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T.米切尔(W.J.T.Mitchell)研讨班 第一期:语词与图像

地点: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20层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主办:OCAT研究中心
协办: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讲座垂询:info@ocatinstitute.org.cn
第一期研讨班策划前言
语词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美学中的永恒话题之一。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深入讨论过诗与画的对应关系,至于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所归纳的一语“画既如此,诗亦同然(ut pictura poesis)”,更是被后人所熟知并影响了若干个世纪。诗与画二者究竟孰轻孰重,自古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人们曾有过不少争论。而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1766)中则将它们分别归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努力维护着二者间的界线,并用“比较”的方法理性地探讨了二者的各自所长。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语词与图像”愈发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迈克尔·弗雷德、诺曼·布列逊、W.J.T.米切尔等文学理论领域的学者陆续跨界进入艺术史领域,当下的“语词与图像”已不再局限于“可言与可见”“讲述与展示”之间的简单区分,作为语言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的一条内在界线,它同时也牵连着艺术史和符号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联动,在相对/相较的情境中彼此趋同、互容、转换。
而在中国美术史的语境下,诗-书-画的互相融合无疑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诗画本一律”,自宋代以降,强调诗歌与绘画相通相融、有意消除二者差异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式的理想型诗画家也备受文人推崇。画家不仅在诗歌里寻找题材,因诗作画,更以诗人作诗的手法绘画,以提升画作的意境。此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书画同源”一说,也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重要框架。它不仅指出了传统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共通之处,也点明了书画在笔墨运用中的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视作某种层次丰富的符号系统,那么书法创作的表意实践则为符号的形体运动赋予了另重生命,其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趣味。而题写的文字也摆脱了附庸地位,借书法艺术为载体而与图像产生共鸣,成为画面构图和作品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第一期W.J.T.米切尔研讨班中,我们从东西方艺术中分别选取了几个融合了文字和图像的文本案例作为发言主题。它们或者具有装饰化的书写形式,或者以表意文字的形式进入画面构图,或者有意凸现文字的视觉形态,或者试图通过语言对图像进行描述/阐释。安排在研讨班上午的两场发言,都聚焦于“书籍”这一传统媒介。两位发言人将分别讨论东西方古籍中的图文互动关系:包慧怡老师将从英国中世纪晚期的手抄本动物寓言集入手,陈研老师则着眼于明代末期的孤本西厢记版画——德藏本《会真图》。下午的研讨班活动中,首先高明老师将归纳分析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学家Longhi《弗朗切斯卡》一书中的术语,继而讨论美术史写作的专业语言;随后黄小峰老师会深入研究《骷髅幻戏图》、《流民图》两幅名作中的题跋内容,探索古画识读的问题;最后诸葛沂老师将从艺术理论的高度,概述W.J.T.米切尔与法国美学家朗西埃两人对于当代语图关系的不同认知。通过这五场发言以及随后的圆桌讨论,本期研讨班将尝试着呈现并探讨,在不同文化语境与历史时期下,语词和图像间的关联如何以丰富多样的形态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视觉机制与语言机制在内部张力的作用之下又如何达成统一与平衡。
第一期研讨班流程和内容介绍
2018年4月29日
10:00-12:00
发言人: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
发言题目:《中世纪晚期英国动物寓言集及页缘画中的猴、狗、猪形象》
Images of Monkey,Dog and Hog in Bestiaries and Marginaliaof Late Medieval England
艾柯如此描述中世纪俗众的阅读习惯:“图像是平信徒的文学 (laicorum literature)”。动物寓言集(bestiary)是中世纪英国平信徒文学中一种别具一格但没有得到足够研究的文类。彩绘动物寓言集合自然史、物种起源志、道德训诫、寓意解经等功能为一体,以它们鲜活生动的图像,成为了解中世纪人博物知识乃至其心智的一把重要钥匙,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画在诗篇集(psalter)和时辰书(book of hours)等更加广为流传的中世纪书籍之页缘的动物形象。本文试图以牛津大学饱蠹图书馆馆藏764号动物寓言集手稿为典范,结合《拉特鲁诗篇集》等手稿页缘画(marginalia)上的对应形象,分析猴、狗、猪三种动物在英国13-14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及其所呈现的精神世界。
发言人:陈研(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图像与题款时间》
The Image and the Inscription of the Date
题款在书画中是常见的记录制作时间的方式,在版画中则比较少见。重要的西厢记文献《会真六幻》的刊刻时间确定自一套德国藏孤本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会真图》,在这套版画的第十五图上,刻书家闵齐伋以扇面题款的方式记录下了“庚辰秋日”,这一题款时间不仅可能指示整套《会真六幻》的刊刻时间,还暗示《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年代,并纪念闵齐伋本人的元命之年。但这并不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借用题款时间作为纪念的首例,从创作者及题跋者的角度去看,题款时间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以及维系他们与古代伟大作品之间情感的重要桥梁。
14:00-16:30
发言人:高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发言题目《Roberto Longhi 的Piero della Francesca 和艺术史写作的语言--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术语研究的第三大传统:时序重置的术语》
Roberto Longhi’s Piero della Francescaand the Languages of Writing Art History
本篇发言是作者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术语研究理论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Roberto Longhi 在1927年出版的Piero della Francesca一书,将利用瓦萨里研究中的方法来系统地校检该书的艺术术语,并将图像与词汇进行对比,以此来揭示被Kunstwissenschaft(艺术科学)及原境(context)研究所遮蔽的艺术史研究中的语言传统。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如何利用同时代的术语来描述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并对艺术史问题的理论探索倾注于艺术术语之上(这就是所谓的时序重置的术语),从而用语言本身来进行艺术史的写作。
发言人: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披图索文:古画识读的问题》
Finding Words in Images: The Problem in the Perceiving of Painting
存世的不少古代绘画,都早已从其原初语境中被剥离出来,堪称“三无人员”,留给今人的只有图像。因此,本着“白纸黑字”的原则,画上的题字、题款、题记、题跋等等文字信息就显得极其重要。越重要当然就越容易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今天的研究者,也让古代的观众感到迷茫。它并不是是非问题,而是图文互动中产生的有趣的问题。作者将从其研究中选取2个例子——分别是李嵩款的《骷髅幻戏图》与周臣《流民图》——来展现这一点
发言人:诸葛沂(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从米切尔到朗西埃:当代语图关系认知的理论探索》
From W.J.T. Mitchell to Jacques Rancièr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image-word” Cogn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说得太多。”这似乎是许多人对当代艺术危机的判断: 艺术实践对美学话语的屈服,太多的评论和吞噬艺术实践的话语,语言对图像的装饰或改造。鉴于此,美国学者W. J. T. 米切尔力图构建新的图画理论,超越传统的比较研究法来论证图画的意义,将图画和文本作为整体性“异质图画”来看待,使视觉再现领域摆脱话语控制,近年来,他尤其远离了分析性语言的牵制,希冀“以再现性实践自身语言”构建新的“图画理论”的道路。法国学者朗西埃同样也赞同文本和图画的整体性本源,甚至强调“文本中的绘画”,文本自身也会构建图像,形象和文本通过“接口界面”实现相通或转移,而艺术的在场也不仅仅是图像本身的事,正是现代性企图赋予每门艺术的自主性,滋养了“说得太多”的怨恨。这两位学者的立论基础具有很多共同点,却有着不同的立场,探析对比他们一定会生成更多的认知。
16:30-17:30
圆桌讨论
主持:郭伟其(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康翀(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艺术学博士生)
列席学者:包慧怡、陈研、高明、黄小峰、诸葛沂
发言嘉宾学术简历
包慧怡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语系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古英语及中古英语诗歌、中世纪感官史、8至15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论文十余篇,专著《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即出,上海市“浦江人才”学者。已出版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散文集《翡翠岛编年》,另出版译著11种,包括西尔维亚·普拉斯诗集《爱丽尔》、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骨头》、保罗·奥斯特《隐者》、《岛屿和远航:当代爱尔兰四诗人选》等。曾任教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获首届书店文学奖。
陈研
江苏南京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毕业,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版画及图像学研究,曾发表《作为艺术的题款时间》《〈会真图〉与晚明艺术书籍中的蝴蝶装》《星次分野与西厢姻缘》等论文。
高明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于2015年-2016年在马普所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进行瓦萨里《大艺术家传》的翻译、注释和研究,从2017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献及其术语研究、13-14世纪的东方丝织品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Simone Martini 的艺术的影响,西方艺术史学史研究(从艺术史的语言的角度)、汉代画像石中的胡人形象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瓦萨里《大艺术家传》的艺术术语词典的编纂。
黄小峰
1979年生于江西南昌,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获得学士(2002)、硕士(2005)、博士学位(2008),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美术史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书画鉴藏史。2006年至2008年间三度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对馆藏中国书画进行整理与研究。201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资助,作为哈佛燕京学社2010-2011年度“艺术史项目”访问学者赴美访问。2014年获得香港北山堂基金资助赴费城美术馆研究馆藏中国绘画。著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西园雅集:两宋人物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2月),于《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艺术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中华遗产》杂志“读画笔记”专栏作者。
诸葛沂
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美术馆馆长;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现从事西方艺术史、艺术批评及艺术理论研究。著有《尤利西斯的凝视》,译有《现代生活的画像》(与沈语冰合译)、《现代艺术:1851-1929》、《神龙:美学论文集》,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研讨班主持人学术简历
郭伟其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代表作有《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写作主要有《科罗曼多屏风上的大历史与小历史》、《20世纪上半叶的猛兽图像》以及《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的翻译。
康翀
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艺术史博士生,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巴黎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法国文学硕士,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硕士、电影与视听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绘画与电影的互文关系等。供稿于若干国内外文学艺术期刊。译著有萨宾娜·斯皮勒林的《在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Entre Freud et Jung)等。
关于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OCAT研究中心每年的年度项目以“年度讲座”为核心,围绕当年受邀的年度学者,在一整年的时间内,陆续展开研讨班、展览、出版、专题讲座、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探讨年度学者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相关研究领域。
作为致力于促进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旨在协助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直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并为彼此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直接互动平台。作为年度项目的核心环节,它极佳地昭示了OCAT研究中心的学术主旨:知识、思想与研究,提倡当代艺术史及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及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
2018年OCAT研究中心荣幸地邀请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J.T.米切尔(W.J.T. Mitchell)为2018年度讲座主讲人。今年9月,米切尔教授将以“元绘画:图像及理论话语”为主题,在北京举行三场系列讲座。围绕该年度讲座,OCAT研究中心将在2018年陆续主办学术研讨班、学者对谈、展览、图书出版、专题讲座、工作坊、影片放映等活动。研究中心2018年度项目的总主题为艺术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
2018年度学者W.J.T.米切尔(W.J.T.Mitchell)学术简历
W.J.T.米切尔出生于1942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196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十年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系。自1977年起,米切尔教授在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与艺术史系任教至今,被评为芝大盖罗德·多奈利杰出贡献讲座教授(Gaylord Donnelle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曾两次在汇集了欧美诸多一流批评理论家的“批评理论学院”(School of Criticism and Theory)讲学 。因其出色的研究成就,米切尔曾荣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等学术界荣誉极高的奖项。2017年,米切尔教授入选美国文理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晋身为美国院士级学者。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学者、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米切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为18世纪至今的文学、视觉艺术、媒介历史与理论,尤其致力于探索文化与图像学中视觉表征和语言再现之间的关系。1992年发表于《艺术论坛》的《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 一文中,米切尔肯定了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所归纳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性,并前瞻性地指出,我们需要某种与其相类似的“图像转向”,可谓是英美学界最早提出应以图像导向的方式推进人文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在随后出版的《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 一书中,米切尔对此予以了详细论述,也正是在这本专著中,米切尔阐释了著名的“元绘画”(metapictures)理论。与1986年出版的专著《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和2005年出版的文集《图像需要什么?》(What Do Pictures Want?)一起,它们共同构筑了米切尔图像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除了这三本理论力作,米切尔的其他著作还包括 Blake's Composite Art: A Study of the Illuminated Poetry (1977), The Last Dinosaur Book: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cultural icon (1998), 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the Present (2011) , Seeing Through Race (2012), Seeing Madness: Insanity, Media and Visual Culture (2012), Image Science: iconology, visual culture, and media aesthetics (2015) 等,涉及了文学、媒介美学、流行文化、社会-政治问题中的视觉形象等多个领域和议题。同时,米切尔还有百余篇文章分别发表于October, Art Bulletin, Artforum, Trafic, Art in America, New Literary History,London Review of Books, AfterImage 等专业期刊。
此外,自1978年起,米切尔兼任国际顶级跨学科学术刊物《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的主编。该季刊创刊于1974年,致力于艺术与人文科学的批评理论探究,被誉为 “学术界最有威望的理论期刊”(《纽约时报》)、“全球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芝加哥论坛报》)。在米切尔执掌的四十年间,《批评探索》刊载的文章涵盖了公共艺术、精神分析学、多元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与身份、叙事学、阐释政治学、后殖民理论等众多论题。期刊中不少经典文章之后在米切尔的编辑下重新结集出版,如: The Language of Images (1980), On Narrative(1981),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1983), Against Theory: Literary Studies and the New Pragmatism (1985), Art and the Public Sphere (1994), Edward Said: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2005), The Late Derrida (2007), Occupy: Three Inquiries in Disobedience (2013)等。米切尔编著的学术论文集还包括 Landscape and Power (1994), Critical Terms in Media Studies (2010)等。上述著作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蜚声国际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