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在30岁门槛的面前
没想到这篇文稿写完已经是母亲节,一份特殊的纪念。
按:从去年底开始,就在陆续记录2017年总结了。可是17年年底和先生同时起意,重新租房吧。既然新房交房还有2年,现在的房子太小又满足不了我们的生活习性,要不就再折腾一次!
于是,两个人拿出项目决策清单,框定了预算、地理、房东人品以及开发商等,就有的放矢地去找房子了。关于居住这件事情,我们俩一直都非常同意“房子是用来住的,租房也是一样要好好住”。于是年底的结婚纪念日、签合同、搬家堆在一起,呼啦就过完了。同时,刚刚经历了2个月姨妈没来,炸胡误以为怀孕,到虚惊一场……刚放胆儿消停享受新家,第二个月便真的怀孕了。然后就是令人充满未知又肃然起敬的头三个月,会单独写备孕和孕期日记。
人到了30岁,又和喜欢的人结婚,我还是会期待有个孩子。在未知憧憬中,也逐渐明白自己不是易孕的体质(24岁诊断出疑似多囊,开启了运动健身恢复;再后来出国颠沛流离+高压full time MBA和工作双开,又诊断出卵巢囊肿;至于前面提到的姨妈不规律其实也是隐患),心志的调整,生活节奏被动放慢,一度低谷。习惯了冲刺状态,突然每天的内容就是慢下来,2017年我花了一年时间。什么时候对慢下来的那一年感兴趣,也会单独写一些。
写在30岁门槛前
##职业和学业部分##
1、保持对本职行业的好奇心。如果找不到好奇心和兴趣,考虑转轨。(客观事物)要么是行业处于不可持续/夕阳趋势实在无可挖掘,(主观意愿)要么就是你确实不感兴趣。好奇心驱动的方式面对职业,在职场早期能让你沉下心来主动学习和争取机会,在职场中期能让你百忙之中保持活力,在职场后期能让你不脱轨且有趣。豆瓣里1年标记下来的读书量,不妨按照与本质行业广义相关做个分类看看比例。
2、行业精深的修炼来自学习积累和路径。互联网时代最廉价的就是获取信息,最昂贵的是甄别信息。如今除了地理上的各色培训班,还有活跃于网络的个人KOL、知识平台、论坛。时间精力有限,弱水三千也要一瓢一瓢喝起。起步阶段可以从偶像入手,这个偶像既可以是你的父母长辈,也可以是网络上的大拿。通过了解他们的发展路径,制定自己的职业和学业规划。步步为营,然后,亲手粉碎你的偶像。关于积累和路径,推荐旧文:【塑心】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3、所谓“谈吐不俗”是与知识积累、个人思考以及品行品性三结合的产物。同样的时间可以少看点忸怩作态的偶像剧,移出一部分时间吸收真实世界的知识。穿上红底高跟鞋和阿玛尼定制西服套装,不等于职场精英。开口闭口“我宁自损八百也要杀敌一千”只会让专业人士笑话。实力不来自于恐吓。当然,还是个风格问题,想要弄明白川普大人的虚张声势,读一下他当年著作《做生意的艺术》就能明白。英文书名是The art of the deal,英文单词deal更形象。
4、尝试着对历史感兴趣,不局限于政治历史、朝代历史。可以从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行业演变、技术革新、偶像更迭等等入手。十三邀采访俞飞鸿那期,除了她点评《梵高传》的那一段看了戚戚然,印象最深的就是对武则天传记。
“我们现在的影视剧作品里,表现的都是她年轻时候的经历。很少有人去表现她40岁以后的经历。其实我更感兴趣她40岁以后。影视剧作品老是停留在她40岁以前怎么在后宫跟女人斗,用计谋毒死自己的女儿啊,掐死自己女儿啊,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她更大的功绩是在她的政治上。如果从她40岁以后讲起,也可以拍一部类似《康熙王朝》这样的历史感(作品)。
她更大的震撼力是在她这个男权社会里跟男人斗,在政治上非常高瞻远瞩。有一些智慧是超出了性别本身范围的。”
##生活和健康部分##
1、好器物的选择遵循:健康、效率、美感。健康是本,用牺牲健康去换效率和美感,都是揠苗助长,迟早还回去。还不一定还得起。效率是重要的排序指标,在有限时间内它可以换回剩余时间产生更多价值。美感是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能在单调的日复一日中给你好心情。
2、活了30年必然要思考风格问题。30年行走江湖,你的言行举止、衣着饰物都化作你的一部分名片信息。甄别和取舍能力,涉及到一整套思考体系搭建,这个结果输出也就是你的风格和未来30年路径。网上读到一个《天龙八部》的例子:北乔峰靠的是一步一步打下的坚实基础,未来武功必将十分强劲;而南慕容,靠的是大量模仿别人的招数,“斗转星移”借力打力,短期就能搅乱江湖内讧。
3、当然要活的好看。好看的定义也是对自我的认知。中国式女明星充满了张张塑胶脸,好看的太整齐划一,打破这个审美观。我喜欢读的一个自媒体人叫顾硬硬,并不说她写下的内容都有多么正确,而是理解媒体人只有用鲜明的意见发声,才能唤起注意和思考,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职业。为她辞掉主流工作投身于此,流露出敬佩。easy mode不要,非要选hard mode。扯远了。想表达的是,风情实有千千万,可以婀娜,可以睿智,可以深邃,可以简约,可以饱满,可以很bitch。在不跨越道德底线,你活的舒展就是你自己的美啊。我们赞赏各种各样的美,不是为了复制粘贴那一样。
4、生活工作两平衡work life balance的时代早不必迷信了。十年前,这是一句特别迷人的话;十年后,我更信奉生活和工作的密不可分、调和无界。这个时代你的生活和工作早就被即时通讯工具绑定,你打开微信或者qq的那一刻,涌进来的消息你根本无法拒绝是闺蜜狗友,还是老板客户。对现代人的新游戏规则就是,随时切换,用好飞行模式和消息免打扰模式,做时间和信息的主动开启和暂停钮。同样是五分钟,是处理消息5分钟,还是静音休息5分钟,这才是决策权。
5、食品安全在中国仍将是一个长期issue。现阶段爱惜自己的方式总结有二:一是花时间寻找品质食材,食品溯源是未来靠物联网能解决的事情,看好。二是减少摄入量,吃好就停,不仅仅为了保持身材,更为了肝肾减负。你已经不是青少年时期“摄入能量要努力赶上细胞分裂复制需要的能量”。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别说平衡,就是在走下坡路。这里的下坡路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上升到细胞层级的剖析,体内各项器官活跃指数已经不如18岁,过多的摄入就是负担,适量的运动是为了提振活跃度。而重金属积累是一个漫长且长期很难代谢的事情。
##家庭和感情部分##
1、不管你单身还是结婚,你在这个世上必然属于某一个家庭生态系统。亲密关系是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第一关,这是被动选择。在这份被动选择的家庭关系里,我们一定会受到成长影响。这影响的折射就是每个人的第二关,主动选择自己成年后的婚姻家庭和伴侣关系。28岁时的总结我写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依然深以为然。我选择了婚姻和伴侣,是我这个个体的选择;跟选择不婚的人一样。保持尊重。
2、不管是短暂的单身未婚阶段,还是做了选择喜欢独身下去,先确保你是真的快乐,再打开友圈给人点赞。
3、如果你选择了伴侣或者婚姻,亲密关系就是一个动态管理体系。通过近距离观演了最近流行的影视剧作品,我反倒不担心现代女孩儿不懂得什么大叔逻辑、捷径的代价,想利用年龄优势来获取异性青睐已经越来越难,资讯太发达。修炼婚姻关系还是找准对手戏主角,确保他/她一样真性情投入,才能面对没有剧本的默契。
4、不要去假设对方比你成熟老练、足智多谋、总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把,大家都是凡俗人,你困惑迷茫犯浑的时候,他/她也一样。很多后天家庭关系的矛盾里,有一部分其实是你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投射和转移到他人身上,获得自己的解脱。这一点,防之又防。
5、不轻易相信一个爱买彩票的对象。
后记:没想到这篇文稿写完已经是母亲节,一份特殊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