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痛苦的几个真相
昨天晚上,我那个亲戚又开始跟我闲扯淡,山东一起凶杀案的新闻。说的是一个孩子在家里把母亲杀了,然后母亲到死都没有呼救。这家伙问我,这样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这个亲戚,是个严重拖延症患者,前一阵找了一个7500元的工作,还没干到一个月,就嚷嚷着不想干了,因为她感觉自己总是被针对。但我跟她聊了她的工作情景以后,感觉她就是单纯的做不明白,在那甩锅。理由一大堆,面对问题毫无解决思路,帮得了她一时,却帮不了她一世。晚上六点多就跟我微信闲扯淡,我都有点怀疑她是不是已经辞职了。
当然,她借题发挥跟我聊新闻,你说她是寂寞也好,还是自责也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伙总是对自己的问题毫无自觉,却又一脸好像对谁都了解的样子。这不仅让我又联想到前几天找上门来的那个小胖子。他们的基本套路,可以说都是特别喜欢听别人的八卦,用别人的八卦,指挥别人做什么,可是自己的行动力趋近于零。假如说她们之间硬要说有啥区别的话,可能那个小胖子在恶心人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毫无自觉,甚至就是从攻击与控制别人软肋的方式试图用骗子的专业手段来驯化那些心理空隔很大的冤大头。而我这个亲戚就是单纯的为了逃避面对而甩锅的脸皮厚。
这段日子以来,可以说我喷人喷的也是过于频繁,频繁到甚至可以对一个人到底是形式上的认错,还是真的恐惧与后悔有了一些新的经验总结。这让我忽然意识到,可能明年要是写新教材的话,可能下一个题目就是跟克服痛苦与忍耐力相关的了。所以我打算先写点素材积累一下这方面的话题。我最近这几天发现,网上的风向也开始向这个方向靠拢,未来这个话题应该也是很有市场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延伸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再到近些年来提倡的一个逆商对于人成功意义的概念。这个概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忍耐力与面对痛苦与挫折的能力问题。我认为这个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对于治疗拖延症来说,更加正统的,能够放到台面上作为一个能力体系来讨论的内容。在我之前写的有关让家长帮孩子交朋友的教材里,有一个知识点其实也说过有关情绪对于人的状态的调控与循环作用。虽然那只是切入的一个小口,但可以说不同能力的应用其实都是有交叉的。人们之间之所以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可能也与这类能力对人们起作用的共性有很大的关系。
我首先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对痛苦教育的一些认知误区问题。比如说有的人是故意找别扭,有的人是无意间制造了痛苦然后给自己找理由甩锅,但无论是哪种,其实对于人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大于证明的。痛苦本身并不能让人成长,痛苦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本能。痛苦帮助人们成长的主要方法是帮助我们调控自己的注意力,以及主观状态。那些毫无来由的痛苦,损失,打击只会让人迷茫,而不会让人成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们如何集中注意力,都无法克服这些毫无道理的灾难。一切有助于我们成长的苦难,一定是能够通过直观的痛苦而让我们意识到一件事的真相,去理解它,进而才能接受它,最后规避它。这与快乐那种,理解,接受,进而追求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痛苦是用来帮助我们标记那些糟糕的事情的。假如痛苦不能够帮我们搞清事实,那么这种痛苦就无法对我们的成长有任何意义的帮助。
生活中有些盲目的家长,因为听了一个苦难教育的概念之后,就想着为了让孩子坚强,天天找孩子的别扭。孩子本来已经很优秀了,还要给孩子制定更高的目标,进行加压。最后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导致对寻求正确的动力匮乏,进而能力高却总是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不可自拔。当然,这么变态的家长还不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主流。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其实是,家长在毫无自觉的情况下,制造了一些痛苦和悲剧的体验,没有任何解释,仅仅是让孩子接受。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威与尊严,从不道歉,还美名曰一切都是他有计划地安排。这种情况下,孩子经常因为家长的不自觉,导致对生活环境处于一种极度悲观的状态,缺乏实际掌控感,进而出现过度自我保护,不信任的情绪与外界对立。
当然,由于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当家长如此行事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抱怨家长对孩子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不过生活中此类问题其实还是挺常见的。不好学习,找倒霉蛋使劲欺负的小混混和骗子,不懂礼貌,恣意妄为给别人添麻烦的缺德和缺心眼。这类人其实也是挺多的,但也正因为他们与我们没有那么强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与之进行更加光明正大的对抗和谴责。当然,小孩子对家长这么干,可能还是要鼓起很大的勇气的。而家长的负面影响,又因为是儿童所依赖的主心骨,就非常容易出现更麻烦的,黏着的矛盾。向痛苦说不,最难的地方也就在于面对家长制造的痛苦,我们很难像面对其他问题那样容易的说不。
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与痛苦伴随的灾难之来源的问题。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讲,是灾难先发生,而后波及到我们,但是从主观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是感受到痛苦,而后在察觉到所谓的灾难。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常见的认知与行为错位问题。比如我这篇文章最开始说到的那个案例。我这个亲戚问我,这个杀母亲的案例的主人公,跟我们8月份在网上探讨的那个因为买手机而被阻挠,进而被父母送到精神病院的案例主人公有多大程度上的类似。在我这个亲戚看来,好像两者都是一定程度的精神病。在她看来,与常理违背的极端行为,就可以被视为精神疾病。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严谨的界别方式。其实这两个案例差异极大。之前的那个是因为父母的强制管控,以及对他行为的抑制,导致主人公内心冲突,进而躁郁。而这个杀母亲的案例中,当事人3年休学在家,并不是自身欲望被抑制。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在外界受挫以后,小题大做,允许孩子逃避,导致孩子与社会脱节,对父母的依赖过渡强化,而自身能力不足的恐慌。而越是有严重依赖性的人,往往就越是喜欢甩锅。我个人怀疑这个案例里,当事人杀母亲很可能是因为自身遭遇了什么挫折以后,通过向母亲施压的方式来进行发泄。最后演变成了杀人。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强欲望的被抑制。
简单来说,比起自己被送到精神病院,最后跟父亲闹情绪的那个主人公来说,为了逃避而杀人可以说是更加恶劣的结果。而事实上,强动机为抑制的人,往往只是因为外部冲突而颓废,只要当事人的父亲改变行为模式,这个事就解了,你要说他是精神病的话,症状确实是,但从逻辑上来讲,他并不是先天有病。而严重依赖以后的发泄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内化问题。由于家长的放纵,导致孩子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跟家长告状,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来逃避。可一味逃避而无所作为的结果,往往就是弱者恒弱。假如一个弱者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的脆弱,进而有策略的扬长避短还好说。但一个因为依赖父母导致的软弱者,很容易就把自己的脆弱归功于父母的原因。无论是外部的挫折,自身的恐惧,生活中的不尽人意,都会变成他自卑的原因,进而不断地向父母进行发泄。在这种发泄不断加码,却始终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里,悲剧就发生了。即便是你想要治疗这样的人,面对他已经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错过的很多时光来说,让他鼓起勇气去面对,然后走比常人还要难的路,这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
这两个案例里,当事人与他们的父母,对于问题的结症理解,与事实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入。买手机的那个父亲,是一个强权威导致的对孩子管控导致的人格干扰。而那个杀母亲的凶手的母亲,则是一个过度保护孩子,放纵了孩子逃避痛苦的母亲。某种程度上来说,痛苦本身很难让一个人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但是人们为了逃避痛苦,往往却很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买手机的那个主人公很痛苦,但他痛苦的原因是家长的强权导致的,他很清楚自己痛苦的来源,他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这种矛盾,可即便是这个矛盾再大,他如何恨他的父亲,他也不会去选择杀了他。而那个杀母亲的案例,我个人推测可能起因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个孩子日积月累的行为逻辑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的阀门,因此他可以为了逃避问题,甩锅给母亲而挥刀相向。
生活中的灾难所制造的痛苦,只会向我们揭示自己行为逻辑里某些不恰当的想法不可取。在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只要不再做就好了。但是有的人脑子里往往没有独立面对痛苦的习惯,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甩锅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可其实这样做,完全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甚至让我们失去了控制自己停手的机会。很多时候所谓的承担责任,很少有让你偿还实际代价的情景。因为你无论如何做,都无法真正弥补已经发生的事情,时间不会倒退。所谓的责任与偿还,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从教育意义上的一种对犯错人的警告。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而在未来的岁月里,不要再如此的草率。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比起虚无缥缈的责任,必须去直面问题才是痛苦感受所要求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顺便一提,从立法的角度来讲,假如你制定了一个绝大多数人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罪,那么这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这种罪毫无惩戒意义,无论你罚的多重都没有用。宗教意义上的罪,倒是试图概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但那是为了提醒与解释人的行为,试图让人们自己解决问题才被刻画出来的。当一个世俗法官,试图制定一项公共行为为罪责来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时,比起他的意图,可能就像在路上设立收费站收费一样自私,才是他满嘴仁义道德最真实的嘴脸。
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是有关人们在形成应对痛苦的能力方面所要经历的一般性过程,以及这种能力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这个亲戚虽然承认自己存在依赖的问题,但是跟我又扯了半天自己变成这样其实都源自于她的母亲对自己的放纵。在我看来,她的这种指控当然从起因的角度是对事实的叙述,但是在她指控的这个过程里,其实还是把问题甩给了别人,逃脱了自己所应该直面的事实。我在想,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死循环问题。罪人虽然得以明确,正义看似得到声张,但是同样的愚蠢还在不断地重复,处于地狱里的人们依旧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而逃脱。
别人当然也有责任,但是你的人生还是要你自己去领航。痛苦之所以难以忍受,就是为了让我们集中注意,长时间去研究如何解决,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这是刻画在我们基因中最基本的行为逻辑。当你甩锅的时候,你确实是因为压力的分担而变得不那么痛苦了。可是不痛苦之后,便不再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可能比还没有察觉问题更糟糕。因为你潜意识的认为,逃避就是面对问题的最终答案。一旦人们形成了逃避问题的习惯,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跟我们毫不相关,没有交集了。那么我们在讨论素质教育,多元能力中所提倡的那些能力要素,将彻底与我们隔离开来,人生将失去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成长路径。要知道,相比痛苦,取悦别人要太难了。事实上,痛苦和快乐是控制人们行为的两个循环阀,彼此无法替代,少了任何一个,人的心智都会在应对人生发展过程中,丧失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
在鼓励她直面问题的过程中,她有把话题扯到我身上,问我所谓的经历的痛苦,到底跟她这种甩锅有何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之前讨论到有关事业发展过程里上下限的动机问题。我告诉她坚持很重要,只要坚持就能有经验上的积累,进而前进。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唯一的区别,只是先后到的问题,任何人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才能走向成功。你主动一点,就比被动的人走在前头。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走下去了。你要么因为希望,自己主动去攻克难关,你要么是被灾难逼着,不得不走上这条路,被高压线撵着向前跑。同样的经历,不一样的觉悟,在自己,在别人看来也都是不同的评价,哪怕你们经历的其实是类似的事情。由此我向我这个亲戚说明,她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注意力的集中,无法坚持,导致她无法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节奏与未来方向,最后只能被人撵着在最后一名的位置奔跑。没有这个对人生理解的觉悟,谁给你当榜样,你也跑不了第一名。因为你根本就懒得自己动。
而后就扯到这样的觉悟倒是由希望所决定的,还是灾难所决定的。我个人认为她的问题跟我扯榜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以她的能力来说,我一直作为她的榜样,换来的是她对我不给工资的嘲讽,而后来这个公司给的工资足够高了,她又甩锅说人家刁难她,再后来我给她支招说怎么解决问题,她还是怂。这不是环境没有给到位,就是她自己依赖心理,总喜欢甩锅而不直面自己面对问题时能力的不足这个现实。我一直来都奉行一个解决问题的原则,能力永远是在行动之后才获得的。不先面对问题,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就算给你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自己怂,那么你还是甩锅绕道,说天不助你,自暴自弃。
当然对于这种强依赖症老天也不是没有解救她的办法。这也是佛家讲的那个善渡与恶渡的问题,希望与灾难的问题。我就评价我这个亲戚,本质上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有条件你不上,那么你就只能等待灾难来临的痛苦鞭策你前进了。我这个亲戚就扯她对自己母亲的爱恨情仇,感觉自己甩锅给母亲,但还是很依赖母亲的,这也没办法。由此就扯到人在面对灾难时,对于痛苦最大的一个面对的觉悟。如何态度坚决的否定灾难。毕竟人在作死的时候,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虽然有警告,但他们还是认为万一自己没中,不就好了吗?为什么有人态度坚决,有的人还抱着侥幸心理呢?说白了,他就是没有完全,彻底的体验过作死的所有后果。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过灾难的全貌。
在我已经写了,但是还没有发布的那套治疗拖延症的课程里。在讲拖延症逻辑的时候,开篇就讲拖延症面对诱惑的态度问题。拖延症之所以起不来床,往往是因为他认为在床上再睡一会的既定贴现,要比起床奋斗的结果更加现实。说白了就是他没有体验过奋斗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去抵抗那无意义的消磨的诱惑。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之所以抱着侥幸心理,就是因为他还是认为面对灾难,即便是有99%的人完蛋了,他也能是那个能在灾难中获利的人。这种迷之自信,导致他们在感觉到灾难的时候,依旧试图追求一种不让自己那么难受的感觉中,来逃避问题。就好像我这个亲戚一面对她的母亲控诉对自己的宠溺,一面又说这是复杂的情感一样。
由此,我就又跟我这个亲戚扯到,我自己之所以态度坚决,是因为我在我父母身上深刻的体验过凡事没有例外的道理。我这个亲戚就不信,即便是我举例,她又扯到安全感不足对人的影响上去了。让我很是恼火。安全感是安全感,克服苦难是克服苦难。我认为对于痛苦最难以克服的,其实是负面预期的体验。也就是这个事到底有多糟糕的体验感,很多人是难以忍受的。但这恰恰是我们利用痛苦解决问题的最基本前提,动力来源。安全感只会干扰你对错误行为糟糕程度的理解,破坏这种摆脱负面问题的动力源的形成。也就是类似富二代迷之自信,无论自己怎么作死,都不会死的错误认知。虽然安全感很重要,但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不过安全感的缺乏,确实会影响我们在面对陌生可能性时,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自我封闭,而不是勇于探索。
从逻辑上来讲,人们要直面痛苦所克服的,其实恰恰就是这些对未来的负面预期感受的逃避。也就是体验,假如你做了错事,会死的有多惨。当然,假如是看得到的东西还好一点。最难的其实是对未来发生的糟糕的,不可知的负面预期。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我深刻的知道,比起对某些人的血缘的信任,情分的积累,规律才是最影响事实发展的。也就是正因为我知道我爹到底有多不可靠,所以跟此类人际关系相关的一切情感,都不足以压制我对客观规律导致的灾难发生的警惕。
人要想征服痛苦,拥抱希望,从最后一名被人撵着走,变成第一名的领头羊。就必须克服此类种种现实中,客观规律中可能发生的负面问题。不是说让你沉浸其中,而是说只有你有能力规避这些事情了,那么你才能够放松下来有精力,有余地去选择和拥抱正确的可能。因为你把大概率发生的灾难已经躲过去了,再差的选择也都是正面的,多少其实都是收获。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裹步不前不行,在遇到正确的结果之前,把自己消耗干了也不行。索性这个世界上灾难的种类数量就那些,总有数到头的时候。这也是为啥,虽然收获不一定很多,但克服可能出现的一切糟糕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对前进推动的动力的原因。安全感是建立在你对风险的绝对掌控的前提下,而不是别人给你抗灾所提供的理解真空的混沌。
这个道理,我说到最后我这个亲戚也还是不明白,除了跟我扯安全感是大家族数代传承才有的鬼话以外,就跟我谈自己对未来有怎样美好的理解与想象。而在我看来,她连最基本的意外都不知道如何处理,除了天天抱怨缺少客观条件以外,啥都坚持不下去,跟我谈理想有个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