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国产剧谁还敢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当代的中国,大师级人物还不如民国多?”
二零零五年,面对温总理的探望,钱学森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十几年来,各方人士对「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从未终止。
某百科上,我随便一搜,就看见不少这样的“专家回答”——
教育部说,现在教师水平普遍不行,没有做好高等教育;
科技部说,现在拜金风气太重,人们只想创业而不顾创新;
民族主义者说,中国人只会模仿,基因上缺乏天才的头脑。
对此,我想说:
九年义务教育教出来这种货色!

如果是现在教师水平普遍不行,那为何90%人口都是文盲的民国,能培养出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如果是拜金风气扼杀了创造力,那为何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既可在富豪榜上位列前名,又能以崭新的科技,造福全球百姓?
如果是中国人基因上就缺乏天才的头脑,那为何会有四大发明?张衡和祖冲之等人难道是外星来客?
在我看来,就「钱学森之问」而言,大部分的“专家回答”,还不如我珍藏许久的一部剧靠谱(放心,不跑题)。
这部剧,曾开创了谍战剧的先河,尽管后来的模仿者众多,它的地位仍然近似传说——
《暗算》

在我的硬盘里,《暗算》躺了十年。
之所以不舍得删,是怕万一未来的某天,它会成为永无资源的禁片。
豆瓣8.9,全剧四十集。
分别讲述三个不同时代下,三段令人扼腕的悲剧。
第一段悲剧「听风」,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听风者》。
第三段悲剧「捕风」,后来被原作者改写,并改编成电影《风声》。

唯独第二段悲剧「看风」,明明是最精彩的部分,却无人改编成电影。
为什么?
你懂得。
首先,它的背景敏感。
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尚未结束。
百姓饥饿,民不聊生。
一碗猪肉,就有可能造成一场武斗。

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台湾方面蠢蠢欲动,企图趁乱“光复大陆”。
历史上,这是真实事件。
彼时的中国,虽已经解放,却仍有十万国民党特务,不断用电台与台湾互通。
得知电台被我党窃听,台湾便借美国技术,启用了新的电台密码:光密。
面对特务送出的情报,我党再也无法分析其中内容:
蒋介石将近花了十七亿美元 从美国人那儿买了大量的军火 现在天天都在搞反攻演习 而且启用了他最王牌的密码 他肯定有一个庞大的计划要实施 可计划是什么? 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在干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与敌人面对面搏斗。
而是敌人的手放在裤兜,你不知道他会掏出什么。
为了破译光密,安在天(柳云龙 饰)来到数研所,想海选找到最优秀的数学家。
面对国家安危,入围者还没确定时,所长就向安在天推荐了一个学霸:谢兴国。
理由?主要在三点:
谢兴国这人 办事儿非常踏实 家庭出身贫农 政治面貌党员 钻研能力也强

嗯……说白了,就是根正苗红,还肯吃苦用功。
这些算优点吗?
可能算。
但,光密是由天才所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密码。
其在数学界的地位,就好比油画界的蒙娜丽莎。
若想破译它,光凭旧知识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超凡的想象力与开创性。
因此,安在天向所长问道——
安在天: 那他(谢兴国)这个人的独创能力怎么样? 所长: 有钻研精神就有独创能力 他的钻研精神和知识储备 注定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有钻研精神和知识储备,就等于有创造力?
这种说法,让我想起第一季《奇葩说》海选时,有位并不算奇葩的选手:梁植。
这位梁植,是清华学霸,法律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和谢兴国一样,入围者还没确定时,梁植就被校方寄以厚望,被推荐给高晓松:
你是清华最优秀的 目前在校生之一 我回学校里 校长也好书记也好等等 都跟我提到过你

结果,梁植刚上场,就提出一个问题,惊掉了高晓松的双下巴——
“请问各位老师,我毕业后应该去做什么好呢?”
身怀博士的知识储备,却不知怎样能将其发挥。
高晓松不顾校方颜面,直接嘲讽道:
我知道你为什么问我们 你的意思就是 来了一个姑娘站这说 你看啊 我身材又好 我长得又漂亮 我皮肤又好家里又有钱 你们觉得我该嫁谁呢? 就这意思吧?(笑场)

天之骄子,成了全场的笑柄。
更可笑的在于——
面对众人翘着二郎腿的冷嘲热讽,梁植几乎没作什么反驳。
没有愤怒,没有不屈,没有辩论,没有向表达恶意的导师横眉冷对。
而是低眉顺眼,像被驯化后的……一样跟着笑。

梁植并不知道,高晓松展露的尖酸,很可能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就像谢兴国,面对导师的终极面试,全程战战兢兢、不敢妄言。
看见安在天翘着二郎腿,傲慢地蔑视自己,也只是点头哈腰,跑过去端茶倒水。
我有意如此 其实是在测试他的心理素质 但说真的 谢兴国的表现太差了



这,就是国内许多“专家”眼中的“好学生”。
他们读死书,读到知识满腹,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上名校,在世人眼中挂满荣耀,实际却被磨平棱角,内心全无骄傲。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重温《暗算》时,我深切体会到它所表达的魔幻现实。
淘汰掉谢兴国后,安在天偶然遇到,一位被所长有意隐瞒其存在的选手:
黄依依(陈数 饰)。

与谢兴国不同,黄依依是真正的数学天才。
五岁学算盘,长大后留学美国,成为冯·诺依曼(二十世纪计算机之父)的助手。
大陆解放后,受周总理的呼唤,黄依依离开老师和丈夫,独自回到了她的祖国。
结果,却常常不被重用。
原因?并非能力。
而是……“作风问题”:
这些都是告状信 都一个内容 说黄依依思想腐化 乱搞男女关系 我们一个数学研究所 让她连累得斯文扫地 这样的人你们想要吗?你们敢要吗? 我就劝你们 别要她

幸而,安在天去过国外,懂得欣赏各式各样的人才。
为了国家利益,安在天力排众议,决定让黄依依去破译光密。
结果,却被所长“检举”,被认为是“动机不纯”。
就像《奇葩说》某些最精彩的言论,本意是扩展思维,寻找新的可能性。
结果,却被审查者误解,当成“传播不良信息”删禁:
我单位那个黄依依 有男女作风问题 全所人有目共睹 他(安在天)来了以后 很快成了熟人 在房间有单独接触 而且不顾我的强烈反对 一意孤行 完全是毫无原则地选择了她 我觉得我必须向您如实汇报

好在,一名数学界的权威,证实了黄依依的能力。
安在天如愿以偿,带走了未来有望破译光密的准大师。
但,黄依依真的可以顺利展开工作吗?
首次来到我党秘密基地“七零一”,黄依依跟同志们一起宣誓。
宣誓时,看见黄依依手掌大张,安在天赶紧使小动作,暗示黄依依“攥紧拳头”。

这里,是一个隐喻。
这是在说,作为天才,黄依依个性张扬,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
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主张个性的收缩,将每个人的脑袋削平。
当黄依依开始筹备,计划短时间内破译光密时——
破译处的”资深元老“陈二湖,却劝她不要”过于认真“。
注意,陈二湖讲这段话时,镜头给到书柜上,他的头被夹在两本书中间。
这是柳云龙用视听语言告诉我们,陈二湖的思维,已被书本限制:
光复一号是目前世上 少有的一部高级密码 在十年之内 正常情况之下 任何人都难以破译的 我们何必这么认真? 看你们这样信誓旦旦的样子 老实说 我的感觉你们是疯了 是痴人说梦 是傻人办傻事 荒唐透顶 是异想天开 是疯子的决定!

一个天才,却被当成疯子看待。
一个人试图开创未来,却被认为是异想天开。
在破译光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路途上,黄依依遭遇了太多阻力。
这些阻力,通常不源于密码本身,而源于许多与她格格不入的观念。
正是这些观念,非但扼杀了她的创造力,甚至最终扼杀了她的生命。
黄依依不仅仅是为了救国,才想要破译光密的。
她来到七零一,最主要是因为一个男人——
安在天。
我不是被一台国家机器带走的 我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与爱情。“
这是因为,弗洛伊德认为——
有创造力的工作,能让人精神充实,也可使社会得以发展;
而,人类创造力的来源,最根本就在于性欲。
说白了,如果一个人对爱情无欲无求,那他在工作上也难有开创性的成就。
《暗算》的创作者,深知这一点。
因此,在世人看来,黄依依白天是数学大师,晚上则是“伏尔加的鱼(暗指被发情支配的低智商动物)”:
黄依依: 我爱你 安 爱是无罪的 没有人有权力去给它判刑 上天给了人一个身体 就是为了让他真实地释放
安在天: 你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字 一条伏尔加的鱼

也因此,安在天虽是第一男主,可在破译光密的主线中,他却只起到辅助作用。
安在天是一名革命者。
与追求释放和创造的黄依依不同——
安在天所崇尚的,正是当时社会主流所崇尚的“禁欲与牺牲”。
尽管妻子早已亡故,但安在天作为真正的党员,面对黄依依仍然坐怀不乱: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儿女私情在它们面前 都是非常渺小的 就 就如同一粒尘埃一样 在这里个人的利益 都要服从革命的需要 革命意味着牺牲 意味着纪律 意味着没有自我

每每重看《暗算》时,我都为其展现的格局心生叹服。
它表面上,是讲述密码破译,是讲述我军与敌军的斗智斗勇。
可实际上,它讲的其实是两种思想,两种认知和三观上的剧烈碰撞。
由于长度和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下面就只说说剧的结尾。
几经压抑,黄依依心灰意冷,终于不再追求爱情,而成了办公室的一枚螺丝钉。
但在社会上,她仍不懂得“避讳”,不懂得“枪打出头鸟”等中国特有的世俗哲学。
看见同事张国庆,因为妻儿挨饿而叫苦不迭,她不假思索就把粮票递了过去。

结果,就像《无问西东》的王敏佳,被张国庆的老婆恶意中伤,被打成植物人。
崇尚牺牲的安在天,把黄依依接回家中,心无杂念地护养了许多年。
直到,安在天向黄依依,道出了自己妻子死亡的真相。
中苏交恶时期,安氏夫妇在苏联潜伏。
不久,安在天的妻子,被苏联特工发现并挟持。
为了获取情报,为了避免身份暴露,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安在天杀死了苏联特工,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我就是这样 杀害了我的妻子小雨

黄依依永远也无法明白——
这世上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能够高于爱情和生命?
一九六五年三月九日,文革前夕,黄依依永远没有了心跳。
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更大的磨难,又经历了空前的崛起。
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却都鲜少再见到大师的出世。
黄依依的死,看似是被接踵而来的偶然导致,实则却是大环境引发的必然悲剧。
谁是所长?谁是陈二湖?
谁是安在天?谁是散播谣言的泼妇?
细思,我们或许从未停止对天才的遏阻。

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影视文章。
你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罗罔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五一档,院线神作,没有之一 (2人喜欢)
- 建议某为的老总来看看这部新片 (1人喜欢)
- 「封神」的影评,我这篇全网第一 (1人喜欢)
- 喝了瓶二锅头,我斗胆解读下「封神」 (8人喜欢)
- 解读「唐探1900」,我这篇全网最狠 (2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