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 Vol.5 | 八月阅读清单
八月阅读清单:
- V.S.奈保尔《斯通与骑士伙伴》 ★★★★★
- 艾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
- 恰克·帕拉尼克 《肠子》★★★★
- 贾行家 《尘土》★★★★★
- 尤·奈斯博《救赎者》★★★★
-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女性贫困》★★★★
- 雷蒙德·钱德勒 《漫长的告别》★★★★
- V.S.奈保尔 《米格尔街》★★★★★
- 劳伦斯·布洛克 《屠宰场之舞》★★★★
1. V.S.奈保尔《斯通与骑士伙伴》 ★★★★★
DATE:2018/08/02
SOURCE:实体书
RATE:★★★★★
斯通先生是个怪老头。
故事的一开始,斯通先生想要杀死邻居家的猫,他讨厌它,那个到处乱跑,还可能挠人的小畜生,他害怕它,甚至试图用奶酪把它引进浴室里,把那只恶毒的小动物扔进开水里扒皮。当然他没有成功,因为他忽然想起吃奶酪的是老鼠,而不是猫。
斯通先生没有妻子,他只有一栋房子,和一个会在每个星期四下午去放映特价专场电影的电影院睡觉的女仆米林顿小姐。
独处的时候,斯通先生有一些特别的爱好,比方说,幻想自己在专属于他的活动人行道上滑行,穿着外套拎着公文包,接受两旁人们吃惊的注目礼,或者坐在扶手椅上,在办公室走廊里飞来飞去,他所到之处都爆发了混乱,而他则平静地处理着自己的事情,事毕后又平静地飞走。这些爱好使他能够自得地独处。
他会给邻居起一些恶毒的外号(“雄性男”和“老怪物”),并观察他们古怪的生活;在窗口外的一棵树上感受春去秋来和时光消逝,他凝视它,就像凝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斯通先生在朋友的圣诞聚会上认识了斯普林格太太,他给她讲了猫和奶酪的故事,关于他如何坐在马桶盖上等待那只自投罗网的猫,又是如何突然惊醒,而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荒谬之处。她完全被这个故事吸引了,她说,“奶酪啊,你这个傻瓜!奶酪!”
后来斯普林格太太搬进了斯通先生的房子,成了房子的女主人,他们开始互称对方为“狗崽”。米林顿小姐则称斯通先生为“老爷”,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雇主。
他们决定去康沃尔度假,也算他们的蜜月旅行,他们在茶室遇到了一个名叫弗雷德的男人,弗雷德上个星期五刚刚退休。他让斯通先生想到了自己,再过短短十八个月,他也要退休了。
斯通先生不怎么喜欢他的工作,他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一个和办公室里的年轻人格格不入的古怪老头,但他仍然留恋它。他在那次旅行后想出了“骑士伙伴计划”——号召已经退休的员工走出家门,四处为公司宣传。计划得到公司全力支持,并且大获成功。斯通先生顿时觉得自己在退休之前终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可是,随着计划的施行,斯通先生发现,一切其实与他无关,他的同事,年轻的公关经理温珀才是一切的焦点,“在成功的巅峰,他感到了疏离,想到的只是迫近的空虚。”
一切不过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斯通先生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一件件像衣服一样套在自己身上,一开始是一个丈夫的身份,一个在职场打拼的男人形象,每天出门上班,都知道家里有两位忠诚的女性,正殷切地等待着他的凯旋,后来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成功了,它帮助了一些人,那些退休后无所依靠的老人。它像一件金光闪闪的袍子,让斯通先生以为自己的人生终于迈向灿烂辉煌。
可更多的是其实是一些无着无落的时刻,他和妻子之间莫名其妙的争吵,他的愤怒和妻子的眼泪,对他的同事温珀先生,他时而喜爱他,时而又弄不明白他为何当初会对他有好感,最终他还是决定厌恶他。
他感到无可名状的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他把这些穿上的衣服又一件件脱了去。
“所有的行动,所有想出来的花头,都是对那情感和事实的背叛。在这个背叛的过程中,他周遭的世界也破碎了。这又提醒他,在这个世界他其实一无所依。”
斯通先生,一个孤独的人,曾短暂地获得了一些依靠,家人、朋友、事业,但光辉总会像潮水一样褪去,“光辉无法留存住,每一寸光芒的消退都让人痛惜,让人愈发感慨过往生活的黑暗,惆怅未来将要面对的黑暗。”
他把得来的一件件褪去,重新回到赤裸的状态。但高潮和快乐让孤独从一种平静变成了一种摧毁感,“每次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抑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往吃了药的孩子嘴里塞糖,却不会在那之前就让他尝到甜头,甜会让苦更苦,苦得难以忍受。
在故事的结尾,妻子和朋友出门了,斯通先生回到家,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他独自一人。
他累极了。但他毫不怀疑他能再次找到平静与安宁。或者这句话倒过来说也可以,他毫不怀疑自己能够再次找到平静和安宁,只不过现在,他累极了。
2. 艾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
DATE:2018/08/06
SOURCE:实体书
RATE:★★★★
艾丽丝•门罗笔下的主角大多都是女人,一部短篇小说集, 10 个故事,只有 《森林》和《脸》是男性视角,其余全是女人。封底的介绍里写,门罗笔下的女人,“她们总是平静、清醒,甚至有些若无其事”。被患有精神病的丈夫杀死孩子的女人,丈夫因为一个脚步沉重、头脑笨拙的女学徒抛弃她的大提琴手,被人入室抢劫的老妇人,与好友联手杀死智力障碍女孩的少女,门罗用冷静的语调讲述着一个个远离生活又贴近生活的故事,在这些女人们身上扎根着许多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特质,她们既柔软又狠硬,既懦弱又勇敢,她们看上去沉着冷静,这冷静底下却又汹涌着可见的疯狂。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多维的世界》,讲一个女人和丈夫因为琐事争吵,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朋友家过夜,一夜过后回到家,却发现三个孩子被丈夫用枕头活活闷死,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喉咙上有伤口——他是逃跑未遂。
而丈夫则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冷静地和她打招呼。
“是你自作自受。”他说。
陪审团裁定他有精神病。丈夫被关进安全的机构里,女人则搬家,在陌生的小镇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每周一下午去见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没什么帮助,事实上女人觉得,只有丈夫才是那个她应该与之永远在一起的人,“现在除了劳埃德,还有谁能记得孩子们的名字,还有谁记得他们眼睛的颜色?桑兹太太每次提到他们,甚至都不说你的孩子,而是说你家人,把他们堆在了一起。”
这件事把她和整个世界割开了,她被孤立起来,唯一能握住的,只有丈夫的手,这个亲手把她送进地狱的人,却也是她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结,她除了去理解他,没有其它可以做的事,没有别的活下去的理由。
她瞒着心理医生偷偷去见丈夫,一次,两次,丈夫给她写信,告诉她,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了他们的孩子,他们过的很好。她想他是疯了,却又忍不住任由这个想法盘踞在她的内心,她的孩子,在另一个世界,不是天堂的那种说法,而是另一个维度,他们在那个维度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这是愚蠢的逃避,但对她来说,也是救赎。
我最爱的部分在结尾,女人坐很长时间的巴士去探视丈夫,途中遭遇车祸,一辆卡车在他们面前摇晃着穿过高速公路,一头扎进沟里,司机从车里飞出来,一个年轻的男孩,砰地一声,落在公路旁的沙砾路上,血在他的脑后汇成小小的,浓稠的一滩。
这样的写法其实并不算新颖:如何拯救一个虽然活着却已死去的人?不是伸手把她从泥潭里拉出来,很多时候这泥潭甚至都是她自己亲手挖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她去拯救另一个需要拯救的人。
要是出了车祸,注意舌头,万一舌头堵在喉咙口,就有可能堵住呼吸。这是丈夫告诉她的。
清理呼吸道,这是第一步。要是他还是没有呼吸,她就帮她做人工呼吸。男孩在女人面前恢复了呼吸,生命重新回到这个年轻的胸腔,呼吸,呼吸,微弱但稳定。也是在一瞬间,女人被从她那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拉扯了出来,那个只剩下一个她无法仇恨的加害者的荒芜的世界,好像她也突然可以呼吸了,微弱,但稳定。故事结束在女人与司机的对话之间,女人要留下等救护车来。“你不去伦敦了?”
不去了。
3.恰克·帕拉尼克 《肠子》★★★★
DATE:2018/08/13
SOURCE:实体书
RATE:★★★★
这是我第一次读所谓的“邪典小说”,也不大明白所谓的“邪典”具体算是个什么玩意儿,针对邪典小说的定义往往众说纷纭又模糊不清,它似乎不能称之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形式,而是一种标签,被用来指代那些离经叛道的、非主流的,同时又在特定读者群体中广受好评的小说作品。提到邪典小说,恰克•帕拉尼克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肠子》是他在《搏击俱乐部》和《孤岛日记》两部大获成功的小说之后又一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整部作品由二十三个小故事组成,十几个人以化名聚集到一起,参加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作家训练营,在这个训练营里,他们要写出改变自己人生的故事。整个作品的结构异常工整,作家训练营那个密闭的房子里发生的事,与每个人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自己的故事穿插着进行,每个故事前都以一首诗阐明故事的主旨。恰克•帕拉尼克的行文充满着诡异而荒诞的美感。
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一个是第九章的《出亡》,这个故事给人带来的不适和震撼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地步,恰克说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一个朋友回家把自己关在浴室里哭了一晚上,后来朋友的心理医生还问他要了一份稿子来帮助她做心理治疗。另一篇是小说一开始的故事《肠子》,据说它作为短篇小说在各地巡回朗读时,总共造成了七十三个人当场晕倒,呕吐、冒冷汗、大声哭泣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个故事我隔着不短的时间读过两次,我对文字故事的承受能力其实还算好,但在完全知道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再读一遍,还是冒冷汗了,这是恰克•帕拉尼克厉害的地方,他的文字自带诡异感,好像博物馆里陈列的怪物尸体,即使没有情节赋予生命,仍然让人心惊肉跳。
4.贾行家 《尘土》★★★★★
DATE:2018/08/15
SOURCE:实体书
RATE:★★★★★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个袒露的过程,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写作,文字会把作者的皮肉都剥下来,直接露出灵魂。《尘土》是一本散文集,三十余篇,说是分为“人”、“世”、“游”三个部分,其实分得也不算清楚,写人亦是在写世,世界是人类的世界,事情在身旁发生,酸甜苦辣却弥漫在自己的舌尖,一双东张西望的眼,游历便是见人历事,而写世说到底,写的其实是世界在自己身上的投射。李诞评价贾行家,“贾老师的文笔是松脂,滴落下来,包裹住他们,成为琥珀。”贾行家的文字形象是一个旁观者,加个形容词的话,是个冷眼旁观者,他不打算同情或负责,也没有立场或观点,“怜悯是更高的存在才会有的。我只有无可奈何。”他只是看,然后写,“厚着脸皮什么都写一点”。写作是作者对自己的剖白,讲究的唯有真诚二字,我喜欢极了这种有些颓唐的真诚,他未必聪明、未必高尚,甚至未必写得足够好,但他极其真诚,我觉得这就够了。
5.尤·奈斯博《救赎者》★★★★
DATE:2018/08/18
SOURCE:实体书
RATE:★★★★
第八本尤•奈斯博,到此为止把哈利•霍勒系列已出的中文版全部读完了。尤•奈斯博的文字风格是一以贯之的,他为读者打造的是一个冰天雪地的犯罪世界,充满冷硬的棱角和白茫茫一片的绝望,偶尔出现温情,但最后还是会破碎。犯罪小说的几个永恒谜题:凶手、动机和手法,在这部《救赎者》里,凶手在一开始就已经出现,作者甚至慢条斯理地交代杀手的个人经历、背景,连犯罪过程都一并交代,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整本书的悬念张力,尤•奈斯博总是很有野心,死在集装箱里的吸毒流浪汉、十二年前救世军夏令营的强奸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枪杀的救世军成员、眼睛被挖出来的女尸,最后所有的线索汇聚到一起,凶手背后的凶手露出面目,善恶的边界模糊,救赎与自我救赎的主题在每个人身上交织。
尤•奈斯博文字的场景表现感是无与伦比的,听说有一类作者在写作时脑子里是有栩栩如生的画面的,他写作的过程只是把脑海里的场景用文字描摹下来,我猜测奈斯博就是这一类作者。文章开篇第二节,他炫技似地把三条人物线索以电影转场的方式穿插来写,我在读第一本《雪人》的时候就讲,在饱满的人物形象之上,他文字的画面感也极其强悍,读书的时候仿佛在看电影,从漫天飞舞的雪花,雪地上的苍白的尸体到炮火连天的战壕、生死攸关的枪战,场景无论动静都极具美感和张力,读起来太过瘾了。
6.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女性贫困》★★★★
DATE:2018/08/20
SOURCE:实体书
RATE:★★★★
乔治•奥威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在寄居慈善机构的人当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大概是十比一。或许这是因为失业对女性的影响比起对男性的影响要小一些,或许是因为任何长相还算过得去的女人都可以找一个男人照顾她。”
乔治•奥威尔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是二十世纪初,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时期,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经过多种形式多个阶段的性别解放和平权运动,女性应当依附于男性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女性走出家庭、走进社会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这一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却并非出于女性本身主动的选择,而是迫不得已出于生计的考量。女性,尤其是单身年轻女性的贫困问题常常掩盖在她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而不为人注意,成为“看不见的贫困”。
《女性贫困》一书由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制作的调查节目《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集结而成,主要聚焦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亲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社会问题之上,书中出现的人物以15~50岁的中青年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往往居无定所,或生活环境糟糕,工作极其不稳定,没有家人可以依靠,成为社会中的一抹浮萍。
常常有人以女性无论如何还有回归家庭这条退路来论证女性的所谓“性别优势”,然而婚姻并非女性的避难所,事实上,从某种角度看来,正是这种思想让女性在失去男性庇护后下场更为悲惨。在面对赌博、家暴的丈夫时,女性要么选择忍受,要么就要面对在逃离丈夫后独自带着孩子流离失所,甚至无法解决温饱的结局。对于学历水平低、没有工作经验的女性来说,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极为困难,许多人只能混迹于便利店、咖啡店等临时打工的场所,而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的生活情况之艰难则更加难以想象,不仅孩子的照料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许多公司企业更是一听到女性独自带着孩子就如见洪水猛兽,认为孩子必然会占据母亲的时间,这样的人无法为企业带来长久有效的利益贡献。许多女性只能找一份非正式雇佣的工作,即所谓的合同工,这样的工作不仅没有上升渠道、工资低廉,连基本的社会保险都无法保证。根据2012年的就业结构基本调查,女性合同工的人数在整体女性劳动者中的占比达到47%,而男性则只有25.3%。此外还有男女工资差别问题,厚生劳动省进行的《2013年薪资构造基本统计调查》显示,同样是合同工,女性的工资仅为男性的80%左右。
女性在一般的公司企业无法得到公平对待,甚至连获得雇佣的机会都不被给予,与此同时,情况更为严重的年轻单身母亲们在自顾不暇的同时,还要担心年幼孩子的照料问题,政府自然也有针对单亲家庭的福利制度,但需要跑好几个部门,提交各种手续,大部分女性在被拒绝一次后就不再选择申请。在一般工作场所和政府都无法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单身母亲们只能把风月场所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风月场所在这方面竟然做得相当不错,甚至可以提供就业、育儿、住宿的一条龙服务。然而风月场所毕竟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色情行业极为伤害人的自尊,许多女性因为这份工作患上了精神疾病,只能借酒浇愁,结束工作后马上去牛郎店喝得酩酊大醉,把赚来的钱花得精光,不得不借钱生活,为了还钱,又投入下一轮的工作,恶性循环一般的日子将她们往黑暗的漩涡里越拖越深。
对于更年轻一些的女孩儿,不想混迹色情行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许只剩下好好上学,拿到文凭再做打算这一条道路,然而对于这些女孩来说,读书也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她们往往连学费都交不出,只能求助于助学金,这就让她们甚至还未踏入社会就先欠下一屁股债务,将来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要先还很长时间的债,很难对生活有什么大的改善,而不读书,没有文凭,又或许会面临更为悲惨的人生。二十多岁的女孩儿,正是最鲜艳、最富有希望的年纪,却叹着气说出“我也没想当有钱人,能过上像普通人那样不必为钱发愁的生活就可以了”、“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样的话。她们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
贫困并不是一个性别问题,但长久以来,贫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往往只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年轻女性的贫困却被忽视了,而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职场的性别歧视、以及怀孕给女性带来的难以摆脱的责任,让女性需要面对的现实更加严苛,其堕入贫困难以自拔的可能性也更大。
关注女性的贫困问题,不仅是关注女性本身,另一个必然涉及的话题是儿童的贫困问题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单亲妈妈们自顾不暇,孩子的教育、心理甚至身体健康都受到无可奈何的忽视,贫困剥夺了人的选择权,小到便利店里的食物饮料,大到人生道路的选择,让人即使拼尽全力,也很难把脚从泥潭中拔出来。它在家庭中固化,进而造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温饱得不到解决,生活处处岌岌可危,孩子无法接受好的教育(甚至无法接受教育),长大后踏上父母的老路——贫困本身成为造成贫困的理由,父母的贫困成为孩子贫困的理由。
女性的贫困问题,是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一个国家而言,一部分人口长期聚集底层,政府保障与社会结构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使人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无论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打击都是巨大的。
7.雷蒙德·钱德勒 《漫长的告别》★★★★
DATE:2018/08/23
SOURCE:实体书
RATE:★★★★
村上春树信誓旦旦地说,如果让我选出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我会选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他在不同的场合都极力推荐过这两本书,在为《漫长的告别》做序时,甚至别出心裁地将两本书、两位作者对比起来看,认为《漫长的告别》一文是“雷蒙德·钱德勒将他自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推理的形式放进了自家药箱里,通过固持其构造,巧妙地创作而成。”
一个证据是,在钱德勒小说中能看到“导致崩溃的波潮”的那种向下的力量。我认为也正是这种力量将钱德勒的推理小说与其他传统的推理小说区别了开来。传统推理小说中的推动力量和构成元素往往是“福尔摩斯式”的,柯南道尔并非最早的推理小说家,但他一定是对推理小说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作者之一,传统的侦探小说中必不可少的经典元素:尸体、手法、动机和凶手——一具尸体凭空出现,而主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谁,(2)出于怎样的目的,(3)通过怎样的手法,杀死了他。侦探们寻找蛛丝马迹,将一块块拼图置于它们应该在的地方,从而拼凑起完整的故事——这些元素,《漫长的告别》中也有:首先是西尔维亚·伦诺克斯的死,其次是号称自己就是凶手的特里·伦诺克斯的畏罪自杀,但他的杀妻行为似乎与他本人的性格完全不符,而菲利普·马洛作为本文主角,在行文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最后解开谜题。
但与传统推理故事不同的是,推动谜底揭开的力量,并不是侦探本人的推理能力,菲利普·马洛不会像福尔摩斯或者柯南那样,款款地向读者解释他们是从哪里找到那块拼图,是犯罪现场的一根红色头发?还是嫌疑人一句他自己都并未意识到的自相矛盾的话?他们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推理能力将这些拼图放到正确的位置的。侦探们往往主动追寻线索,但对菲利普·马洛来说,他几乎很难说主动进行了哪些调查活动,反而是事情自己找上门来,警察、黑社会、被害者的姐姐和父亲、寻求帮助的出版商,而马洛是如何行动的?你会发现,比起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找出真凶、揭开谜底之类的愿望,他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秉性和道义。
带着侦探小说的预设去读《漫长的告别》,只会让预感接二连三地落空,我说的不是猜错凶手是谁的那种落空,而是对故事整体气质把握的落空,人们习惯用俯瞰的视角去读侦探小说,以线性的思维串联起故事,用手法和线索揣摩动机,然后用动机找到凶手,这也是书中的侦探们试图做到的,他们要努力从外部,从上方观察一个案件,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但对《漫长的告别》而言,整个案件像是一个漩涡,菲利普·马洛不是从高空,而是在漩涡里面进行观察,他最后走到了终点,是因为漩涡把他带到了那里,而他所做的全部,只是做了他自己。
正如村上春树所指出的,是那股“始终沉默地、肉眼看不到的力量”在人物周围盘旋,进而开辟出一条路,引领着人物走向未知的情况。
而那是唯一的路。
8.V.S.奈保尔 《米格尔街》★★★★★
DATE:2018/08/25
SOURCE:实体书
RATE:★★★★★
《米格尔街》是V.S.奈保尔写于1955年的作品,但要一直等到《通灵的按摩师》 和《埃尔维拉的选举权》得奖获得认可,才于1959年付梓出版。彼时奈保尔年纪轻轻,一身赤贫,他有极强的写作欲,想通过写作成名,却并未得到世界的认可,他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日子。《米格尔街》可以被称作短篇小说集,通过“我”,一个米格尔街上长大的小男孩的视角,串联起了这条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谜一样的男人鲍嘉,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木匠波普,要做一样没有名字的东西;“天才”男孩伊莱亚斯,却在结业考试中屡战屡败;疯子曼曼,喜欢绕着人行道用粉笔写长长的英文单词;B.华兹华斯先生,准备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花炮师摩根,发誓要做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炮,最后把自己的房子烧了;还有喜欢给人上课的泰特斯•霍伊特、有八个来自七个不同父亲的孩子的劳拉、驾驶清洁马车的埃多斯、爱着一个暴力狂男人的郝瑞拉太太。米格尔街千奇百怪,所有人都疯疯癫癫,但从孩子的眼光看去,所有人又都极具鲜明特色,每一个故事都足够动人,他们组成了米格尔街。
读这本的时候,正好参加的一个英语阅读课程做了一篇悼念奈保尔的阅读理解,里头概括V.S.奈保尔的风格是“毒舌刻薄”,并且恰好引用了这本书里的那句“当一个男人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东西,也就不再喜欢它了”做注脚,因为我算上这本也只读了两本奈保尔,也不敢说对他的风格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但我还是觉得“毒舌刻薄”这个词用来形容奈保尔实在是有些浅了,我不知道刻薄这个词对大家来说算是什么形象,但我觉得我们常说的“毒舌”像是一种辛辣感,而辣其实并不是味觉的一种,而是麻木的痛感,“刻薄”的背后是一种痛觉,这种痛感往往来源于那个永恒的孤独命题。我读了巴黎评论对奈保尔的采访,他在采访里显得咄咄逼人,讲起话来尖锐又锋利,完全不是平稳柔和的性格,但好奇怪,读他的小说我却总觉得在读童话故事,甚至觉得可爱温暖,我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感觉哪里来的,或许是因为同一种痛感也在我身上扎过根,所以没有排斥,只觉得亲切。
9.劳伦斯·布洛克 《屠宰场之舞》★★★★
DATE:2018/08/31
SOURCE:实体书
RATE:★★★★
坦白讲,我是被封面上那句“既然我们最终都得死,那为什么不选择相互残杀”吸引去看的。劳伦斯•布洛克的风格是用大段大段的对话撑起人物和故事,几乎不做什么无用的环境描写。故事由两条线索组成,一起抢劫案,妻子被奸杀,丈夫幸存,妻子的哥哥怀疑这是丈夫为了保险金和妻子的遗产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于是委托主角马修•斯卡德,一位戒酒无执照的私人侦探前去调查;另一条是马修在戒酒互助会认识的朋友给了马修一盘录像带,这盘录像带表面看只是普通的《冲锋敢死队》录像带,但电影放到一半,却出现了一男一女联手对一个小男孩进行性虐杀的场景。这本小说好玩的地方在于,整个案件的侦破和线索的串联几乎全凭运气,作者似乎也完全不避讳这一点,甚至借角色之口说“每一件事情竟然这么巧妙地互相联结在一起,真是好笑。”作者介绍里称他的小说为“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这部真的很硬汉,性虐杀的主题,不以传统司法正义的胜利为结局,主角竟然直接叫了几个人揣上刀枪棍棒跟凶手battle,还完全没有愧疚和纠结感,“坦白说,我就是想让他们死,而我也想成为杀死他们的那个人”,好清新脱俗不做作。
顺便说一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看完《真探》,全程代入马修•麦康纳的脸,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