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观影史
查看话题 >18岁——我的电影史总结
截止至2018年7月27日,本人在豆瓣上标记的影视剧一共638部,该数据与真实值相差大概在五部左右。这个观影量在同龄人之间大约为中上等。
尽管观影量远远不足,认识远远不深刻,但我还是决定在此把我这些年的电影感悟、与电影的故事总结一下(以后也会在关键时间点上再做总结)。给自己,也给关注我的人。
第一次在影院的观影经历是在2006年,那天美术课下课(隐约记得画的是蜡笔和水彩混用的景物),我爸来接我,说要带我去一个好地方。当时我一脸懵逼。好地方是哪?那种心情就和现在我听到这话,会猜测他领我去做大保健是一样的,只不过当时不是这么想的,感觉如此而已。
直到进了购物中心大楼,跨入影院大门那一刻,答案才渐渐清晰。影院是大连和平广场的奥纳影城(现在已被万达收购)。说实话这影院还给我带来过心理阴影,当时就在这里的小电视上看了《狮口惊魂》的预告片,吓得有一段时间San值归零,甚至还以为同期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恐怖片。(小时候就是这样,对不同事物的记忆是会传染的)
看的片子是《冰川时代2:融冰之灾》,当时还叫“冰河世纪2”,因为是影院首影,对这个IP有更多的感情,这个系列后来我跟到了第四部,现在还记得第三部的恐龙、第四部的肚肚船长,第五部口碑太差还没看。第二部我豆瓣是五星,这个评分我一定不会改,直到豆瓣解散都会保留。如果人一生要有一部因为纪念特殊时刻而去打五星的“本质上非五星”电影的话,那对我而言就是这部了。
电影的内容、影厅的环境摆设、那天的天气……我都记不太清了,但是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一种奇异的情绪,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同时仪式般的专注地盯着同一块银幕,盯着银幕上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最奇异的就是那种不同与相同,这种情绪穿透了我的意识、血液、神经,影响了我接下来的十几年。
与电影有关的点点滴滴太多太多了,这里一定无法事无巨细。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去保留尽可能多的细节吧。
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收集电影票根。是和妈看的《棒子老虎鸡》?还是和爸看的《怪物史莱克2》?我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每次检完票,都小心翼翼地放到口袋里,尤其是在那次和我妈、小姐姐、她妈一起看《小战象》之后。那一次我粗心把票根弄丢了,看完之后找不到票根心急如焚,没怎么见过我这种人、满脸疑惑的检票员让我在垃圾桶里找一张,于是,现在我的票根盒里只有这一张不是我的原票。还有一张比较特殊,那次和我爷去看《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是在友好电影院,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那儿看电影,那个售票员把票根撕去了,把副券留给了我,当时挺气愤,现在到觉得有趣。收集票根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影院印影票的墨都不太好,现在能看清票面上信息的票就只有百分之三四十了。
我的电影启蒙事物大体有这么几个:小区里的音像店和小学附近的碟摊儿、几种电影杂志、网上的视频网站。
小学一年级刚搬到小区,就盯上了那家音像店,那时候还是有租碟服务的,就是花一百块钱办一张卡,用这张卡借店里有的碟,几周内归还。还记得我的卡号是335(这个数字在高中的时候还和我有另一种关系),到了音像店,在货架上来回浏览、手指不断翻动在文件夹(老板把碟的封皮一张张放在插页袋里),挑选出感兴趣的电影,满载而归。音像店提供租碟,当然也卖碟。借着借着不过瘾,再加上新片不提供租碟,便开始买碟。像这种小区里的音像店,卖的都是盗版碟。那时候盗版碟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单片碟,八块一套,里面只有一张碟,这张碟里有一部电影;另一种是合碟,十块钱一套,里面有两张碟,一张碟八部电影,为什么那么便宜呢?原本一部电影空间的碟硬是被塞了八部,画质音质自然降低,固然也就便宜了。随着租碟、买碟渐渐频繁,其他同学用来买零食的零花钱大多被我用来买碟(父母不知道),我也就成了音像店的常客、大财主。慢慢地,我和老板(当时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小伙)、他爸、他对象全都熟悉了,而且觉得对方人还真不错。我从小喜欢画画,又喜欢电影,所以更喜欢画电影相关的东西,老板就把废弃的碟的封皮都送给了我。不久,我这个大财主也不管用了,老板破了产,音像店关门了。升入三四年级,我在学校附近找到了一个碟摊儿,摊儿上卖碟的是一个黄毛,从此他就成了我的新朋友,上学前、放学后、周末闲暇、去奶奶家间隙(当时奶奶还住在我小学附近),碟摊儿成了我流连之地。直到六年级,我在碟摊儿上花了能有好几百。早时我叔给过我一个铁制保险箱,我就把碟都藏在里面,趁爸妈不在家偷偷看,其间和我妈斗智斗勇,她藏遥控器、拔线,啥招都用上了。一次在试恐怖片合碟的时候(试碟,指刚买回来碟之后先试试能否正常播放),我妈突然回家,发现了一切,怒撕保险箱(对,你没有看错)。正如父母和子女一如既往的矛盾一样,只要挺过了那一段时间,之后又晴空万里。我还在小学的一次周记作业上回忆了这件事,名为《窃碟记》。还有最后一件事,一次我在碟摊儿找碟,一个大叔来问有没有《第九区》,我随手一翻,结果正是《第九区》。黄毛他姐当时就惊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受电影的天赐。以上就是我童年的影碟对我电影启蒙影响的“简短”回忆。
第一次接触《看电影》,我就被震撼到了。那是2006年的一期,封面是《超人归来》,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被里面的全彩页铜版纸大盘点高清图片震撼得不行,我记得那期还有“影史上《金刚》”盘点以及《达·芬奇密码》的影评。那本杂志我反复看,直到封皮脱落,内页脱落。现在这本杂志早就找不到了,但它着实是我电影启蒙的源头。电影杂志的河流在一次住院的时刻迎来了它的拓宽。小时候身体素质一般,在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得了一种“听名字很吓人实际上并不可怕”的病,最开始在中心医院住了大概住了十天,本以为好转,结果又复发,返回中心医院门诊挂吊瓶又是四五天。可是迟迟不见好转,爸妈一看这也不是办法,一方面想用医保省钱(不住院是不能用医保的),另一方面觉得这医院水平不行,决定给我转院。转到了王家桥的儿童医院分部,又住了一周多,终于康复出院。唠叨这么多与电影无关的事,只为表达我住院时间之长和百无聊赖,那时候大连有很多邮政报刊亭,于是每次不输液的时间,我就在里面寻找各种各样的电影杂志。那月,我买了大概十多本杂志,其中就有我人生中的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当时对它的印象不佳,因为里面以文字居多,图片很少,对于一个小孩,图片是维持阅读耐心的关键,但是当时的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这样一本甚至有点讨厌的杂志,日后会成为我每月的动力之一(看电影一月三期,最后一期是《午夜场》,所以一月一期),后来每个月我都焦急地等待下一个月的封面(以《午夜场》的尿性,封面故事会在内页有25页以上的专题)。就在上个冬天,它停刊了,2017年12月号,停刊号。中国影迷的一个精神憩所,就这样消失了。当时接触的杂志还有《环球银幕》和《电影世界》,我和它们也有很多故事,但是就不再赘述了。回到住院,因为有大量床上时间,这些杂志,和最初的那本一样,被我反复阅读,直至背下一段段文字。在后来某次会议导致的全城报刊亭取缔之前,我游荡于各个报刊亭,山东路双合美食城门口、松江路义全超市旁边、西安路锦辉南门的几个邮政报刊亭老板全认识了我。说起来,这些年我在杂志上花掉的钱不比在影碟上的少,而且杂志现在仍然在买,而影碟早已不买了,原因很简单,影碟机报废了。但现在路过一家音像店时(也没多少了),我还是会走进去逛一逛。
只有上网观影,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刚上小学家里买了电脑,这个东西的魔力让我完全深陷其中。放假了,我就自己探索互联网。那时候各大视频平台还没有开启付费观看时代,看电影都是免费的,所以只要找得到,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大连晚报》有一个每周的栏目,是在一个儿童栏目内,推荐一些电影,很多电影我都是从那里得知的。曾经最让我自豪的事是我在优酷(还是土豆?忘了,当时还没合并)上看完了《神秘代码》,一年后,它才在内地上映,当时我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当时电脑还充当家庭影院的角色,当有什么好电影,全家把椅子搬到电脑前,围着一个十几寸的电脑看了一部又一部。如今,它淘汰了。
以上就是我童年时期的主要电影启蒙。随着成长,它们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几种全新的事物取代了位置。而少年时期对我电影观影响很大的事物有:波米、TSPDT、罗杰·伊伯特、路易斯·贾内蒂。
刚上育明,进行了一次不分文理的粗分班,我被分在了一班。一学期后,进行了文理分班,我们班和二班要作为文科班,所以我们俩班学理的学生要去三到十班。我被分到了六班,又经过几次偶然的调座,我和班长高进前后座,后来得知了他也是一个影迷。直到高二,他屡屡提起一个自媒体——反派影评。起初我没怎么听进去,甚至有点不屑,但是高二上学期期末考之后我百无聊赖试着听了几期,渐渐对这个节目以及主播——波米产生了兴趣。到现在,他做过的所有我看过的电影的节目我都听过。我欣赏甚至敬佩他那种傲慢又谦虚的状态、不甘与媚俗共存的精神、敢于向体制反抗的勇气。在影评方面,他将电影分割成几个不同的方面,不一概而论,条理清晰;他将电影与历史、政治背景结合起来;最牛逼的是,他把一部看似浅薄的电影解读出无限隐喻(《蜘蛛侠:英雄归来》),而一部看似逼格很高的电影在他眼里不过是装逼(《敦刻尔克》)。如果从高二开始我的电影观有什么重大改变,可以说波米的影响不可估量。(具体细节不多说,安利一下,看到这里的同学建议收听)
罗杰·伊伯特是我从初中就知道的影评人,也是号称史上最强影评人,他在2013年去世,最后一篇影评是马力克的《通往仙境》。他就像影评界的霍金,不仅仅影评写得大师手笔,而且身残志坚。2006年,由于疾病,他切除了颔骨,这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乐观坚强的他仍然每年都出年鉴,以飨粉丝。我有两部他的作品,《伟大的电影》(理想国出的,当时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第一次见到,回连之后就网购了一本)和《毒舌小词典》(后浪出品),前者从初中到高中一直给我一个影史级别(指对影史有开创性贡献的电影)电影的指南。
路易斯·贾内蒂是从今年才开始影响我的,他是美国影评人。今年年初,我买了两本他的著作:《认识电影》、《闪回:电影简史》。两部都是焦雄屏女士翻译的,他和焦雄屏同时影响了我对电影元素剖析和电影史论的看法。不过,正如焦雄屏在《闪回:电影简史》前言里提到的,贾内蒂对美国电影,尤其是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片厂制度研究很深刻,然而,他对亚洲电影认识很浅薄,对华语电影甚至没有看法。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富矿,等待我去挖掘。
最后说到了TSPDT,第一次听闻这个网站是在2016年,贴吧里有一位大神发了一个关于2016年TSPDT前250名导演的帖子(该网站榜单一年一更),当时只是认为此网站逼格很高,并无在意。之后我开始写《电影手记》,直到写完一本自知不够爽,开始写第二本《电影手记·终极版》。这一本里我想加入一些真正牛逼的东西,于是开始涉猎这个神秘的网站。只有真正登陆了网站,才会觉得这网站的强大。从那一刻起,我真正意识到电影其实是以导演为中心的,正如TSPDT是They Shoot Pictures,Don’t They?的缩写。网站上的250导演,1000电影,以及1000名21世纪电影给我指明了很多方向。目前,在榜单类网站方面,它是最好的。
以上就是我少年时期的电影启蒙。
本想在此总结一下我形成的电影观,一是时间有限,二是深知底子不够,写出来别被多年后的自己笑话,于是放弃了这一想法。就让它在我的心中慢慢发酵吧。
电影就是生活。未来,你好!
-
l1122.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6 17:08:13
-
и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02:27:10
-
He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8 16:58:33
-
Teres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9 19:49:36
-
黑白公爵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5 16:32:12
-
cranber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8 09:16:04
-
迷宫中的站起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8 00:27:47
-
五至七时的Hu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1 12:59:40
-
EM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7 15:27:26
-
813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1 14:08:48
-
৫ºั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12:34:13
-
电人巨吻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8 12:42:43
-
Neongel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8 00:59:4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3 21:06:03
-
下片有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2 05:12:06
-
折翼刺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1 02:37:53
-
LawemC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30 05:22:4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30 00:10:12
-
八又二分之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4 00:30:45
-
瑞叔杀死影评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05:07:02
-
阿七爱打喷嚏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0 19:23:24
-
jiaxingse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5 23:32:00
-
Arie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2 15:56:27
-
杉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7 08:54:48
-
我是低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31 21:14:07
-
Rox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31 11:31:45
-
动物园的鸭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30 00:09:28
-
寻欢盗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18:53:48
-
大会代表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12:28:34
-
Anyw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11:58:16
-
人中赤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09:59:54
-
由信谗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6 23:57:03
-
Ocap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6 23:45:15
-
ju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8:48:40
-
logorrho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9 22:06:45
-
青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8 09:06:18
-
墨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8 09:03:35
Anywa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巴西影评人Bruno Andrade的意大利恐怖片语言推荐版本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