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游 Traveling in Italy
在意大利旅游,兴奋开心。每个城市各有味道。8年前去意大利,是跟着香港的‘鸭仔’旅行团,到景点拍照点卯。这次自由行,则是只去想去的地方。我偏爱Canon 单反,5D太重,手持6D也有1.5公斤。包里还有手机、水瓶、本子、护照、书... 行者辛苦,但走到的,是旅行团一般不会去的地方。
坐回香港家中,遥想地中海的那个国度,那些城市和乡郊迭成了一个平面。大概因为有几天是阴天,拍的照片感觉单薄,怎么也比不上以前在西班牙和希腊拍的。意大利古迹虽多,但不如西班牙的绚烂、希腊的爽朗。 原想每个城市各写一篇,其实每篇也写不了几个字,所以也就随笔写见闻感想。
罗马
到了罗马,觉得那些古迹都巨大。斗兽场、万神庙和罗马市集,是2000年前的巨构,斗兽场上楼,楼梯高而陡,据说以前人比现在矮,那这些尺度高大的房屋和台阶,出入上下应是吃力的。 大部分写巴洛克建筑的书,都会写到两个教堂,伯尼尼设计的小教堂,有的书用了“可爱”的字眼,但站到跟前,那个椭圆教堂,大而且高;另一个和‘巴洛克’几乎同义词的四喷泉教堂,也是高大,退到好远,都拍不出垂直线。椭圆平面里,还有壁龛的小教堂 (是家庭做礼拜用的),也很宽敞。这个教堂边,还有回廊修道院。比书上看见的,都高大好多。所以,到了近代,威尼斯广场上的那个白宫,也是同样巨大,符合法西斯主义的野心。 这两个巴洛克小教堂,在各类书上,都只有一个经典角度,那个角度和主面,似乎朝北,永远不会有阳光。








威尼斯
到了威尼斯,因为同事的指点,看到了很多居民的日常生活,深为水城人民的环境创造惊叹。威尼斯人口下跌,现在城内约有5.5万居民。因为岛内楼价、租金都贵(大约是上海的一半),所以岛内的打工者都住在周边地区,巴士火车往返,还算方便。
1981年,陈志华先生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前》出版,陈师形容圣马可广场为‘客厅’。冬天我坐在上海冰冷的亭子间,读陈著,想象着露天的客厅该是什么样子。 500年前的广场,空间效果依然丰富,立面如此华丽, 左右看不厌。我们在广场上漫步,听这家那家咖啡厅的现场音乐,看那些靓仔眉飞色舞的演奏,后来索性坐下,喝杯下午茶,买了张靓仔的作品碟片。人生奋斗,图个啥呢,最高的享受,大概不过是圣马可广场上坐着。10多年前,和几位朋友在三亚美丽的海旁酒店,露天草坪上喝下午茶,做生意的朋友说了这番‘人生享受’的话。
在运河里乘渡轮,这边是岛,那边还是岛,阳光交错照在这里那里,上午下午都生动妩媚。越近圣马克广场,建筑的形制变得越大型而精致。那些教堂和钟楼,多是16世纪以后建造,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从圣马可广场,走回到巴士总站,跟着地图导航,穿小街过小河,走了45分钟,很愉快的。
从威尼斯乘火车往西,一个多小时,到达维琴查,朝圣帕拉第奥,这个小城游客不多,除了帕拉第奥,其他地方都简陋一般,和香港旺角差不多。圆厅别墅令人震撼,不仅因为那房子‘现代’,而且周边的静谧环境,可能和16世纪的田园差不多,圆厅别墅从大台阶走上,台阶上开条洞,所以楼梯下,还有自然采光。modern 这个词出现于14世纪,帕公深谙今日胜过前朝的道理。他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亮眼的是维琴查的市政厅和一个剧院。看那圆拱、小柱、圆洞绕有趣味。而门廊的天花,按四分拱的形式用小砖砌成,这不就是诗意的建构吗?







翡冷翠
‘翡冷翠’这个名字,更加接近意大利本地发音,民国的文人,真是学问潇洒。
翡冷翠的全城,都在步行距离内,那个百花主教堂广场,被无数名画画过、书籍分析过。但其实百花教堂前是钟楼和洗礼堂,十分局促,连拍张正立面都无可能。 老楞佐教堂是美第奇家族所用,和主教堂设计手法相似。都以正方形为模数。翡冷翠城内,到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邸宫殿,那些四层大楼,表面都砌以雄厚突出的石头,这些石头是结构,还仅是装饰呢。美第奇大概就是今天的阿里巴巴、万达吧。一个地方文化昌盛,首先必应经济发达。
从翡冷翠向南,乘火车半小时,到古城锡亚那。古城建在山上,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把人从火车站的大商场,带到山上。许多的城市设计书,都讲到锡亚那建筑如何的和谐。其实,在那个年代,只有一种建造方法,一两种可用的材料,一班工匠, 造出来的怎会不‘和谐’呢。锡亚那的大教堂和广场,可以挑战布鲁乃列斯基。
从翡冷翠自东往西,到了海边,是五渔村。那山坡上密集的住房,令人惊叹。瞥一眼长长挂下的弯曲楼梯,难道每天买菜提物,就要这么走上去么?重庆也没有这么陡啊。在没有通火车前,这地方的交通,应该很不方便的吧。






艺术
欧洲的艺术都在教堂里,看看外立面上的雕饰,全是石头上手工开凿,一凿不准,可能就掉了个鼻子或花瓣。人工石匠的功夫,今日可能失传。而教堂里的画和雕塑,许多就是当年的大师所作。
在罗马看了梵蒂冈博物馆,在翡冷翠看了乌菲兹博物馆 (Uffiz 乃美第奇家族的office 也)。这两个博物馆,尤其前者,规模和罗浮宫、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相近。这两个馆大量收藏的是罗马雕塑 (罗浮宫也很多),那么多生动,形体准确的人体、胸像、动物,却是无名氏所为。罗马几百年,怎么会产出这么多雕塑呢?
乌菲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波提切利和提香,14世纪画在木板上的圣像,还比较呆板。到了文艺复兴,顿时生灵活现。这个馆里, 有一幅达芬奇未完成的油画,和一位女画家的好多草图,可以看出,他们对形体和明暗的掌握概括,十分熟练,画家们用赭色油彩先敷形体,为了画楼梯,达芬奇还拉了一点透视。
现代写实油画的造型技巧及手法,在500年前的欧洲,已经形成。那个时候,锡管颜料尚未出现,画家调色,必是门槛高的技能。波提切利和提香画的维纳斯,实在生动好看。而画在墙上的,英文称 fresco, 这种技法,现在好像也没有人用了。文革时,水泥墙上到处画领袖宝像,那是用油漆加油画颜料画的,覆盖性强。
到梵蒂冈,先参加上午2个小时的后花园游,惊见几位教皇曾经住的公寓单位,只有70平方米。吃了午饭再入博物馆参观,馆内太大,走的好累。但到了拉菲尔画的那几间房间,精神大振,这么大的面积,人物、动物、厅堂透视画的这么生动准确,故事情节绕有趣味,试问当代写实画家,哪位有这样的功力。
最后到了西斯廷礼拜堂, 想象中chapel应该比较小,想不到西斯廷那么大,那么高,米开朗基洛要搭满堂脚手架,才能躺在那里画天花,我们仰天看都吃力,他仰着画了几年,又是怎么画的? 文艺复兴年代,艺术纵有千娇百媚,但文艺复兴大师,却是雄厚英风,看拉菲尔的大画和“创世纪”,你可以深切感受到这种雄风扑面而来。
建筑、雕塑、绘画、机械,有的人还集这些技巧为一身。 在那没有电力和蒸汽机的时代,Renaissance Man的艺术,已经攀越高峰。当时的雕塑,是在一整块石头上开凿,许多人20岁不到,已经雕出高水平作品。 而当代的雕塑家,都是用泥塑造。今人未胜古人,就应该好好尊重古人,把他们的作品保护好,世代传下去。
过去10多年,罗浮宫和法国一些博物馆乘法国五月节,在香港举办各种展览,随便拿点东西来,在香港的艺术馆看上半天,都觉得有看头。既然那里的艺术品多到无法摆放,有的馆作品拥挤如咸菜缸,不如将入库冷藏的东西,送到香港和珠三角的城市来,这里的人们定会好好珍惜,奉若珍宝。







餐饮
去旅游,总是憧憬着这地方的饮饮食食。我以前在法国、比利时、希腊尤其是西班牙都有美好影响。这次在意大利的各城市,早饭在旅馆里吃了面包水果咖啡,中午到cafe, 还是面包夹腌肉,或者比萨。棍子硬包,夹黑毛猪肉,烤热了,香韧可口,但也不能顿顿吃啊。欧洲到处可见的 kebab,除了罗马外,其他城市未见。甜品和冰淇淋,甜的吓人,一个要控血糖的人,早已用完quota, 但也只能入乡随俗,吃了不少冰淇淋和甜品。回来付代价,马上超标。
晚上在饭店里看菜单,如果像样点的主盘,都在20欧以上,而且我们去的几家,东西都一般。吃过两次黑色的墨鱼面,只有一次还不错,另一次,那面都嚼不动。香港大家乐里的那种铁板扒、酥皮浓汤加咖啡,到了意大利,就算三道,没有30-40欧是下不来的。也许是没有摸到门道。
治安
欧洲大城,尤其是罗马,治安都是臭名昭著。在火车站和著名景点,都看见军车驻守,士兵荷枪巡逻。当然,士兵管不了小偷小摸。我几年前在希腊圣岛拍日落时,被人扒走钱包,沮丧扫兴。所以这次就打醒精神,几次化险为夷。
意大利的古迹多,游客如过江之鲫,到处收高昂门票,交通费也不便宜。照理说这国家想穷也难。但过去10年,意大利的经济指数几乎是没有增长。难道钞票都只流到饭店老板的口袋去了?在欧洲读书工作的同胞学子颇多,我不揣简陋,将肤浅见闻抛砖引玉,希望听到更多关于欧洲国家和旅行的经验指教。
(怕机器自动识别过于敏感,自觉删除一副 提香sensual 作品。)
拾贝岛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环行走 Walk in Central (34人喜欢)
- 现代在心 古典在手 - 阅读李华武 (Remo Riva) 先生的建筑设计 (8人喜欢)
- 看海的图书馆 (18人喜欢)
- 陆谦受的上海和香港 (19人喜欢)
- 投稿有多难? (4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