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与二战是一场战争的上下回合,中场休息二十年
严格来说,二战其实是一战的延续,或者说,这就是一场战争的上半回合与下半回合,当中有二十年的中场休息。
从1914年蔓延到1945年,直到挑战者被彻底打垮,差不多相当于欧洲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长度。
诚如法国一战英雄福煦元帅在凡尔赛条约签订时的神预言: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
凡尔赛条约签订整整二十年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果然爆发了。
而在这二十年间,成长起两大潮流:一是共产主义,二是极端民族主义(德国纳粹、意大利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还包括领土收复主义。一战当中的战败国德国、匈牙利都梦想要恢复战前的版图。
还有许多从历史书或故纸堆里翻出来要争取“自古以来”的领土主权的国家。
如果没有凡尔赛条约,便不会有刚从德国军队退役的小胡子“奥地利下士”的愤怒,纳粹党的极端主张也未必会得到德国人民的支持。
当然,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奥地利下士“,他仍然将是漂泊在维也纳穷困潦倒的“画家”,也许会成为一个小职员,也许会流浪一生成为失败的艺术家,也许会毕生仇恨犹太人,但绝不会是第三帝国的元首。
追根溯源,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是如何爆发的呢?那就是1914年在萨拉热窝的那两枚子弹。
凶手是谁?塞尔维亚军方秘密派遣的刺客(尽管后世塞尔维亚方面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受害人是谁?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
如果一定要计算导火索的话,那么德奥联盟是受害者,协约国的小兄弟塞尔维亚才是加害者。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萨拉热窝的那枚子弹,也可能会有布加勒斯特、科索沃或者伊斯坦布尔的其他子弹,总之欧洲已经成为一点就燃的火药库。
那么欧洲为何成为一点就燃的火药库?归根结底,因为德国的崛起。
德国的崛起改变了原来欧洲乃至世界的均势,德国的崛起挑战了大英帝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也挑战了法国与俄国两大强权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德国又带上自己的小兄弟奥匈帝国,直接控制了欧洲心脏的大片国土,德国的商品出口到了全世界,不断挤压英国商品的市场。德国还在发展海军,强大的公海舰队与无畏舰的军备竞赛让英国人如坐针毡。因为以德国国力的发展,迟早有一天德国的陆军与海军将对英国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英国必须拉拢上法国与俄国来遏制德国及其小兄弟们的发展,并且在中东与德国展开剧烈的竞争,这个竞争对象就是德国版的一带一路——3B铁路计划(柏林-拜占庭-巴格达)这条线路在欧洲的部分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所在这条铁路,在亚洲的部分穿越整个小亚细亚直达两河流域的心脏巴格达,将德国的势力与商品从欧洲的心脏延伸到欧亚大陆的心脏,并且严重威胁到英国在印度与地中海的统治地位。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塞尔维亚,恰恰扼住了3B铁路的咽喉,恰恰是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东方快车被大雪封山发生谋杀的所在地,这是历史的诡吊。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站在今天的我们,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