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无成书相伴
总是要到岁末之际,才恍然发现又是一事无成。 略可安慰的,是今年读了不少好书。 今年读书纯是兴之所至,全不关注功用性。所幸虽然无计划无目的而阅读,回头来看,倒颇有线索可循,有一些甚至可成系统。也渐渐体会到系统性的阅读的乐趣,仿佛是做拼图,从各个角度拼贴上去,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景,充满发现的喜悦。 另外也新认识了几位喜欢的作家,比如西西,是枝裕和,止庵,也是非常有幸的事。
简单记录一下书单。
国内
西西: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 《传声筒》 《飞毡》 《哀悼乳房》
黎戈 :《时间的果》 《各自爱》
止庵: 《插花地册子》 《六丑笔记》
近现代相关: 《山居杂忆》 《知堂回想录》 《金岳霖回忆录》 《将饮茶》 《杨绛传》 《梦故乡》 《陆犯焉识》 《沈从文的后半生》
古诗文相关: 《东京梦华录》 《欲采蘋花不自由》 《北宋名家词选讲》 《诗词讲记》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先秦诗文史》 《陶渊明传论》 《陶渊明诗文选》
刘慈欣: 《2018》 《时间移民》
旅行: 《西藏一年》 《非洲十年》
其他 :《闲花帖》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国外
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 《奇迹》 《如父如子》
梦枕貘 :《妖猫传》
陈舜臣: 《茶事遍路》 《青玉狮子香炉》
阿兰.德波顿: 《写给无神论者》 《拥抱逝水年华》
侦探小说:
尤.奈斯博: 《幽灵》 《警察》 《雪人》 《猎豹》 《五芒星》
东野圭吾: 《恋爱的贡多拉》 《造彩虹的人》
流行榜单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奇迹男孩》 《奇迹唱片行》 《X的悲剧》 《大鱼》 《摆渡人2:重返荒原》
其他: 《山之四季》 《我是猫》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 《人间失格》
————————————————感想和废话的分割线——————————————————
西西
知道西西是好几年前在黎戈的书里,介绍的是《哀悼乳房》。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倒是先看到了《像我这样一个读者》。 一看即惊艳于其写法。 这算是一本书评,却并无评论。她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重述一遍,用短短几百字去浓缩一个短篇甚至长篇,里面情节宛然,甚至有细节,还有足够留白。这留白给你空间,诱使你去想象和发挥,与她一起完成这场评论。 从此后便留意上了西西的作品。后来看了《飞毡》,也是极为喜欢,喜欢这种童话讲述的方式,又温暖又有趣,让香港百年的历史,变得很具象而有人情味。
最近终于看了《哀悼乳房》。看的时候时常会想起另一本写癌症患者的书《勇气与恩宠》。那本书更多偏向于内心与灵修,这本则是日常。那本看完后让我深深感觉癌症的恐怖,即使有很好的修行,都无法应对这样的灾难和痛苦。而这本,西西以她一贯的从容,记录自己患癌症后,按部就班的治疗和生活。除了偶尔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心里的恐惧,大部分都是一种从容姿态: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如果以后我或我身边的亲友遇到同样遭遇,我大概更会推荐西西。
能够遇到西西,是这一年可庆幸的事情。
黎戈
与所有其他作者相比,黎戈是最接近于“认识”的作家,因为是同龄人,且多年来,从豆瓣上的影评书评开始,一直追随着她出的每一本书。
这几年的随笔,感觉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多提升。她已经不再以单一作品为线索,而是以一个作家的一生为线索。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探索他的为文,为人。每读完一文,了解的不是某一部作品,而是一个作家(至少是这个作家的某个层面)。正因为如此,追随黎戈读书的难度也增加了很多,因为一读就要读很多。另一个变化,是更多地写到她自己的生活和体悟。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接近,也是让我越发觉得“认识”她的原因。
黎戈是很认真的作者。她的这种专题阅读的方式,今年我也略有体会,而越发感觉到读书之乐。这是我最当感谢她的。
止庵
阅读止庵,是今年另一件可特别记录的事。知道止庵是从《苦雨斋文丛》,不过一直没有读过他自己的作品,甚至荒谬地以为止庵是知堂同时代人。 年初时读了《插花地册子》,才算对止庵其人有了一些了解。这书前半部相当于自传,或者说是关于读书的自传。后半部视野非常广阔,纵横千年,评点小说,诗歌,散文。当时的感觉是,这人涉猎好广!这人口气好大!每次下论断都很截然,且毫不犹豫排列优劣。这种自负才子的姿态让我隐隐有些不喜。但幸好没有因此停步,后来看的《六丑笔记》,我就非常喜欢,很多评论投合胃口,或者深受启发。
止庵对周作人是真的很有研究。因为止庵,引发了我今年对于周作人,以及近现代作家的一些阅读。这是值得特别记的事情。
近现代相关
或许是因为止庵的启发,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各种草蛇灰线的远因近因,今年阅读了不少近现代的作品,以及作家传记。
读周作人和废名,是受止庵的直接启发。 以前陆陆续续看过一些《苦雨斋文丛》的小册子。对周作人是爱而不求甚解,大抵印象还是停留在闲适文章,或者他自称的“文抄公”。今年读了《知堂回想录》,实在感触蛮深。一是对于知堂的为人为文,终于更有认识。二是从他的回想录瞥见那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深为震撼。另一个印象深刻处,是周氏兄弟早年的情谊。是兄弟,是知己,是同道,难得又才气相当,一般人得一已足慰平生,何况多重相合。正因为如此,后来的破裂才让人更为痛心。在回想录中也无法找到破裂的真正原因,只能扼腕。
废名的作品之前从未读过。今年找了《废名集》,读了几篇。说实话没有太大感应,大约是过于幽微了。
后来看了金岳霖和杨绛的传记/回想录,颇有承前启后的效果,他们的前半生处于五四光辉中,后半生则是在解放后。 在《将饮茶》里看到关于杨荫榆的篇章,与在知堂和鲁迅文中读到的相对照,这个人终于从脸谱化的印象,变成了真实立体的人。
而《沈从文的后半生》,则主要是解放后。另一本《陆犯焉识》,虽然是小说,倒是跟《沈从文的后半生》有很多可以相互印证处。金岳霖和杨绛的传记和文中,也有很多可以对照处。
这些书,在时间上串起五四到文革。读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刻意,完全是随缘。读完了发现这种方式的阅读实在奇妙。 对这一时段,似乎有了一个略略清晰的全景。
读《杨绛传》和《沈从文的后半生》,另一个动因是对于喜爱的作家,想要更多了解。 尤其沈从文,曾经对于他后半生不再写小说耿耿于怀。读完传记,终于达到理解。
这个时代图景中,《山居杂忆》和《梦故乡》可算是另一视角的补充,仿佛不受大事件影响的世外桃源。
《山居杂忆》是很久前宋乐天写杭州时屡屡说起的。等到今年才读,大概也算是因缘的成熟。我喜欢的是前半部分关于风物和民俗的,作者是辛亥后生人,这一时段的民间,传统保存完好,虽然世事动荡,民间却自有安稳态度。
《梦故乡》里水乡小镇上,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缀成仿佛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全景, 那时人专注,有匠人精神, 重然诺,古风犹存。
古诗文相关
古诗文的评论及阅读,是今年读书的另一系统。
最早大概是叶嘉莹先生。在喜马拉雅上听到叶先生吟诵《蒹葭》,很有些震撼,原来诗是可以这样吟诵的,太有趣!后来又零星听了叶先生的《诗词讲座》,然后看/听了《北宋名家词选讲》。几乎是第一回听这种大家的讲解,很是惊为天人。 叶先生从词的缘起,顺着讲解各家流变, 特色,又详细介绍一些代表名篇,尤其喜欢把一些句子反复诵读,在其中让人充分领会到词的美。印象很深的,那时节正是春天,在一片春光里,跟着叶先生一起吟“林花谢了春红”,多少甜蜜和惆怅涌上心头,这一刻的感动,跨越千年光阴,余响不绝。
因叶先生而追看顾随先生的《诗词讲记》。这本书的浓度非常高, 几乎每句话都高度概括。有很多时候需要找出原诗来,读了再来看,反复咀嚼,才略有体会(大概也只体会十分之一)。所以阅读速度非常慢,读得又爱又痛苦。 相比之下不由感念叶先生的细致入微,她甚至是恨不得掰开揉碎嚼烂了哺给你的。这差别除了个人风格,大概也是因为一是根据讲课录音整理,一是根据课堂笔记整理的吧。可惜顾先生那时代没有语音资料,遗憾。
后来看了本蒙曼的《四时之诗》, 这也是很不错的, 如果没有前面两位做对照的话。
再后来又听欧丽娟《中国文学史》, 重读(读完)了扬之水的《先秦诗文史》,重读《诗经》部分诗。
《先秦诗文史》是我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了,一直读不完,是缺少一份沉静的心。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07294/
随后又看了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陶渊明诗文选》,算是对陶诗略有体会。
这一段关于古诗文的缘,贯穿了这一年,从春到冬。
为什么读诗?这个问题有时会自己觉得奇怪。读诗似乎一点没有“经济”的作用,于我的工作无益,于我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也无帮助,甚至也不太适合作为闲话谈资。那么为什么读呢? 倒像是被寂寞驱使。 自成年后, 便已知道人生的寂寞,到中年非但不能适应,却是更感刻骨了。虽然看起来,每天无时无刻都在交流,随时随地都在表达,却始终有些心情你无法与人沟通,甚至最亲近的人。对生命的惶惑,对终老的恐惧,对于些微美丽的感知,留恋,转瞬即逝的心情,无法表达,也无人可说。有时候暮色四垂,街灯亮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却觉得生命终究是一场孤独的跑步,没有人能够真正相伴。
读诗似乎是为了寻求一点心灵的慰藉。是渴望突破个人狭小的限制, 接通自然, 穿越时间,让个人渺小而些微的感受,找到共鸣和知己,找到栖居之地。 后来看到沈从文一段话,是说文学艺术的,恰也作答: “ (生命)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动,无有阻碍。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文学艺术的形成,本身也可说即充满了一种生命延长扩大的愿望。”
其他
其他剩下的零星阅读,大多是微信读书推荐的。
刘慈欣的两本很有阅读性。最喜欢他的故事里的生生不息,永远没有绝境。
《西藏一年》是准备去西藏时读的,还看了同名的纪录片,镜头和记叙都比较真实,以几个人物为中心,对藏民的信仰和生活都做了表达,涉及婚丧嫁娶,还探讨了一些新时代发生的变化。对我了解西藏很有帮助。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一本让我觉得很有缘分的书,所以专门写过一篇笔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6777/
国外
对国外作品的阅读中,今年最可庆幸的是认识了是枝裕和。
第一本看的是《步履不停》,极为感动。写的是生活并不如意的中年小人物,因哥哥忌日回家探亲的一日一夜。 非常平凡而琐碎,却非常动人。他写的好像是我们每一个人,主调是家庭和亲情,却包含了更多东西,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如果说伟大的作品是让每个人有共鸣,他应该是做到了,至少对于中年人,如果太年轻,大概难以体会。一直想好好写一写关于这本书的感受,总是觉得力有不逮,无法表达。
后来看了是枝裕和的另两本,《奇迹》和《如父如子》。故事性强了,冲突激烈了,但是奇怪的是感染力好像并不如《步履不停》。
另一本很值得特别推荐的的是《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 写过书评,这里就不赘述了。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45799/
看《妖猫》,是当时电影热播,也是出于对梦枕貘的喜爱。 喜爱梦枕貘则是出于《阴阳师》,我非常喜欢阴阳师,从故事,到语言,到那种似有似无的玄学气氛。 看妖猫的时候,也是会时不时拿阴阳师来比,因而颇多腹诽。 写过一篇牢骚: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22653/。 不过梦枕貘对于中国的了解实在是让我惊讶的。于此同时看的几篇流行文,《长安十二时辰》,《清明上河图密码》,在还原当时时代盛景上有相似,但梦枕貘想表达的除了还原,还有些玄学意义上的深度,虽然我觉得不算很成功。
同样让我惊讶的是陈舜臣,他虽祖籍是中国,但自小在日本长大, 能对中国有如此了解,是令人钦佩的。 《茶事遍路》是讲的陆羽,茶经和茶的故事,前半部分颇可当陆羽的传记来看。后半部分对各种茶类如数家珍。 《青玉狮子香炉》是几个中短篇小说的合集,可当做推理小说,也可当做历史小说看。 说实话推理一般般, 倒是对于当时社会和时代的表现更胜一筹。另外还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比如第一篇故事里的匠人之心。
尤.奈斯博的侦探小说是非常有阅读性的,可以手不释卷一气读完。他的小说不乏套路,大Boss常常在一开始就已经出现,甚至你也猜到,却要一点点抽丝剥茧,把他证实出来。他的主角,不是一个无暇的英雄,而是弱点很多,比如酒瘾难戒,内心有童年阴影和不能克服的恐惧。 但因此让主角更可爱,人人都爱哈利。作为侦探小说他是很成功了。 唯一需要吐槽的是翻译顺序,后写的书先有中文版,先写的却后被翻译。 这使阅读趣味大打折扣。 如果还没有看的读者,可以考虑先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写作顺序(而不是中文版出版顺序),按照顺序阅读。
另一个推理常青树东野圭吾,勤奋又高产的作家,每年不负众望推出新作或新的翻译。 他的作品已经多到了我觉得无法读完的程度。这样也好,哪天无聊,可以随时找一本没看过的来读。
其他国外作品的阅读,几乎都是被流行榜影响,娱乐性为主了。流行榜书单几乎都是小白文水准,情节太刻意,大多只能当故事读。如果一定要说两句,《一个叫列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让我比较有共鸣的是老派人物在新社会中的格格不入感。 《奇迹男孩》则是让我矫正不自觉存在的歧视眼光。《奇迹唱片行》的故事实在太烂,但是对于音乐的描述与理解,很可以一读。《摆渡人2》,纯粹的小言水准。《X的悲剧》倒可以算是悬疑小说的奇葩,到最后一刻都没猜到大Boss。
其余不赘述。
————————————————总结陈词的分割线——————————————————
除了这些能列的出来的书单,今年其实还有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小白文上了。如果都列出来,大概两倍不止。但绝大多数是看过即忘,有如垃圾食品。 想想深觉惭愧。 这就如吃零食一样难以戒绝。大概唯一的途径,是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使得普通的小白文不能入目(最近是有这种感觉了)。一些优秀的小白文,甚至比流行书单上的那些还好,倒不妨一看。
数了一下,大部分书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今年所达到的阅读量似乎超过往年,跟微信读书不无关系,尤其是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更多碎片时间得以利用,而且对于某些类型的书极为适用,比如《北宋名家词选讲》,《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这些由讲座集成的书。它的推荐有时候也很好,能帮助你找到你可能喜爱的作家和作品,《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就是因它推荐我才得缘相遇的。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它的各种“免费领”或是各种榜单推荐诱惑, 总之是需要过滤噪音。我渐渐养成不看“免费”单的习惯,颇受益。 微信读书虽然不乏槽点,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感谢它。
写到这里,对于明年读书的脉络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坚持主题式阅读,减少垃圾阅读,不要被各种噪音干扰,以及努力记录笔记。
海风
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