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随笔】Jan Lisiecki演奏肖邦第一钢协,等等
Jan Lisiecki生于1995年,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加拿大籍波兰裔钢琴家。今晚看了他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以他的年龄,能把肖邦弹出这个水平,非常不错。首先音色就很符合肖邦一贯的清冷;触键的颗粒饱满而富有光泽。肖邦第一钢协我尤其看重的是第二乐章。在很多钢琴协奏曲中,第二乐章在三个乐章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然而肖邦第一钢协的第二乐章,类似于作曲家的内心独白,实际上对于整首作品的基调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第二乐章要演奏得好,需要同时体现出惆怅与憧憬,朦胧与神秘的色彩。这一点,Jan Lisiecki做得是不错的。
返场曲目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Lutoslauski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首曲目可谓是骚气外露,十分适合炫技。乐队与钢琴的搭配十分巧妙,尤其是马林巴琴与钢琴的结合,令人称奇。
至于本场乐队的表现就相对没什么亮点,指挥叫Krzysztof Urbański,现在执导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美国纯二线乐团。肖邦第一钢协一开始,乐队部分就拖泥带水,感觉完全不对。下半场是德沃夏克第九,大俗中的大俗,本来能现场听一下也不是随时都能遇到的,也挺期待。但是指挥得并不能令人满意。指挥过度执着于控制——压制——音量和节奏,却疏于深度挖掘情感。结果就是他自己的意图传达出来了,我并不觉得好;常规演绎中情感和逻辑的连贯性、完整性被破坏了。
古本江基金会非常厚道,经常像今天一样,一场正式音乐会之后,稍作休息,接着是一场免费的室内乐。我对这种公益性的演出是很感恩的。同样是时长一小时左右,当年我在上海周五经常去的湖南路上交室内乐,票价差不多50元,平均水平还不如这个。经常是少年室内乐组合;记得一次似乎是某个获过奖的少年小提琴手,在钢琴伴奏下拉苏格兰幻想曲。好一点的,如孙畅弹过巴赫英国组曲、托卡塔,照谱弹,翻谱翻得刷刷响,刚开场还每每要弹错几次。差一点的,曾经有一个爵士乐组合,应该是有成员有事不来,临时拉了别人,演奏一些毫无诚意的即兴曲目。
古本江的室内乐音乐会,多数时候会选取一些相对小众的曲目,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今天是一些有竖琴参与的室内乐。第一首是格林卡的一组三首浪漫曲,由竖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旋律相当优美;想来旋律为王的老柴,其传统可追溯至格林卡。第二首是Dussek的一组竖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更是将对旋律美的追求展现到了极致,用一种俗气的表达来说,甜到忧伤。第三首是马思奈《沉思》,竖琴为大提琴伴奏。
最后一首是Marcel Tournier的一组组曲,由竖琴、长笛和弦乐三重奏演出。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画面感极强,令人联想到一幅描绘初夏田园风情的油画。清早刚下过一场细雨,略微湿润的空气令人精神一振,心情愉悦。弦乐组描绘着地貌,线条和缓的丘陵上生长着参差不齐的绿草与灌木,东一片西一片地分布着各色花卉;竖琴令人联想到水,似乎是欢快的溪流蜿蜒流淌,又似乎是残余的雨珠从草叶上滑过;长笛则表现着狐兔鸟雀等小动物。以一部篇幅不长的室内乐,表现出如此令人沉醉的意象,实属不易;而这种作品,如果不是参加今天的室内乐音乐会,平时是不太可能自己去听的。这样意料之外的惊喜,有时甚至比之前的正式音乐会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