巴胺分泌不足的症状,其中就有酸痛和慢性疼痛的描述。这时我还没有去看“学术”类目。
然后又查了英文关键词,dopamine(多巴胺),pain(疼痛),这时候搜索引擎自动加上了relief(缓解)。其实无论你是否加最后一个词,都会出来很多文章,在搜索结果的首页就会有很多学术类的研究,关于多巴胺与痛感的关系。研究方向和方式各有差异,甚至结论也不一定支持我的猜测,但是至少我可以看到多巴胺的分泌确实与疼痛的感觉是有联系的,是有人做科学研究的,不是夺人眼球的小道消息。
然后回头查中文的学术期刊什么的。查到一篇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此处声明我不知道这个学校的研究水平如何,只是找到了这么一篇学术文章),《脊髓多巴胺D2受体对疼痛的调控》(这篇文章肯定了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对疼痛的缓解以及抑制作用)。在文章中我看到了,“DRD2参与并发挥至关重要的脊髓疼痛调制功能”以及“垂体DRD2介导催乳素的分泌”的描述(见图)。我理解为,D2受体同时与椎间盘突出相关的疼痛以及泌乳素的分泌相关。那么下一步,我觉得就要去确认(自以为是的确认),脊髓疼痛与D2受体的关系以及我吃的药物B是不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

我先找到了我吃的药物的确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见图,药物B,一种D2受体激动剂,不拉不拉大老鼠实验什么的。不管,主要是说它就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

关于脊髓疼痛与D2受体的关系,觉得摘抄之前找到的脊椎病变家庭治疗书不太硬气(本来就是民科啊你醒醒),又找了一篇论文,见图,说慢性背疼(老外的背包括腰,叫lower back)与多巴胺的神经传导,D2/D3受体有关。

于是……我觉得在我有限(≈0)的能力下,我应该可以证明——我吃的药物B可能改善/暂时缓解了我的腰疼——的这个猜测,不是我XJB说的,吧。
这些文章和摘要我都小肚鸡肠地打印了,准备下次悄悄送给“药物咨询”三人组。
至于第二个问题,过敏药这个事情今天实在没有力气再查一遍,而且即使二者互相削弱,过敏了也得赶紧吃药啊。
反过来想想,也许当时腰疼总是好不了已经是多巴胺分泌不足的表现之一了,那么现在既然缓解了,其实也算是恢复了。所以究竟为什么会多巴胺会分泌不足,只能问苍天大地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了。
所以第二个盲点是,我为什么理所当然的认为“用药咨询”小屋三人组,就能回答我的问题呢?其实人家可能只是喝喝茶聊聊天给老头老太太念念说明书,间或百度一下您就知道嘛。
总之,我还是认为,瓦达西瓦有道理哒。
+++++++++++++++++++++++++++++++++++++++++++++++++++++++++++++++++
彩蛋:
我相当理解因为资源有限,压力也的确太大,医护人员偶尔会表现出,“你是一个大马鹿”的态度。只是有时候,it goes both ways。前年至今,左侧耳朵在脖子转到某个角度时就能听到噌噌噌的有节奏的声音,并不是高频的那种耳鸣。觉得很奇怪,查了下也有人有类似的症状,判断是动脉血流声,有的人甚至需要结扎血管,不然声音太大。当时偏头疼也比较经常发生,又恰逢看了一集《Night Shift》,有个人脑动脉血管瘤突然破了头很疼什么的,幸好是在医院破掉捡了一条命。怕死的我挂了CY医院的三个科作检查:耳鼻喉,神经外科以及骨科,分别对应耳朵本身,头颈血管以及颈椎病导致。前两个科还态度蛮好,神外还是主任看的。然后我就被骨科的一个男大夫赶了出来,理由是,“zhei,都,不,挨————着(你能想到最傲慢的口音和语气)”。
颈椎病不会影响颈动脉吗?颈动脉不往脑子送血吗?耳朵还单从心脏直连一根吗?噌噌噌的那能不是动脉吗?由于颈椎病影响颈动脉继而影响到更细微的动脉让耳朵听到动脉血流是不可能的吗?它都能引起耳鸣,我听见两声噌噌噌就成了给您找麻烦了?就算不是您能好好说话吗?
愤怒来源于无能。
愤怒来源于无能。
愤怒来源于无能。
所以为什么我还是一直去CY医院。
因为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