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 村上春树的“理念”和“模仿(隐喻)”
在翻开新近发售的《刺杀骑士团长》之前,我距离上一次阅读村上春树已经过去了五年,恰好是他上一部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出版的时候。这五年的时间,足以让我曾经阅读过的村上春树成为贮藏起来的记忆。而这次在阅读《刺杀骑士团长》的时候,那些已经变成记忆的从前小说中的桥段也因为其中的相似性而被唤醒。《刺杀骑士团长》和村上春树之前的作品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总之还是相似多于不同,读完后也并没有十分打动我。
《刺杀骑士团长》的开篇是一位“无脸男”找“我”(也就是主人公)画一幅肖像,第二章即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也就是“我”),被妻子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这样的开头我以为又是一部类似于《海边的卡夫卡》或者《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样村上春树十分擅长的平行结构的作品,而且青壮年男性和妻子分离的人物设定,在《奇鸟行状录》中已经出现过。看到这里我似乎找回了熟悉的村上春树的感觉。
不过随后的发展并非是两条线平行的结构,“我”被提出离婚的要求后,一个人开车几乎走遍了全日本,最后落脚于一位朋友的父亲在山中的别墅里。这种“我”一个人闯入(走进)另一个空间(世界)的情节,和《海边的卡夫卡》、《1q84》也是同样的路数。
在这座别墅中“我”发现了一幅画名叫《刺杀骑士团长》,而画中的骑士团长作为“理念”而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这样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又让我联想起了《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校”。
而后“我”又遇到了神秘的邻居,中年男子免色,和另一个可能是他女儿的少女,冷静且过度成熟的秋川真理惠。这样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绘里、《舞!舞!舞!》中的雪,而中年男子则像是《奇鸟行状录》中的肉桂。
这幅《刺杀骑士团长》的画的作者,曾经在奥地利刺杀纳粹高官,而他的弟弟,以为擅长弹奏德彪西的钢琴家,则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选择自杀。这又几乎是再现了《奇鸟行状录》中涉及的诺门坎战役的隐喻。
除此之外,即是无数的爵士乐和古典音乐名号。在早先的作品中,古典乐的提及占了绝大多数,而后来的作品则爵士乐出现的更多。
总而言之,尽管曾经阅读村上春给我带来过极佳的体验,在读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时,我本以为新作和前作的相似性会让我重新体验那种阅读快感,可是却因为过多的相似性总是在不停地打扰我,所以即便是最终读完全书,内心似乎毫无波动,以至于感到些许失望。但是如果将《刺杀骑士团长》放置在村上春树的所有长篇小说中来开,还是能找到些许有意思的地方。
村上春树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粹现实性的,譬如《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后者也是村上春树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但我对这一类并没有什么偏好。另外一类是或多或少引入了一些“非现实性”(并非是超现实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人或物的作品,结构和内涵上都比第一类要更复杂,我其实喜欢这一类作品。
在“非现实性”的作品中,能看出村上春树对古希腊戏剧理念或者精神的借鉴(挪用?)。《刺杀骑士团长》中失妻的“我”,早慧的少女,完美的中年男性,作为婚外性关系对象的已婚妇女等等,皆是村上春树笔下的典型人物,十分相似于古希腊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模式,即每个人物都在各自设定好的基调(命运)上起伏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人物的古希腊戏剧式的设计感,在《海边的卡夫卡》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前者是按照《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设置了这个“被诅咒的少年”的形象,后者则更典型,以至于人物的命名干脆就是他们各自基调的色彩(“赤”、“青”、“白”、“黑”)。
除了人物的希腊化之外,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也有母题。在第一类“现实性”的小说中,大多是对旧日情感的缅怀。而第二类“非现实性”的小说中,最多运用的母题是“寻找”,或者“精神上的寻找”以一种“肉体的孤独流亡的形式”。村上春树也曾在一封公开信中说:“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如果以这种视角来看,则村上春树笔下主人公寻找的是“意义”。但是在《刺杀骑士团长》中,“寻找”的母题并没有强烈地体现,但仍旧在开篇时“我”的独自驾车环游中有些许存留。
除开“寻找”之外的另一个母题,则是对立的平行世界。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书名中就能最直观地看出这种平行世界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刺杀骑士团长》中被命名为“显形理念”和“隐喻流变”,这也是这本书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标题。这一次的平行世界模式亦是古希腊的理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书中的骑士团长就属于理念世界的存在之物,而“我”为了解救少女真理惠也在书的末尾进入了理念世界。可是这一次的平行世界结构上却不平衡,“我”进入理念世界和真理惠的回归之间,只有一个企鹅吊坠作为联系,这个吊坠更像是作者后来为了联系两个世界而打上的补丁,去掉也不妨碍情节的发展。
如果将村上春树的“理念”与“隐喻”引入他自身的创作,那么他不同小说中相似的人物形象之共性以及母题,就是村上春树的“理念”,那么每一本小说就是他对“理念”的“隐喻(模仿)”,因此造就了《刺杀骑士团长》和之前作品之间的相似性。然而这次并不算非常成功的“隐喻(模仿)”,或者说同样的“隐喻(模仿)”在前作尤其是《奇鸟行状录》中已经很接近他心目中或者读者心目中的“理念”了,所以这次会给人一种缺少新意的感觉。以至于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村上春树的“理念”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力量,而是变成了标签性质的“村上式的元素”。
尽管我对这本小说十分失望,但还是希望村上春树能够尝试创造新的“母题”,就像他曾经为东京沙林毒气事件的幸存者做访谈而写的《地下》,最终成为了《1q84》的“母题”(邪教的控制与个人的反抗)一样。不过就算他下一部作品还是在“隐喻(模仿)”,我也会继续关注,毕竟他是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