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这么厉害我却浑然不知
查看话题 >创意枯竭怎么办?
市场部号称是全公司蛇精病的重症监护室,中二是他们必备的特质,创意层出不穷,或搞怪,或自黑,或鬼畜,或贱萌,经常开会开得震动全层楼。但是即便如此,也还是经常会受限于思维枯竭,灵感断供的状况发生。
当灵感断层的时候,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 换个环境,去咖啡店,去休息室,去任何一个你觉得环境舒适的地方和小组成员开开头脑风暴会,喝点饮料听听音乐,抽抽烟,无数经典的创意就在这种环境下催生出来了;
- 去顶尖文案http://www.topys.cn,梅花网,等地方获取灵感,多看看别出心裁的案例,寻找背后创意的思路,再不济从古典文化,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稍微加工和改造,也不失为一份合格的作品。
- 深入群众,和目标用户广泛交谈,记录和挖掘他们的核心痛点和诉求,加以升华和锤炼,提炼出一个能够广泛引起共鸣的撬动点,加以包装。
- 咖啡因,酒精,烟草,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G点,学会摸索自己的灵感G点,这是个人的癖好和特点,在一次次的火花碰撞中去寻找共性,将自己的脑子训练到稳定输出的地步,就像一个股票大作手一样,即使有起伏,但是也终究比别人发挥的稳健一些,赢的希望也大得多。
- 多跨界,多跳出原有的知识面接触新鲜事物。比如学个拳击,听场古典音乐,参观一下科学实验室,拜访一位老词典编纂名家,跨界的碰撞和融合,会迅速拔高你对原有事物的认知,在看似毫不搭边的事物中寻找结合点,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很容易就诞生了。
接触了很多同行里的佼佼者,他们基本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兴趣广泛,热衷SNS媒体,圈内人脉广泛,基础扎实,学历尚可,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超强的执行力,打开他们的朋友圈如果不是在加班,就是在滑雪,艺术馆,发布会,精力异常旺盛,敢表达,擅表达。
灵感是练出来的。刀不磨不快,在知乎上《你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是什么?》问题下,我提到
善用微博,朋友圈,知乎 , 我不是在讽刺,当然我指的并不是阅读别人的碎片化信息, 而是自己不停地输出各种东西,包括突然的一则灵感,生活中点滴的思维的小火花,小伙伴们吐槽的一两句金句,有些不方便的就只发给自己可见。
复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技能。
生活中我们会不停地思考和接受到新鲜信息,不记录下来就一闪而过再也记不住了。备忘录也不是不行,但是很少会想的起来回过头去整理或查看,多一个app也还是不方便的,为什么不用我们最常用的工具来做这件事呢?
每当我想写点什么的时候,给我最深的启发常常是我自己的社交账号草稿箱里或者过往的自我剖析。同一件事,晾了三年再来看,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角度,会让人产生更通透的思考。
还有很多时候的公开表达你会直接收获点赞和评论,通过和大家的沟通反馈你会再一次反思自己的思考,以及正确与否,这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成长经验。
刚刚还有人私信问我,如何提一个大家会回答的问题,太多人,长期不和外界交流,想交流的时候都无从下手。
这些软技能,是书本中很难学习到的部分,唯有利用好碎片化输出的能力,一遍遍锤炼尝试,才能变成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而会表达,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非常重要的技能。连开个部门会议,你能不能一句话将你头脑中的点子说得巧妙而形象,吸引所有人包括领导的目光并且镇住全场,都可能是你获取资源,晋升加薪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点赞同的人并不多,但是和行业内人士交流到这点的时候大家都感受颇深,谁也不是跟水龙头似的张口即来,都是平时的积累和不断的寻找摄入,做一些深加工。不过这也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天赋,有的人天生不具备发散思维,也不用硬挤这个行业,学习一些需要细心和耐性的硬技能,一样会有自己的一片天。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才呢?问自己几个问题:
请立即用20种词汇来描述一下好吃的食物;
最亲密的朋友中有多少是灵活机敏型的;
对新的APP,新的剧集,新鲜的网络热梗的研究热情是条件反射吗?
学生时代是个离经叛道得的孩子吗?
同一篇作文题,你能想出几种写法?
很简单的自测一下,就能够知道创意总监这样的活儿是不是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如果不是也不用沮丧,嘻嘻毕竟秃顶这种副作用也不是什么好福利(玩笑)。
本文选自《全栈市场人》
欢迎购买⬇️
---------------
送你一本电子书,里边是我这些年职场工作总结。我的经验,全都给你。
关注公众号:弹球小姐Lydia (ID:Lydia66890),回复关键字“电子书”领取。
也欢迎你来微博找我玩,👉https://weibo.com/Lydia66890?is_hot=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