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意义重大的日记
最近想了很多,似乎也终于想明白了些事情,这篇日记将以凌乱的方式记录,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处于生物的低级阶段,之前的两三年是反思和迷惘阶段,那么这段时间我感到自己突然清醒——开始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有一股想要做点什么的劲头在我的胸中激荡。do something and why not。
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认,我这一辈子受父母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我一直未曾意识到,直到近来我深感恐惧并且努力想要摆脱。
找个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坐办公室,铁饭碗,准点下班,定时发工资,这些是他们理解的好的人生。其实这样的思想符合他们那个年代的环境,连吃饱穿暖都困难的话,还谈什么更高的精神追求呢?但是我所身处的年代,物质资料从几十年前的匮乏短缺,到现在的过剩。我只消花费一小部分精力就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其余大部分生命我该寄托在哪里?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似乎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受父母观念的影响考了公务员,在破烂的乡镇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即便我对这样的生活极度不满,我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铁饭碗,我没有勇气也没有魄力,有的只是不断怀疑又不断迷惘。
这里人的生活还停留在生物最低级的阶段,活着只是不断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欲望。轻易吃饱穿暖了,然后就是吃得更好,吃各种新鲜的网红的,所以这年头才兴起了各种排队美食。这本质上是因为现代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太空虚,精神追求还没能及时跟上造成的。
我是不满足于乡下公务员生活的,但我又不知道该往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生活本身。我健身,迷恋养生,花时间去做饭,学画画、写字、弹琴,我看书、喝茶、泡咖啡、玩烘焙,这些我都三分钟热度地尝试过,但都坚持不长。
从前我认为是我喜新厌旧,现在我突然发现,也许问题的本质在于,通过追求生活本身去填补生活空虚,是不行的。
很多人追求小资,吃个下午茶也要讲究去高逼格的餐厅,点上漂亮的花式咖啡和蛋糕,然后优雅地拍照,坐上一个下午。但我认为这本质上并不比去街边买一个煎饼更高级。如果你坐在安静的咖啡馆里脑子里想的东西也是吃喝拉撒的话,你还是没有摆脱生物的低级阶段。哪怕你认为自己很高大上。
所以在追求生活本身的道路上,我其实非常空虚。尽管我每天早晨练瑜伽、做早饭,晚上也锻炼,吃饭也要用漂亮的餐具摆出漂亮的构图。但是在这些日子里我的精神世界毫无长进,所以即便是每一天的时间都被填满,我也还是空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既然向生活本身寻求意义,是行不通的。那么应该向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呢?
这个时候我到北京呆了半年,这里的同事尽管连吃喝拉撒的生活质量都很低,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充实,为了工作和理性而废寝忘食。起初我对他们的世界很纳闷,呆了几年都不知道北京有哪些特色小吃,每天吃食堂,简直毫无生活可言。现在我才明白,他们已经脱离了生物最低级的享乐主义阶段。
那段时间我走街串巷寻访美食,花几个小时排队买网红美食,我还是一个低级的物种。我也工作,我也写东西赚稿费,但我从未真正热爱过他们,我对于金钱的理解完全是物质的,看着自己的收入越来越多,我心里开心,但是我想拿它们干什么我不知道。这几年我一直是如此迷惘着,甚至一度是悲观厌世的。
我羡慕那些能为理性奋斗的人,可我连理想都没有。我一腔热情无处释放这让痛苦。我也曾无处次燃气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但是总是用各种借口让自己退缩,比如工作、身体、环境、金钱等等,说白了就是生物天性的懒惰吧。
三年多前我在一个妹子那里学画画,后来她辞掉了父母给她找的铁饭碗,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工作室。断了联系以后我也没有再画画了,直到昨天晚上我在豆瓣同城里看到她发起的公益活动,三年了,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了多少次活动,带动了多少人一起画画,结实了多少朋友,我可以想象。而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事无成。所以我积攒在银行卡上的数字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呢?
近来迷恋泡茶和冲咖啡,我想在周末找一个茶馆或咖啡馆的兼职,没有找到,倒是意外结实了一个做公众号的人。昨天去和他聊了一个下午,触动颇多。同样是守着一个铁饭碗,他利用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年出了一百多期方言配音视频,直到在本地小有知名度,甚至开始吸纳广告投放。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步步开始把公号做大做强。他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新媒体有独立的见解,对自己公号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十分明确。他的身上充满了激情,是啊,就算失败了,也没有损失啊。
我总是瞻前顾后,这导致我这些年来即便没有损失,也没有收获,包括赚外快我也倾向于写作投稿之类,高兴多写,不高兴少写。这类工作是非常保守的,就和父亲退休了出去发传单一样,没有风险,多劳多得。但是这些事情无法真的给人带来热爱,自然也就无法坚持下去。直到发现,赚钱本身已经无法让自己充实,我开始在想做点什么。
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要进入第三个阶段,真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充实和满足。不在乎获得还是失去。和满足吃喝不一样,和生活本身不一样,更好的生活永远只能是更高追求的基础而已。
所以我不能再过周末煲剧逛超市做饭喝茶的日子,当然运动、咖啡都是必要的,更好的身体是精神的保障,但不该是人生的全部。我们活着,难道只是为了活更久?
走出去,点一杯咖啡,哪怕和店员聊聊天,学学手冲和拉花,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南通的精神文化是匮乏的,几乎没有什么同城活动。我希望发起一些活动,读书烘焙咖啡运动,让兴趣爱好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如果我有一个自己的咖啡馆,那么这种文化上的凝聚力就是我店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口感还是环境,都很快被人取代,那么我的咖啡馆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它交友的功能,还是我的人格魅力?
尽管南通的大部分年轻人还没到这个份上,目前也只是从煎饼上升到小资咖啡馆,还并不知道在咖啡馆里应该做点什么,但是我相信这一定是大势所趋。不出几年大家都会从追求吃喝本身,上升到追求精神食粮,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
目前我可以做什么呢?我大概有点想法。眼下就付诸实践吧,反正不去做三年后我也还是一无所有。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人都不满足于现状,九十八个人有想法,但九十七个人会被自己的瞻前顾后打败。只有少数人敢去做,他才不是人生的loser。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处于生物的低级阶段,之前的两三年是反思和迷惘阶段,那么这段时间我感到自己突然清醒——开始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有一股想要做点什么的劲头在我的胸中激荡。do something and why not。
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认,我这一辈子受父母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我一直未曾意识到,直到近来我深感恐惧并且努力想要摆脱。
找个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坐办公室,铁饭碗,准点下班,定时发工资,这些是他们理解的好的人生。其实这样的思想符合他们那个年代的环境,连吃饱穿暖都困难的话,还谈什么更高的精神追求呢?但是我所身处的年代,物质资料从几十年前的匮乏短缺,到现在的过剩。我只消花费一小部分精力就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其余大部分生命我该寄托在哪里?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似乎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受父母观念的影响考了公务员,在破烂的乡镇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即便我对这样的生活极度不满,我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铁饭碗,我没有勇气也没有魄力,有的只是不断怀疑又不断迷惘。
这里人的生活还停留在生物最低级的阶段,活着只是不断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欲望。轻易吃饱穿暖了,然后就是吃得更好,吃各种新鲜的网红的,所以这年头才兴起了各种排队美食。这本质上是因为现代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太空虚,精神追求还没能及时跟上造成的。
我是不满足于乡下公务员生活的,但我又不知道该往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生活本身。我健身,迷恋养生,花时间去做饭,学画画、写字、弹琴,我看书、喝茶、泡咖啡、玩烘焙,这些我都三分钟热度地尝试过,但都坚持不长。
从前我认为是我喜新厌旧,现在我突然发现,也许问题的本质在于,通过追求生活本身去填补生活空虚,是不行的。
很多人追求小资,吃个下午茶也要讲究去高逼格的餐厅,点上漂亮的花式咖啡和蛋糕,然后优雅地拍照,坐上一个下午。但我认为这本质上并不比去街边买一个煎饼更高级。如果你坐在安静的咖啡馆里脑子里想的东西也是吃喝拉撒的话,你还是没有摆脱生物的低级阶段。哪怕你认为自己很高大上。
所以在追求生活本身的道路上,我其实非常空虚。尽管我每天早晨练瑜伽、做早饭,晚上也锻炼,吃饭也要用漂亮的餐具摆出漂亮的构图。但是在这些日子里我的精神世界毫无长进,所以即便是每一天的时间都被填满,我也还是空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既然向生活本身寻求意义,是行不通的。那么应该向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呢?
这个时候我到北京呆了半年,这里的同事尽管连吃喝拉撒的生活质量都很低,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充实,为了工作和理性而废寝忘食。起初我对他们的世界很纳闷,呆了几年都不知道北京有哪些特色小吃,每天吃食堂,简直毫无生活可言。现在我才明白,他们已经脱离了生物最低级的享乐主义阶段。
那段时间我走街串巷寻访美食,花几个小时排队买网红美食,我还是一个低级的物种。我也工作,我也写东西赚稿费,但我从未真正热爱过他们,我对于金钱的理解完全是物质的,看着自己的收入越来越多,我心里开心,但是我想拿它们干什么我不知道。这几年我一直是如此迷惘着,甚至一度是悲观厌世的。
我羡慕那些能为理性奋斗的人,可我连理想都没有。我一腔热情无处释放这让痛苦。我也曾无处次燃气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但是总是用各种借口让自己退缩,比如工作、身体、环境、金钱等等,说白了就是生物天性的懒惰吧。
三年多前我在一个妹子那里学画画,后来她辞掉了父母给她找的铁饭碗,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工作室。断了联系以后我也没有再画画了,直到昨天晚上我在豆瓣同城里看到她发起的公益活动,三年了,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了多少次活动,带动了多少人一起画画,结实了多少朋友,我可以想象。而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事无成。所以我积攒在银行卡上的数字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呢?
近来迷恋泡茶和冲咖啡,我想在周末找一个茶馆或咖啡馆的兼职,没有找到,倒是意外结实了一个做公众号的人。昨天去和他聊了一个下午,触动颇多。同样是守着一个铁饭碗,他利用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年出了一百多期方言配音视频,直到在本地小有知名度,甚至开始吸纳广告投放。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步步开始把公号做大做强。他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新媒体有独立的见解,对自己公号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十分明确。他的身上充满了激情,是啊,就算失败了,也没有损失啊。
我总是瞻前顾后,这导致我这些年来即便没有损失,也没有收获,包括赚外快我也倾向于写作投稿之类,高兴多写,不高兴少写。这类工作是非常保守的,就和父亲退休了出去发传单一样,没有风险,多劳多得。但是这些事情无法真的给人带来热爱,自然也就无法坚持下去。直到发现,赚钱本身已经无法让自己充实,我开始在想做点什么。
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要进入第三个阶段,真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充实和满足。不在乎获得还是失去。和满足吃喝不一样,和生活本身不一样,更好的生活永远只能是更高追求的基础而已。
所以我不能再过周末煲剧逛超市做饭喝茶的日子,当然运动、咖啡都是必要的,更好的身体是精神的保障,但不该是人生的全部。我们活着,难道只是为了活更久?
走出去,点一杯咖啡,哪怕和店员聊聊天,学学手冲和拉花,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南通的精神文化是匮乏的,几乎没有什么同城活动。我希望发起一些活动,读书烘焙咖啡运动,让兴趣爱好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如果我有一个自己的咖啡馆,那么这种文化上的凝聚力就是我店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口感还是环境,都很快被人取代,那么我的咖啡馆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它交友的功能,还是我的人格魅力?
尽管南通的大部分年轻人还没到这个份上,目前也只是从煎饼上升到小资咖啡馆,还并不知道在咖啡馆里应该做点什么,但是我相信这一定是大势所趋。不出几年大家都会从追求吃喝本身,上升到追求精神食粮,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
目前我可以做什么呢?我大概有点想法。眼下就付诸实践吧,反正不去做三年后我也还是一无所有。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人都不满足于现状,九十八个人有想法,但九十七个人会被自己的瞻前顾后打败。只有少数人敢去做,他才不是人生的loser。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