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 蒋绍愚 第20集 政治思想(二)
第20集 政治思想(二)
(接上集)
体现孔子开明的为政态度。
《朱子文集》:旧点,言不可以若是为句。今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作一句,不识别有微意否。
答曰:“如论语集注说,‘恐二字亦是相应,以若是绝句,恐不辞也’。”
2、关于政明的主张:
1)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篇》
何晏《论语集解》马曰:正百事之名。
皇侃《论语义疏》曰: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也。
朱熹《论语集注》曰:是时出工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
朱熹提到此句的背景:当时卫国的君主叫卫灵公,夫人为南子,儿子为卫睽,孙子为卫辄。其子睽与南子仇,弑之不得。卫灵公废掉太子聩,立其孙辄为君,是为出公。聩流亡晋国,卫灵公薨,返回卫国,赶跑出公,自立为君,是为庄公。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史记·孔子世家》
南子恶蒯聩,子父易名。周德卑微,战国既强。卫以小弱,角独后亡。《史记·太史公自序》
2)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篇》
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国的两位公子,君喜幼子,欲传位于叔齐。伯夷孝,无为父命,避之。叔齐悌,亦避之。
必也:表示假设,如果……一定……
①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篇》
②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篇》
③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
④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⑤《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