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之心理学
此次的重点在于寻求解答“我要去哪里””我要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问题
荣格
人格类型,人格目标,人格动力
更重要的部分是建立了“如何去解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谁)的理论,即人格类型理论
人生动力是完整人格的整合与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工作是不太适合于我人格脆弱面的成长的。得出这个结论也是不太容易。这个工作非常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探究欲。却不鼓励创造力,掌控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格心理学》荣格
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发展理论
比如重要的是建立了“我要如何去发展的”理论,我要去哪里。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自主性,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很多人的心理困扰,甚至异常,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
一、原有的希望、愿望破灭,新的希望、愿望还没有建立。
二、在很多愿望中纠结,不知道选择哪一个。
人生的八个阶段(八个重要议题):(细读下来,有些阶段顺序度过,有些未能。而自我发现最为薄弱的性格与人格内含,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些居然也与我对原生家庭的重点回忆一一对应,此时感慨不得不相信早期家庭的深刻影响。)
Ps:整体的年龄划分大概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而推后,比如阶段五,是学习阶段,持续到20岁。
0-2岁 信任对不信任 安全感vs惧怕 (对陌生环境的强烈不信任甚至恐惧,对应妈妈“不理睬策略”,虽然部分存疑)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
补遗一个“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与情感关系当中的问题,都是依恋类型(早期发展)相关的问题。
-4岁 自主独立对羞怯怀疑 自信心( 羞怯严重,源于自小家中有权威,且常常有当众批评……自信心不足,但非常明显的是,通常不足的都是人际关系当中的自信心,而非能力方面的自信心,很能说明问题啊)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 “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 “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5岁 主动对内疚 好奇心 (非常充分,妈妈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小时候不断地讲故事与启发,个人获得强大的探究心与主动性)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12岁 勤奋对自卑 (勤奋发展充分,但工作乐趣发展不足,终究我们的学习不是以乐趣为目的)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20 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发展充分 与家庭关系不大,大部分时间由自我思考及同辈启发完成)
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自居作用。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力必多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机会进行整合的这种能力的自然增长的历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 (1963,第261—262页)
-35岁 亲密对孤独 (on going, it seems a bit difficult and has a strong pattern)
-64岁 爱心关怀对呆滞
我更愿意从中拆出两段,
中年前期是人生的成就与发展期,包括事业及家庭。这个阶段应该持续性地发力与努力,尽量达到某种高度与深度,去挑战困难的问题。
中年后期是发展停滞期,家庭平衡,不再有更多的成就愿望,而变得更为自由去探索。但值得怀疑的是,人在这个阶段是否仍然有足够的激情去开创新的路径和生活。大约是快50岁的时候吧。(大约如果从事于心理,咨询,教育等人生经验非常重要的领域,那还是可以的。或者是做研究类的工作。)
-死亡 完美无缺对悲观沮丧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
(补充 人格动力,也就是人的深层需求是什么的详细解释,人生动机:成就,探索等)
第五层级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一直会想成是self-achievement, 指人生成就, 今天才知道原来原文是 self-actualization ( making real or giving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 ), 让真实的本来的自己得以呈现或实现。突然觉得有点感人。 突然想起无问东西里面的“直面真实”。
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Carl Rogers认为人性向善,人们是会趋向对自己有利的。即使每个人之间的潜能有差,但仍会自动自发且运用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假使让一个人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并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培养出一个健康且成熟的自我。 Carl Rogers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性格历程是个体往成长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称为“自我实现”。人借由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经验,而我们会对这些经验做出评价(持续不断地自我总结与评估反馈),若是能让我们达成目标即为正评价,反之则负评价。而人们就会一直往被评价为好的经验方向迈进,久而久之,人就可以达成目标。而这个也就是为什么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个人能自我治疗的有效力量。
一个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可以把他视为一个有自信的人,在面对各种经验时,往往都可以做出正面评价的事且接受挑战,进而成长。一旦有所成长,人也就更有自信,也久达到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但总的来说,更多是一种基于治疗关系中的个人成长?并没有描述更多人生选择当中的解释)
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 人在不同程度上由以下三种需要来影响其行为[1]:
-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nAch):希望做得最好、争取成功的需要。
- 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nPow):不受他人控制、影响或控制他人的需要。
- 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nAff):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有没有探索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