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 复兴路
通常的活动,不是去公园便是“荡马路”了。荡马路,喜欢从复兴路或淮海路朝西,穿过思南路、瑞金路、茂名路、陕西路、襄阳路……,一直走到两条马路的交接处,再从另一条马路往东返。一个圆圈兜下来,一小时多一点,运动量合适,这是我的经典“健步圈”。
淮海路、复兴路,走得完、走不厌。前者热闹、后者幽静,我觉得老上海的万般滋味都包含在里面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激情燃烧的几十年里,这两条马路混迹在芸芸众生之中,杂乱无章,蓬首垢面,特色全无,世博会以后,市民呼吁、政府重视,它们又开始以清新的面目出现了。
淮海路是朝着国际时尚街的模式经营的,一些国际品牌在此扎营。虽然说不少铺面开开关关,还有一些店面空关了许多年,但“高端洋气”的总趋势已经形成。有朋友埋怨许多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商店被“赶”走了;但换一个角度想,在商业网点极其普遍的今天,如果淮海路还在卖针头线脑和生煎馒头,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它一向是引领时尚的,而且是那种小资情调浓浓、不事张扬、上海人心照不宣、与静安寺徐家汇有所区别的时尚;这个特点丢掉,就没有淮海路了。
复兴路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郁了。从淮海路交合处朝东走,直到重庆南路,就是一条市一级、甚至国家级的文化长廊,估计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先是交响乐团的剧场,到了汾阳路口,是音乐学院,走到陕西路口,一面是原上海电影院改建的“上海大戏院”,一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广场了,再往前走,便是思南广场,这里有歌手的即兴演出,更有莫言题名的文学之家,雷打不动地每周一次举行和作家的交流活动。一共就是20分钟的路程,密集了那么多的乐团、学院、剧院,音乐、戏剧、文学,这里的每一块地砖都浸透了文化的气息呀!
随着人口朝外扩散,上海在不断地延伸版图,原来的市区基本上成了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的游客。一批一批的游客从复兴路涌到淮海路,或从淮海路走到复兴路,他们贪婪地看着、拍着照片,似乎从每一幢小洋楼和石库门、从每一株爬山虎和夹竹桃、从每一面竹篱笆和雕花窗里都能嗅到老上海那神秘和迷人的气息。其实没有了,这个上海和那个上海是形似神异。所有的气息都是附着在那个特定的气场上的,气场不在,气息何存?就看那些匆匆步履,老上海的优雅和慵懒又到哪里去找呢!
幸亏还有夜晚。当白天的人潮退却以后,忽然寂静和空落下来的淮海路和复兴路,脱掉了时尚的盛装,素面对着夜空,这才让我依稀想起了那些星星藏在梧桐树里的年代。……
从淮海路走到复兴路,这一小时的圆圈,仿佛就把自己的人生走了一遍。淮海路,是自己曾经的青少年时代,虽然不是“天之骄子”,但抑制不住的生命力,蓬蓬勃勃,风风火火,几十年的岁月就这样在喧嚣忙碌中度过了;可还是走到复兴路上来了。复兴路很长,天黑得很慢,寂静得能听到自己拖沓、疲惫的脚步声。谁都不会注意树荫里的一条人影。那些华美的音乐殿堂可能跟我关系不大,但从窗户里飘洒出来的美妙音符,还是铺落到了我的生命归程。人生呀,热闹过,奔放过,终将归零,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有一段时间很期盼着拆迁。我当然知道大有大的好处。可是那里不会有淮海路和复兴路。如果没有它俩,那些气象万千的通衢大道,那些金碧辉煌的商厦广场又跟我何干呢?意外发现,在我有数的网友里,曾经住在我家附近的,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一,光是一条自忠路上就有四位。说起这里的弄堂和公寓,他们如数家珍。于是我知道了,不管他们搬到了何处,不管他们现在住得有多么阔绰豪华,他们的心里呀,永远有个淮海路和复兴路。我笑称这里是“我的地盘”。其实这也是他们心里的地盘。
谁没有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