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姿态各异的艺术,为我们击碎了偏见
很多年前,我妈曾用一场裸体画展,击碎了我对裸体的偏见。这一碎非常彻底,彻底到某些东西从我幼小的意识里直接消失,再无法在我的大脑播下种子。
那时,我大概四五岁。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幅裸体画,登时大喊:“妈妈!快看!这儿有给人光屁股哪!”
我妈冷漠地冲我翻了个白眼:“大惊小怪,这是艺术。”
之后,又补了个轻蔑的:“qie~”

也许因为这件事,我妈买了张美术馆的票,把还没有上小学的我拽去看裸体画展。
我至今清楚记得当天发生的事。
我记得自己一进裸体画展的大厅就惊住了,好像被施了定身法,张着“O”型嘴,呆呆傻傻,不断地吸着凉气。
我记得所有画都巨大无比,画上的裸体女人让我联想起仙女。
我记得自己恍恍惚惚仿佛置身仙界大澡堂,每幅画都像罩着白蒙蒙的仙气。
我记得自己不敢走近它们,生怕离得近了,自己的动作、呼吸会打破它们建构起来的奇妙的氤氲世界。
我不知道那些画在表达什么,今天的我早已记不起它们具体的模样。只有与它们初遇时的感觉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像烙上去一样。
我再也没对画中的裸体者大呼小叫。
为什么艺术有击碎偏见的力量呢?
我想,可能因为我们都无法拒绝美。
而在艺术的世界里,美又变幻莫测。
它可以衣冠楚楚,也可以打着赤膊;
它可以安静,也可以喧闹;
它可以一眼就心动,也可以好几眼都寻不出门道;
它可以予人欢乐,也可以让人忧愁。

偏见常源于对自己无知的不自知和对自己无知的蜜汁自豪。
在艺术的世界,你总会遇到奇奇怪怪的事物和奇奇怪怪的人
如果你接受了美“变幻莫测、多姿多变”的设定,你就天然拥有对抗偏见的绝对力量。
在艺术的世界,你总会遇到奇奇怪怪的事物和奇奇怪怪的人
艺术家们常常尝试用他人未曾尝试的途径表达自己微妙的内心。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曾用一堆糖果纪念早逝的好友罗斯。
这堆糖果重70.4公斤,刚好是罗斯的体重。

人们不仅可以触摸这些糖果,还可以带走一颗。当然,随着人们逐渐把糖果带走,罗斯也在逐渐消失,就像真实生活中的那样。带走一颗糖果,就像是带走了罗斯的一部分。这是纪念他的一种方式。
这件‘肖像’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随着人们不断地把糖果拿走,又会有新的糖果补充进来,让糖果堆保持原样。这就像我们认识的某个人去世后,我们很悲伤。但当我们怀念他时,幸福快乐的感觉又会重新回来。”——《儿童艺术大书 黄色版》P16
为什么是糖果,而不是别的什么?我猜,在冈萨雷斯—托雷斯心里,罗斯一定是个非常甜的人。
创作又需要大胆地打破固有规则。
康定斯基用作画的方式分享他听到的音乐:《构成第七号》
你会停下来,细细地体会它;还是皱一皱眉,扭头走人?

“康定斯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设计画面构图。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设计图草图、水彩稿和草稿。准备工作完成后,他用了4天时间在一块高两米、宽三米的画布上完成了这副作品。每一天工作结束时,他的妻子都会拍照记录下工作进度。这些黑白照片(当时还没有彩色摄影技术)向我们展现了康定斯基的创作过程。”——《儿童艺术大书 黄色版》P47

也许你始终无法弄懂康定斯基到底希望你从《构成第七号》中听到什么,但看了他的作画过程,你会意识到它凝聚了艺术家多少心血,会尊重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在画布上还原“真实”,画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品,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左图是让·梅青格尔的在《在赛道上》;
右图是夏尔·克鲁潘朗在“巴黎—鲁贝公路自行车赛”上的身影,他夺得了比赛的冠军。

让·梅青格尔没有画出和现实一样逼真的场景。画中自行车的轮胎看起来就要骑垮了,并且画上的自行车赛手有一部分是透明的——请看他的脸!画家的目的是突显速度的感觉和张力。请想象最左侧那个车轮呼啸而过时发出的呼呼声,看看柏油碎石路面上的线,似乎赛道都被放大了。如果你要在画作中表现速度,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儿童艺术大书 黄色版》
当你开始认真地欣赏艺术,你会自然而然地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动辄diss的那种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褪去“我什么都懂”的伪装——因为每天都有出乎你预料的作品诞生。它们就像一道道美丽的谜,等待我们用尊重与耐心解开。
现在,又一幅奇怪的画出现在面前,是脱口而出:“这也算画?”,还是开始寻思:“作者在表达什么?”

“布里奇特·赖利的作品非常抽象,所展现的内容不是我们见过的东西……她感兴趣的不是看到什么,而是以怎样的方式去看:当我们观看一个东西时,眼睛是如何运作的……《瀑布第三号》画在平整的画布上,但赖利通过把红色和灰色两种波纹状线条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产生出一种错觉——这幅画不是静止的,而是像波浪一样会动。”——《儿童艺术大书 白色版》
生活在多元世界的人,未必都有幸领略“多元”的美妙。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想不清楚的事物,特别是那种想不清楚又气场强大的事物时,都倾向先狠狠踩上几脚,再自鸣得意离它们而去,以获得脆弱的优越感。
我们击碎的偏见越多,我们的世界就越广阔丰茂
如何欣赏艺术之美,和如何看懂一件艺术品是两回事。
后者只需要去理解艺术品的艺术手法,前者却需要我们在自己心里牢牢地扎进一个原则:各种艺术——我懂的,不懂的;一眼就喜欢的,怎么看都不喜欢的——都要等而视之。
欣赏各种形态的艺术的过程,就是击碎偏见的过程。
我们击碎的偏见越多,我们的世界就越广阔丰茂,我们所影响到的世界,也就越广阔丰茂。

空间对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你在户外广阔的开放空间,头顶有天空,视野望不到边,你的行为会和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房间里一样吗?”——《儿童艺术大书 白色版》
刚刚拿到《儿童艺术大书》时,有同事说,一定会有家长问:“我又不打算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让孩子看艺术,有什么用?”
从功利的角度讲,艺术能为孩子塑造好的审美,好审美有助于未来升职加薪;艺术能启发孩子发现美、感受美,让孩子的生活更有滋味;艺术能提升孩子的气质,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丰富……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艺术能击碎偏见。
(这篇已经在后浪的公众号里发过了,现在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个纪念。我在上一篇日志——《阅读的技巧》2 https://www.douban.com/note/696028386/ 中提到过这篇。这篇并不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而是我在读《儿童艺术大书》第二遍时的读后感。)
-
Alex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5 16:22:03
-
NE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3 13:14:23
-
文件传输助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02:13: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23:00:46
-
我饭卡又丢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9 08:55:09
-
蹉跎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9 07:58:42
-
agoodkid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16:57:07
-
metalcook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00:24:39
-
一只孤独的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22:11:12
-
陈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20:23:22
-
宿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15:18:34
-
皮皮鲁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09:55:36
-
Aichimi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03:05:11
-
uebdhxm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7 18:18:53
-
瀑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7 12:49:49
-
688109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7 10:54:3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7 02:07:41
-
妙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23:36:00
-
菠萝蜜也过敏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23:12:15
-
coolorno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9:36:31
-
我是小柠檬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7:32:47
-
阿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7:12:46
-
幼犬专用香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6:50:29
-
墨芝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6:43:00
-
亚当司机夫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6:10:55
-
南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5:57:38
-
fairie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5:46:13
-
安藤讲堂攻防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5: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