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建筑游速记
瑞士的山很美,山里的市镇村比城市有趣。
一个追求工艺,精确性,未经战争摧残,极其富有的国家。德语区和意语区风貌差异很大,lugano和belinzona的城市要比chur精致,而前三个城市又比zurich, luzren, zug有趣。
大家都热爱混凝土,并且有能力把素混凝土做的非常好。大家都热爱无梁楼板,不论是vals,Kunsthaus Bregenz,Feldpark 10,Schule Leutschenbach还是路边的住宅阳台,地下停车场楼板。在不想用混凝土梁产生意义的时候,楼板都是无梁的。不愧是多米诺体系诞生的国家。(百科了一下,多米诺系统在1914年诞生,柯布是17年定居巴黎的,所以猜测应该是在瑞士诞生的)并且,无梁楼板里可以埋一切,电(kerez的Schule Leutschenbach),雨水管(olgiati在Paspels的学校门前自行车雨棚就是两颗柱顶着一片无梁楼板,雨水通过屋面找坡汇向两颗柱子,从上面看柱子中心对上去有两个落水口,想来雨水管是埋在混凝土柱心的,在zug那个红色的长长的公寓楼,椭圆形阳台的水是汇在转了四十五度的方柱的,这些朝西的大方柱只有靠近建筑主体的一半是最终落向地下室的,另一半在落地之前悬空在外,停在草坪上方,从下面看可以看到每根柱埋两个雨水管,猜测屋顶的水也是通过这不落地的半个柱子排的,在山墙面上也有这种一半不落地的柱子,但是柱径小一半了)。
屋面的水是可以通过出挑的混凝土排水口散排的,olgiati在学校和landquart的礼堂都是用的这种方式,水落到巨大的卵石堆。(估计石堆下就是雨水井吧)
阳台的水除了落入埋在楼板里的雨水管外,当然更容易的做法是直接散排。反正无论如何要保证无梁楼板阳台干净完整的体量效果。
四十五度转向。chur市的Heiligkreuz kirche四十五度系统加上所有混凝土直角边都做了四十五度切角,而且那个教堂在所有混凝土落地(踢脚)的位置切角消失,变回完整的直角落地,这里显然是考虑了切角更柔和不刮人。oligati四十五度转向的柱子(我比较想叫它壁柱)。zumthor在chur的罗马遗址shelter屋顶天窗也做了四十五度扭转。我觉得这三处扭转都会跟光线有关。
教堂的室内是一个非常复杂丰富的45度系统,基本所有入射教堂的光线都是侧向天窗,经过墙面反射再充入教堂的空间。这种反射之后的漫射光(不知道用词准不准确)在空间蔓延时不遇到直角制造刚硬的阴面应该是一件好事。记得一条上说刘宇阳工作室也有类似的做法?
olgiati的转向柱子想来是为了制造阴影的。因为除了板和柱之外,其他位置无论是阳台落地大窗还是朝东的玻璃窗间墙,都不再是混凝土那种直接承接光照制造阴影的材料了。而他的古典气质确实让人想到古典建筑的柱廊窗套线脚所制造的复杂阴影。四十五度转向之后,朝东西两向的主立面在有日照的时候,总会有明暗两个面示人。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对将大阳台后面各家的生活空间相对隐藏向后推有没有关系。
shelter在矩形平面上的正方形切斜角扭转四十五度天窗,剖面上的切斜首先是拒绝南向直射光,其次用天窗对角线占据矩形平面正交系统,肯定是有放大天窗在平面上的分量的作用。另外斜向的面是不是更容易反射上午下午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