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的闲散记录/反思
To put myself together. This post is going to be drown to the bottom of time, drenched with the liquid of forgetiveness.
1
那天打开飞猪下滑一丢丢,发现赫然的28——提醒我要去伊朗的日子。
要了解一个文明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个难题。我的选择是:
1. 买书。《波斯帝国史》是个灾难。不仅仅是厚度层面,而是a)翻译极差【这里的差包含并不仅限于有误!】;2)只有部分历史,并不是整个波斯文明。所以攻读这本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 语言。《Complete Persian》读着累心,还是youtube上的波斯语教程直接。但是,教材的好处是有内在理论化的东西。 3. 电影。还没看。拖了三周了。那么多好看的伊朗电影可以补了。但这三周,竟然看了四部别的电影。 4. 还是阅读。那本Habibi真是太赞了。
2
逛苏宁广场的时候发现很多当时想布展的地方已经调整成经营业态。时间真快,自己的很多想法,不乘胜追击,就只能被冲刷掉。
越来越觉得,长时间以来自己做的事情更多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在挣扎,所以好处很明显,就是可以彻底贯彻想法,但缺点也极为显著:a)拖沓,很久才能实现。b)缺少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能是很小的结果以及影响。3)最最重要的是缺乏协调统筹的能力。
3
录音的事情。也就是一个FM节目,把英文阅读的事情串起来,成一个生活方式的综合呈现。自己阅读→笔记整理与写作(自我消化)→上课素材(成专门的班型;以及zine的设计和打印)→ 录播FM节目,也就是二次传播。
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闭环,让本来一个私人化看不到“前/钱途”的高冷习惯,拧巴的习惯,断断续续坚持四年的习惯——还读了三个couresra上的certificate——有了和现实对话的机缘,并影响更多的人。
目前这个闭环的demo形式正在形成,甚至都经历了一个波动(“芮德布克”线下活动)。由于缺少内在的机制,只是环境和氛围到的时候,大家会主动配合,但当我从去年秋天时间表上出现变动的时候,这个线下活动就停滞了。一方面是我对外力缺乏否定的强硬态度(保证自己对时间的绝对支配),另一方面是线下读书活动本身操作的事情并没有指定详尽的计划。
4
Service Design 很多内在运行的东西如果有可靠的视觉化呈现,可以梳理得特别清晰。但是自己总提不起精神做好这一切。而这恰恰是工作最最需要的事情。
5
Graphic Narrative 的写作一直没有进行。每每读到好的漫画叙事,从最近一直在读的“岛耕作”系列,到这两天沉浸的Habibi,还有昨天刚收到的 Adrian Tomine的早期的<32 stories>,都想写下来,推介给喜欢的人。
然而自己喜欢是一件事,拿出来说事儿,还需要额外的精力。当然,如果找到节奏,也不是难事。
就在刚刚,好歹把<32>写了下。但愿这是节奏的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