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早点
街头的早点有烟火气。
食堂里的早点,总感觉是那么冷冰冰的,有序排在托盘里,一本正经自得其态,像宫墙里关久了的木头美人,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街头的早点则不同,从推车到铁板再到锅桶,通然一体全是热气。
论对摊上早点的描写,还要数《骆驼祥子》最妙。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
每想起这段来,我都想吃豆腐脑,且必是早点摊的豆腐脑,环境嘈杂,人声鼎沸,一碗豆腐脑盛在瓷碗里,冒着热气撒上配料,单靠脑补就食指大动。
这点烟火气,全靠人气托着。
你能听到四面八方的人声,将那一个——或几个——摊位拢在中央。
“我都来了半天了怎么还没好啊!”
“鸡排不是鸡柳!”
“对对对这个酱,哎多放一点!”
童声稚嫩,女声精致,男声豪放。高下全凭自己本事。
人气源于食客,也源于摊主。记性好的摊主,生意总不会差的。
总有那么一类摊主,脑子清楚性格热情,只要你在那买了两三次,之后就会拥有定制招呼。精准打击,VIP一般的待遇。他能清楚的说出你要少点辣椒多点葱,一根火腿配鸡蛋,配菜只爱海带不爱土豆丝。而你只需说一句“还是那样”,就足够了。
这是天分,我等脸盲嘴笨之人学不来的。
人气还源于人情味。
高三那年,我早上爱吃煎饼。人多的时候只求速度,人少的时候就玩命矫情。鸡蛋要打匀,咸菜要多放,摊的时间要长。
煎饼大叔脾气好,我要求的一一照做。
高考之前最后一天上课,我在一圈早点摊那纠结了一下,还是去买了他的煎饼。
我给大叔说,我过两天就要高考啦,以后应该不会再来了。
大叔没说什么高考加油之类的话,但给我的煎饼里多加了一片辣条。
过去好些年,想起来还是挺开心的。
-
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2 0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