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很长,不要轻易说再见
我们一辈子会遇见很多人
有些人留在了身边
有些人存于记忆
而更多的人则慢慢走散
不留丝毫痕迹
总是会有那么一刻
不经意间 心底涌起一种哀伤
那一抹淡淡的刺痛
是回忆
将某些人和事打捞
余生那么长
请不要轻易说再见
没有人喜欢孤独
只是害怕失望
就像读一本好书
慢慢咂味 且行且珍惜
◆《假如真有时光机》(村上春树)

上世纪80年代,村上春树就发表过多篇游记,那时候村上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话题人物,他的游记相对轻松活泼,光怪陆离,充满了新鲜感。《假如真有时光机》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觉得那些有趣的东西不见了,换而代之的是程式的铺陈,高端的享受。我想说,那些真正爱村上的人啊,你永远不能理解成长是什么,那时候村上年轻,你也青涩,世界像刚刚长成的大树,而现在,果实累累,村上也出版了第38本书,而我们也不再追随穷游和苦旅,更加享受五星酒店的灯光和慢悠悠的好时光。
不确定为什么要去,正是出发的理由。
◆《轻声说再见》(松浦弥太郎)

“十八岁那年,我写下生命中的第一封情书。寄给一位名字与年纪不详,却让我一见钟情的女生。”这大概是无数男生十八岁时会做的事情吧?埋藏心底的回忆,经时间沉淀,愈发纯净美丽。想让自己安心,就应该主动向别人问候致意。人是为了更加美丽而活,也是为了打磨自己自己的双眸而活。以轻柔且坚定的声音,与他人互道珍重、再见。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提到武汉,自然联想到池莉的小说,提到池莉,又自然会联想到她笔下活色生香的吉庆街、花楼街这些最具武汉风情的街道。无论是武汉对于池莉,还是池莉对于武汉,都是一种幸运。池莉曾经说过“我是它的,它是我的;我是它土地上的一棵小草,它是我永远的写作背景与我探索社会的一面永久的窗口”。诚然,《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再次让我跟着池莉回到武汉,回到每一条飘着鸭脖香的街道。池莉的汉口不是刻意锱铢的缠绵必较怀旧,不是行走都市街头的无端哀伤,她是对市井生活的细微观察,是对滚滚红尘的天生眷念,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体悟。
◆《孤独远行》(阿Sam)

我们总是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陪你看看这个荒芜的世界。这是生活美学家阿Sam的第四本关注生活方式的著作了,从《去,你的旅行》开始,直到这本《孤独远行》,阿Sam就着意打造自己的旅行,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也不仅仅是品尝美食美酒 ,而是要在旅行中生发出况味来。没有人真正喜欢孤独,也没有人生而孤独。有些人之所以孤独得很明显,是因为还没学会在路上享受生活。你走得快一些,身边的是众生,你走得慢一些,身边的是朋友。
◆《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河马)

相对于河马对美食的精到,我是十分亏欠于美食的。河马对美食的精到更在于对食器的钻研,同样作为生活美学主义者,河马业余收藏了几千件日本作家食器作品,俨然是个收集盘子和碗具的匠人了。《食器最高》精选了他收集的食器中最得意之作,又夹带私货地抛出了他最为惦念的家乡味儿,这些家乡味儿跃然纸上,像是要把一个个馋鬼的魂儿勾了去。无论何时何地,谈论美食都是不为过的,因为食色性也,谁也逃脱不了。
◆《最后一个捕风者》(蒲末释)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小镇,它引你离开,又唤你归来”。都说当下是小镇青年时代,事实上,小镇青年时代一直都存在,小镇没有都市的喧嚣,也没有乡土的渺远。这种介于二者间的生存环境恰恰诞生了中国最多的作家。蒲末释作为90后的新生代作家,无疑是幸运的,也是敏感的,他用一种更真实更直接的方式抵达生活的本质,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远不同于远去的乡土文学、褒奖太久的先锋文学,更不同于肆意的网络文学。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最后一个捕风者》都是值得期待的。
◆《无人等候》(陈宏荣)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地方,才能将从前遗忘。怕是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记得一个雨天,陈宏荣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陈鸿宇的《一如年少模样》,而我当时就在一个演唱会的现场听陈鸿宇唱这首歌。后来,他出版《无人等候》,将自己深谙的情愫暗藏在小说里,我说你有多爱小说里那条街啊,后来我到深圳,他指着那条街跟我说,我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这条路。当我们越过山丘,不再年少,当我们稚嫩的羽翼长出铠甲,谁还会记得来时的路,谁还真的在乎有没有人等候?
路走得远了
总是会有点累
有人停下看看风景 有人选择各安天命
有人随波逐流 有人执意找寻最真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此生尽兴
不负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