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物大转移(上)| 这么多中国艺术品怎么跑到海外去的?
作者:扛霸君
如果我问,对于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大家会想到什么?
你们想到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抢走后,现在连成龙都想救回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还是1907年开始被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等人连蒙带骗带走的莫高窟文物?

其实,这些文物只是千万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中的沧海一粟而已。去过大英博物馆或法国卢浮宫等外国博物馆的人都会感叹,国外怎么会有这么多中国文物?
以前我们做过一期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美国的故事:《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的大量中国文物是怎么来的——一个美国屌丝WilliamK. Bixby逆袭为大富豪后“爱我中华”的故事》。
我们用了一个美国富豪收藏家的经历介绍了中国文物是如何到达一个美国博物馆的。
那么现在,我们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用更多中外人物的故事来介绍中华文物是如何大规模转移到世界各地的。这些故事会分成上、下两篇文章发布。
在上篇中,我们围绕中国文物的历史,介绍中国的收藏传统、中国瓷器最早到达欧洲的历史、中国皇家收藏及其遭遇的劫难。
在下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清末民初时期和中国文物有关的中外人物,包括在华“淘金”的外国人、国际大商贩、外国收藏巨头和外国博物馆。
希望通过这两篇文章,读者能够对我们文物流失状况和海外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由来有一定的了解。
中华文物大转移(上)
Chinese Culture Relics Society估计,从十九世纪中页开始有超过1千万中国文物流失海外(通过贸易、偷盗或贩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有大约167万中国文物散布在世界上47个国家的超过200个博物馆里。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日本仅在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就达360余万件。流失海外的3万片珍贵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约1.3万片。
从古代到新中国建国前,中国艺术品转移至海外的途径有很多:在中国生活过的西方传教士、贸易商和外交官把买到的文物带回他们的祖国;侵华战争后,外国士兵带走“伪装过”的战利品和掠夺品;商贩和代理来中国为西方市场购买文物;途径亚洲的古代道路或者绕过非洲之角的海上贸易。
在介绍中国艺术品的转移途径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中国传统收藏的状态。
壹
中国的收藏传统
收藏,意味着珍视载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信息的物品。历史上,中国收藏者对能确认中国古代文化正统性的物品非常感兴趣。这些藏家认为,古董能够让拥有者接触到中国过去的黄金时代。总体上讲,中国收藏家对外国文物没有多少兴趣。
收藏,也就意味着让自己接触所在文明的核心价值。对于古代和近代中国来说,外部世界时常被称作为蛮夷,是威胁中华璀璨文明的源头。对于中国藏家来说,西方物品也许是稀奇古怪的罕见之物,但却很少被认为是精致美丽的。所以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些象征威胁的物品带到自己的家里。


与之不同的是,大量的欧洲人在近代好几个世纪里进行了大航海时代的探索以及其后的殖民扩张,与欧洲之外的更大的世界持续进行着互动。这样的接触带给他们更开放的态度,和更多元的审美标准。这些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调整。所以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能够接受外国艺术。这就为晚清时期西方人大量收藏中国文物埋下了伏笔。
晚清时期,中国有三个重要的文物收藏家,他们积累了中国各朝历代保存下来的极其庞大的艺术品收藏,去世后这些收藏也流散世界各地。
端方(1861-1911),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

端方是满清贵族出生,官位至两江总督,曾代表清廷出洋考察十国宪政,回国后上书建议尽速制定宪法。

端方从政之余,醉心于古玩收藏,是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个人亦喜藏书,且收藏颇富,精品亦多。在出洋考察期间,他还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是近代中国收藏外国文物第一人。
他与法国学者伯希和美国大收藏家福开森(John C. Ferguson)私交甚好。端方逝后,其他收藏家、文物商人和政府官员争相搜刮他的收藏。他的妻子和儿子为了摆脱贫困而变卖了他的很多重要文物。他最好的文物经由福开森被售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其中包括一套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于1924年以约20万两白银的价格被售卖。

庞元济(1864-1949),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庞元济既拥有财力,又精于鉴赏,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文物,尤以书画最精,为全国著名书画收藏家之一。与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等人均有交往。
美国博物馆拥有很多他的收藏,其中包括被美国富商William K. Bixby收购走的Bird on a Branch(十四世纪)就存于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庞元济死后,剩余的文物被政府收走,最后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故宫。
翁同龢家族
翁同龢家族收藏文物从其父翁心存开始,到他本人再到现在的翁万戈(Wan-go Weng)。
翁同龢(1830-1904),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作为清流派的翁同龢,虽然很爱收藏,但并没有利用自己的高位而谋求过金钱。所以他的日记记录了他时常流连忘返于很多古董,但望而却步于付不起的高价的情景。他的日记展现了当看到他倾心已久的文物和终于找到办法购买时的起起伏伏的情绪、欢欣鼓舞和遗憾。很多收藏家在阅读他的日记时,都能立刻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1948年,翁氏家族的收藏被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带至美国。
翁氏家藏书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唐开元年间精写本《灵飞六甲经》(世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现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贰
中国瓷器最早是如何到达西方世界的
1338年,中国时处元朝北逃前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的统治时期,那时候天主教已在中国获得比较好的推广。当时,中国派遣使者访问罗马教皇本笃十二世(Pope Benedict XII),使者途径匈牙利时赠送给当时的国王Louis the Great of Hungary一支青瓷花瓶。这就是有名的Fonthill Vase,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随后几经辗转,最后于1882年流落到爱尔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中国瓷器在古代欧洲一直极为罕见。直到15世纪,少量中国瓷器通过埃及、摩洛哥或者威尼斯开始出现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中。
好玩儿的是,早期流入欧洲的瓷器是被葡萄牙人用来保护更昂贵的香料和茶叶免受被渗入海水损坏的船舶压载物。
在十七世纪中期之前,很少有欧洲人见过中国瓷器,因为它们价格昂贵而被人们视为极大财富的象征,因为罕见而被视为稀世奇迹之物。之后,一些中国瓷器通过波斯慢慢涌入欧洲。
在所有中国出口的瓷器中,明朝时期开始大量涌现的青花瓷最受西方人欢迎。
到1657年,一家荷兰公司已经运送了超过三百万件中国艺术品到欧洲,极大地提升了荷兰人对中国瓷器的兴趣。17世纪很多荷兰静物画都展现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花瓶、盘子等)。

18世纪,超过六千万中国瓷器运达欧洲,让欧洲人大为高兴。英国人心满意足地用中国陶瓷杯具来品茶,并把斗篷放在青花瓷盘上来彰显自己高雅的品味。逐渐地,欧洲出现“中国热”(Chinoiserie),中国装饰开始成为了时尚,以中国为主题成为了流行趋势。

有趣的是,在欧洲的中国瓷器最早收藏者是皇室成员,但他们并没意识到到手的瓷器的低劣品质。这些瓷器都是中国专为出口而大规模生产的,完全达不到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的瓷器的精美质量。
把这段历史和现在中国国产最优产品拿来出国,次品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现象对比,是不是很有趣?
所以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圆明园后把抢来的中国瓷器等文物运回伦敦和巴黎拍卖时,才突然让欧洲人看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意想不到的高度。

19世纪,西方虽然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但却低估了传统价值观在国家社会扮演的份量,导致中国社会和政治秩序崩溃。中国传统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对急剧变化的局势的掌控,而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1912)却促成了一个新兴现代国家的产生。清政府在整合铁路、军火和轮船等现代化建设上所作出的笨拙的努力,连同腐败和管理不善,导致了中国的混乱和崩溃。
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失控的同时,西方对中国艺术和历史的欲望也膨胀了起来。文物流失情况也随着政府监管不力而急剧增多。
叁
中国皇家收藏及其遭遇的劫难
中国历朝皇帝都会大量收集文物来展现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从海外前来的朝贡使者也会孜孜不倦地向中国皇帝敬献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

这些皇家收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认一个政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传达该政权保有的文化连续性(即这个政权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以及展示皇帝和朝廷对艺术的品味。
由于皇家收藏数目极为庞大,历代宫廷官员也会制作文物的收藏书录加以保管。
但有趣的是,朝廷收集奇珍异宝的欲望也导致了皇家收藏以及其目录里赝品数目的增加。毕竟,这么多宝贝,皇帝也没法亲自把玩多少,大部分收藏都被锁在深宫之中。
据统计,在四大本清朝文物目录中,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有刻字的青铜器都被证明是假的。

经过历代的积累和康乾盛世的繁荣,清朝皇家收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收藏存放于紫禁城、皇帝的各个行宫和皇家园林里。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朝耗时一个半世纪修建而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
中国历史上,皇家收藏经历过两次大规模文物流失海外的劫难,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稀世珍宝。其中包括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圆明园分景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另外,《四库全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历时十三年编成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其文源阁本在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而《四库全书》在全国只有七部。

第二次劫难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期,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后,8月16日,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八国联军抢劫紫禁城,大量文物流失。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战后掠夺中,当时的报纸报道过很多外国士兵、外交官和传教士们都转向了抢劫。当时西方报纸根据自己的立场用了不同的词汇描述该事件:从“古董”(curios)到“战利品”(loot)到“掠夺物”(booty)再到“战时掠夺”(plunder)。
此次掠夺物中包括,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北京城“已失数百年来巍奂之美观,旧迹留者,仅一二者”,致使“一座昔日充满着辉煌金漆房舍的北京城,现在可只是一片罗列着萧条残物的荒野”。连侵略者也供认:“北京今已成为一强盗世界。”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洗劫主要发生在圆明园内,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掠夺则是发生在一个更广的区域——北京城,和更长的时间范围内——从七月到十月。
这两次抢劫后,很多文物就地被廉价拍卖,有部分文物流向海内外文物交易市场,有部分流入海外各国博物馆,还有很多精品被谨献给各国国王或总统等外国权贵人物。八国联军抢劫紫禁城后的文物有部分通过交易流回到中国人手中,八国联军退军后,中国官方逮捕、处决了很多参与交易、收买中国文物的人,全部是中国人,没有一个外国人受到惩罚。因此,部分皇宫文物得到追回。
除了这两次劫难之外,还有一次大量皇家文物流失发生在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身上。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得到民国政府许可继续留在紫禁城内生活。由于日常开支入不敷出,溥仪不断将文物卖向北京的琉璃厂等地方以换取现金,也有部分被当做赠品送与各个中外达官贵人,或者被当做获取当地外国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最终都被各国银行转移至海外)。

退位后,溥仪所在的皇宫内的职员仍然有3000多人,其中许多人拒绝变革。管理不善和腐败是这些年皇宫太监们非常突出的问题。
由于退位朝廷的颓势,留下来的太监、清朝官员和皇亲贵族也乘机不断偷窃皇宫内的文物。太监们常用的方法是用赝品替换真品然后贩卖真品,这也直接导致皇家收藏钟的赝品数目上升。1923年6月27日,中正殿里的可疑的火灾就掩盖了许多国宝的丢失。
逊位后的溥仪一直被禁锢在紫禁城内不得自由,在他准备出逃的过程中,通过其弟溥杰陆续将书画等文物偷偷带出皇宫。
当时内务府正好在清点字画,溥仪便从这些专家挑出的上品中再选精品拿,所以被溥杰带出宫的全是精中取精的稀世珍品。据溥仪回忆,其中包括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稿,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和《二谢帖》,另有钟繇、欧阳询、米芾、赵孟頫、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真迹。至于古版书籍,溥仪更是将所有宋版和明版的的珍本全部运走了。显然,这些名家的大作,无一不是价值连城。
从溥仪手中流失的文物,很多不知去向,有些被追回,有些最终被陈列于外国博物馆。比如,由中国初唐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大型绢画《历代帝王图》,该画卷描画了十三位中国帝王,目前被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的波士顿美术馆。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提到的流失的文物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很多很多文物流失的故事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书写。
本篇着重介绍了有关中国文物的宏观历史,下篇会比较详细地介绍和中国文物有关的许多中外名人的有趣故事。敬请期待。
Reference:
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Michael St. Clair. The Great ChineseArt Transfer: How So Much of China's Art Came to America, Fairleigh DickinsonUniversity Press
日本侵华期间,掠夺或摧毁中国文物知多少?
http://wemedia.ifeng.com/26364467/wemedia.shtml
端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AF%E6%96%B9
庞元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9E%E5%85%83%E6%B5%8E
火烧圆明园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1%AB%E7%83%A7%E5%9C%86%E6%98%8E%E5%9B%AD/16077
四库全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5%BA%93%E5%85%A8%E4%B9%A6
大劫掠中国文物流失经历的四次浪潮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9/40480/4621267.html
溥仪从故宫偷走了多少文物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610/19422.html
中国顶级的国宝文物不在故宫博物院,溥仪盗运出宫后下落不明https://3g.163.com/dy/article/DFA511ED0523SNAP.html
福开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9%96%8B%E6%A3%AE
往期精选
西望丨你呀,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美国使馆拒签的 ——马未都的签证官朋友如是说
东观丨颜宁离开中国的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撒贝宁踩了哪些“政治正确”和女权的“雷”
长按二维码关注!也欢迎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或对海外留学有经验分享的有志之士加入我们东观西望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