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心理咨询师和督导
作者:于玲娜
前几天为工作室写预约指南时,我想到,对来访者而言,这可能是开始咨询之前最重要的问题了。在鱼龙混杂的中国心理江湖,一段咨询关系究竟能带来多少收获、信价比如何,恐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咨询师的选择。
我想到的选择标准有以下三个:
1,遵守职业道德
再好的咨询师也不是百分之百可以达到咨询目标。钱可以白花,时间可以白费,但不能白花了钱和时间还受到伤害。职业道德是一个基础,这种道德落在实处,有表述不完的具体细则,而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伤害也是天壤之别,比如无法保持中立,和性侵来访者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看咨询师,在钱和性这两件事上伤害来访者的一票否决。咨询期间和来访者发生性关系的,即便来访者所谓“自愿”,咨询师也利用了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至于那些打着“性爱疗法”幌子性侵来访者的,至少应该永远不得从事本行业。中国心理咨询界如果有一场#me too运动,大家会发现这种事情并不鲜见。
还有那些把来访者变为妻室的(可能不止一任),也会进入我的黑名单。在我理解,咨访关系是在情感层面模拟亲子关系,把来访者重新养育一遍,咨访之间的性关系,就如同乱伦,也许有些乱伦关系中的孩子会表现得毫不介意,甚至会很高兴嫁给自己的爸爸,但整体上,概率上,我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可能带来的好处,那些伤害很难治愈,而那些好处并非不可取代。
钱上的问题,主要是咨询的预付款。不少咨询师会要求来访者预付一定次数,或者来访者自愿支付。但咨询结束后,有些咨询师或机构不愿把钱退给来访者,各种劝说、为难、拖延甚至故意遗忘(由于对咨询师的信任,大部分来访者都不会索要收据或核对金额)——这样的咨询师我也不会再信任。
一般的来访者很难得到这些信息,但在圈子内部,它们会以八卦的形式成为集体记忆。如果你有机会听到,务必高度重视。
2,专业性
专业性这一点,很容易被直接等同于“受过专业训练”——然后看客又会摸不着头脑:很多咨询师的简历密密麻麻,这个培训那个证书,怎样分辨哪个更专业呢?
据我所知,至少九成以上的培训和证书,并没有严格的评定制度,也就是说,其中很多只是产业,只要交了钱,即便课堂上从头睡到尾,结束时也可以拿到证书的。

培训体系的口碑当然有好有坏,但具体到个人,决不能认为参加口碑好的培训体系的咨询师也一定好。
譬如我自己参加的培训体系,在国内口碑也算数一数二,多年前有督导需求,就经人推荐,去找了一位辈分很高的师兄。
我坐下来,就开门见山讲我的问题,我想都是有经验的人,客套就免了。没想到讲了一会儿,他打断我:
“你不想了解一下我的学历背景吗?”
然后不等我回答,吧唧吧唧开始讲他接受过什么培训,现在有些什么身份。。。
那时我年轻气盛,当下就火了,心想老娘付钱是要听你讲这些吗?
后来几个回合的对话又发生了一些不快,最后时间还没到,我就掏出钱放桌上起身走了。
路上心疼付给他的三百块,我还在心里对自己说:他的工作室布置得不错,五十块是场地费,剩下的,就当符号表达吧。
另一边,我的治疗师,中年转行、半路出家、受训也比较少,但他做出了自己的风格,在那一方向上,是少见的高手。
迷信受训经历,可能会让你错过内秀的咨询师,又对名不副实的咨询师过度忍受:“ta既然是博士/教授/作家/名人/协会成员……那总是有ta的道理吧,要么是我想多了?”
看到一份份华丽的受训简历,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猎头:你的任务,不是从其中找到一个人来膜拜,而是要找到胜任你提供的职位的应聘者。
比起简历,面试可能更重要。
另外,有些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满口心理学术语,说明咨询师更专业。在我的经验中,完全不懂心理学的人自然说不出什么术语,但真正有经验的咨询师,又是极少在咨询中使用专业术语的。一方面,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在跟来访者讲话,而不是在跟同行讨论问题;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理解了某种心理现象,才能用日常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不是用术语打击对方的智识自尊、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威。

那么所谓“专业”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指的是对心理现象的准确理解。如果你感觉咨询师知道你在说什么,甚至知道一些你想说而没说出来的,那就是专业。
3,匹配度
只满足前两点,不能保证咨询有效,甚至不能保证咨询得以进行。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互动还有一个情感的层面。
有时候,你就是不喜欢一个人,不论ta多么聪明,你也不想和ta说话;有时候,你跟一个人还什么都没说,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是匹配吗?——一半是一半不是,不是的那一半,就像小时被家暴的女孩常会喜欢上渣男一样,是种不健康的吸引。但如果咨询师洞察力好,反而有可能借机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咨询可能就不会开始。

匹配这件事有时像爱情一样神秘,一些看上去能力平平的咨询师,反而能帮助一些特别严重的来访者。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能力平平、来访者比较少,才会特别重视来找他们的人,为之付出成倍的心力。相反,名声在外的咨询师,又容易店大欺客,对来访者太随意。
怎么找到匹配的人呢?我觉得可以参考以下内在指标:
1)坐在ta面前,你更放松还是更紧张?
2)你对ta有倾诉欲吗?
3)你会不会把ta放在心里,见不到的那几天里悄悄和ta对话?
4)如果你变回一个孩子,愿不愿意ta做你的父母?
5)想到ta的时候,会有安全、温暖、踏实的感觉吗?
找督导的时候,大致也可以考虑以上这三个方面,具体可以参照的内部指标是:
1)你敢不敢把自己最丢脸的职业操作告诉ta?
2)和ta聊完后,你因咨询而起的情绪能否得到化解?对接下来的工作会不会多一些信心?
3)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会不会自动去想:如果换成我督导,ta会怎么做呢?
4)想到ta,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咨询师,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要声明,以上这些指标,是些尺子,帮你衡量各咨询师的差异并作出选择,相当于过来人告诉你:“找对象要找人品好、脾气好、有担当、会照顾人的,经济条件要好点,身体也要健康,最好三观一致,有共同话题……”但现实生活是需要妥协的,如果想找到符合所有这些条件的人,你可能永远无法开始咨询。
所以我建议你多试几个,“相相亲,交往看看”,挑个最中意的,托付一段长程的关系。

有的咨询师会说,要多试几个咨询师,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解决的症状——不必在意这种说法,他们很可能只是害怕自己被拿去和别的同行比较。为了让你有一段美好姻缘,你妈不会希望你冲动闪婚还要逼自己从一而终。
好在,比起离婚,结束一段咨询关系的成本要低很多,而且咨询师大都是心甘情愿的云备胎,你结束咨询时,他们总会很和善地说:“今后有什么情况可以随时再来找我。”
说了这么多,只愿你勇敢去尝试,开启心灵成长这趟奇妙旅程。
——————————
广告植入:挑挑拣拣,可以从我们映心堂的咨询师开始,首次一律半价,师资简介戳此。
想成为更专业的云备胎,可以了解一下,“职业心理咨询师成长群”第二期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