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考研太难了,怎么办?
前几天看到大题小做一位小伙伴桌面上的马克笔,发了一条朋友圈:


看到这位小伙伴的评论,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其实我当时是想回2000次,想了下对方觉得两次就比较难了,为了增加她的信心,就减了一个0。
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中提到过一个“1万小时定律”,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按照这个定律,也就是说任何一份工作,只要我们持续坚持训练1万小时,我们不说成为“天才”或“世界级大师”,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的专家,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而这位小伙伴之所以觉得马克笔难,关键原因也是在于训练的次数(2次)还太少,因此我才回复“用200次”再看。
很多小伙伴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也会经常问我,说这个学校XX专业难不难,自己情况怎么怎么样,有没有希望考上等问题,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
你之所以觉得难,是你还没弄清楚这个学校的考试情况,以及还没开始在此基础上的“1万小时”训练。
当你对这个学校的考试情况了解了,并且能持续为之训练“1万小时”,我相信你就会变得非常淡定。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过于急功近利,想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才会对生活慌张,对未来迷茫。
但现实是,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马克思写完《资本论》花了4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10年,达芬奇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画了18个月......
很多大师或名人的成功,也并非完全由于他们天赋异禀,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能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投入全身心的专注力,持之以恒去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之前下的许多笨功夫,费的死力气,会在某个节点上发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两年前,当我写这个公众号,开始投身考研咨询的时候,关注量还不到10,那时候我觉得要突破100都不容易,等到突破100了,我又觉得突破1000好难,而等到我突破10000的时候,我却开始觉得,要突破100000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转变呢?因为我已经想明白了那个“1万小时定律”,也想清楚了每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都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
因此,倘若你觉得考研对于你来说还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你不妨想一想,不管前路坎坷,你能否做好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追求,倘若答案肯定,我相信,考研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声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