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的十一年记账经验分享
![]() |
·目的
我是从2006年9月开始记账的。那时候我刚开始上高中。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每个月可支配的钱。在那之前,我都是需要什么,比如文具,就把对应的金额告诉父母,然后拿到相应的钱去购买。而那时的压岁钱也不多,尽管省吃俭用,也用不了多久。
算起来,我已经记账十一年多了。最开始,我是因担心太快花完一个月的生活费才立志每天记账的。这么多年下来,记账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大致总结如下:
1.单纯记录。
不想用脑子记住自己花了多少和赚了多少,那就使用某些工具来记录收支。
2.监测收支。
只要不是入不敷出,生活总能过得下去。可如果流入的钱勉强能补上流出的洞,那么记账的行为,或许能让你安心不少。
3.节约用钱。
想要让自己变得节俭,或是想避免浪费,也可以善用记账这个武器。
4.存钱。
如果只是一味地省钱,不知不觉变成守财奴,生活可能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可如果你有一个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你需要一笔钱,那么记账或许也能给你某些帮助。
5.养成习惯。
可能你从来都没有什么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知道从何做起,那就从记账开始吧。每天记录自己的消费明细,对自己的生活知根知底,这不就是“活得明白”的好习惯嘛。
最近在读的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有关。其理论重点之一就是“目的论”。简单地说,“想做”和“不想做”就是人类最重要的行动或不行动的原因。也许你身边没有记账的人,你爸妈也没督促你“清楚地记得每笔开销”,那也没关系。因为,“我想记账”,“我想知道自己的钱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最好的原因,也是最强大的行动目的。
·工具
记账的工具大致可分为两种:
1.纸笔系统。
不会打字的人、不爱用手机电脑的人可以用纸笔记账。如果怕忘记了,就准备能放进口袋的迷你笔记本,走到哪儿记到哪儿。我的高中、大学时期,那七年期间,一直都用这个方法。
2.电子系统。
从设备角度说,就是手机、pad和电脑。从功能角度说,还要加上办公软件和云共享。我从大学后期开始,用word和excel记账,后来则专门用excel,并且将汇总表格上传到网盘保存。即使电子设备突然down掉,也不用害怕过去的记录瞬间消失。
·格式
关于格式,每个人的记账目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不一定要和我一样。我只介绍我用了多年的格式:
(excel由左及右的项目名称)
1.日期
2.项目
3.金额
4.分类
5.备注
![]() |
另外,每一页的下面用年份命名,一页记一年的帐。如果有专项记录,比如你想为旅行专门设立一页,那样当然也可以,随你喜欢。
·功能
设置好格式,再利用人类的“填空”本能,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一下,这就算是养成记账的习惯了。那么,记账到底有什么功能呢?知道这些记账的功能,就像是在吃饭的时候,知道了自己能摄取什么营养、让自己变得健康一样,会让你记账更有动力。而且,你还能从这每日重复的、看似枯燥的行为中,体会出另一番深意。
下面我将就记账的功能(作用)展开细致的说明。
1.记录
记录本身就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你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记忆这一条又一条的消费项目,而是通过其他工具,将自己的记忆导出,从而节省更多的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可以让你更加集中注意地攻克困难任务。有一句话叫作,记录是为了忘记。整天记着“昨天花了多少钱”“今天已经花了多少钱”,人还能有什么闲情逸致做真正重要的事呢?
记录消费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物品的保存期限。你可能不记得冰箱里的菜是什么时候买的,可是你的账本记得。去翻看一下,哦,是一个星期前买的呀,那扔了吧。看上去完好的蔬菜,可能已经变质了,这就是时间施的魔法。如果记账的话,就能清楚地知道一些消耗品在自己家待了多久,从时间长短推算,它是否可以食用(使用)。太久的,就丢掉,否则就还能试着用一用。这样做,既能守护自己的健康与安全,也能避免浪费。
记录金额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回忆与思考的过程。“我今天去干嘛了?哦,下班路上买了冰糖葫芦,边吃边散步回到家,真是充满了童趣呀。”伴随着记录过程的自由联想,是不是也有点意思呢?我有时候觉得,记账其实就像写日记,翻看这几年的记录,总有种看着回忆漂浮在眼前的感觉。“哇,这件衣服竟然是四年前买的,现在还好好地挂在衣柜里,每年春天就能拿出来穿,原来它已经陪伴我这么久了,我还要继续珍惜地使用它。”这也是我的真实写照。
2.汇总
如果以时间为单位进行汇总,就会产生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甚至是几年的消费记录。
我是一上高中就开始记账,一开始用纸笔系统记录,一般只会计算当日消费、一周消费和月消费。因为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固定的,所以每个星期结束时,只要知道自己花的前不到一个月的1/4,我就会觉得好安心。“太好啦,这个月又能平安地活下去啦。”那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么看来,记账可能也有“定心丸”的作用哦。
周汇总方式,对于每月拿固定工资的上班族来说,也很适用。如果你本来是月光族,而现在,你想通过记账让自己不再“月光”,你也可以每周汇总一次消费记录。如果一周的支出金额小于你一个月收入的1/4,相信你也可以长舒一口气咯。
到大学后半期,我才开始用excel记账。用excel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筛选、排序、汇总,所以结算的时间跨度一下子从月变成了年,甚至几年。四年大学毕业后,我把大学期间的所有支出金额汇总,就知道了自己上大学期间一共花了多少钱。严格说来,这也算是我的炫耀资本之一吧。“哇,你上大学只花了这么点钱,要是我的话,连吃饭都不够吧。”以前真的有个大学同学跟我说过类似的话。
年汇总方式,可以用来总结一年的消费生活,也可以用来规划来年的预算。关于规划的内容,会在后文中详细展开。我先说说总结吧。
如果将消费项目分为几个大类,比如衣(服装与配饰)、食(食材与外食)、住(房租水电)、行(乘车和加油)等,则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汇总。这样一来,你不仅能知道自己每个月、每个季节花多少钱,还能知道今年花了多少钱在衣服上啦,恩格尔系数是多少啦,总之就是对自己的消费生活有了更精确的认知。这个过程,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许本来你以为自己不重视外表,可是当你发现自己一年花很多钱置装,你可能就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还挺喜欢打扮的”,又或者觉察到“说不定我一直没找到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所以才会乱七八糟地瞎买一通”。之前已经说过了,记账和回看消费记录的过程,能促进思考。没错,就是这样的思考,其实一点都不肤浅哦。
关于分类,我还有一些想和大家分享。衣食住行这样的分类是很笼统的。比如,我今天买了新手机,手机肯定不能吃穿住,也不能变成飞机带我去韩国,那它可以归到哪一类呢?答案是,你需要新的分类。这个例子说明,分类其实是个技术活,不是我告诉你“呃,这个放这堆,那个放那堆”就万事大吉哦。如果新的消费记录没办法放进原有的任何一个分类中,而你又希望这笔消费能够被分类汇总,那你就可以新增一个分类。我通常会把电子产品及其配件的购买、更新、维修以及充话费、宽带费等,统统放到“通信”类中。为什么我会这样归类呢?以手机为例,买了手机后,还要贴膜、买手机壳,如果充电器、耳机之类的配件坏掉了,也要买新的,当然,手机要是出故障了,肯定也要送修。如果我只考虑手机本身的价格,而不考虑相关的附加支出,那么我对一部手机的性价比,以及以后是否要购买同类产品这些事的考量,就会有失偏颇。所以,当然要将这些相关项目归到同一类目,这样的记账分类才是真正有助于美好生活的。
3.分析
关于记账的分析功能,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到了不少。比如,通过购买时间,推断蔬菜是否可以使用,这就是在分析。接下来还是得说点不一样的。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是为了达成“有意识地消费”这个目的而决定记账的吧。又或者是在记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收获了这种可贵的意识。
要想成为“有意识的消费者”,首先就得对自己与周遭的环境有足够的了解。至少也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家庭或共同居住的人(室友)的需求。
可能你在消费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比如下班路上买了一串冰糖葫芦,买的当时,你只是觉得,心情很好,那就买吧。可是后来记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怀念美好的童年,所以才想通过吃冰糖葫芦的行为“穿越”到儿时。那么,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实现你“怀念童年”的愿望呢?应该有吧,要么就是找以前的朋友聊聊天,要么就是看看老照片,或者也可以问问爸妈自己小时候的事。尽管一串糖葫芦值不了几个钱,可如果你决定有意识地对待每一笔消费,当然就需要对“可有可无”的消费项目认真分析一番。
除了个人的消费需求需要分析,家庭与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值得好好思索。我从来没有租房住过,所以要举住房这个例子,多多少少有点力不从心。可还是允许我斗胆尝试一下吧。我们家今年可能要拆迁,据说拆迁后,政府是不安排住所的,所以我们家就得自己找地方住。在决定去哪里居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租金当然也算一个。如果住在我姐姐家所在的城区,可能是3000一个月,差不多一个月的租房补贴就用完了,而我们一家人的租房生活,也可能因这个原因而过得紧巴巴的。如果住在隔壁那个街道的安置房里,可能2000一个月,这么一来,安置费还剩不少,除了平时买菜和粮油,说不定还能存一点下来,那样,生活也会宽裕一些。
上面的例子,因为是尚未产生的消费,可能和记账没什么关系。可是反观已经产生的租房费用,其实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分析。实际上,关于我家租房的例子,我还有很关键的事没有说明。和租金多少无关。住在城区,爸妈没有认识的人,他们的生活会相当无聊;而在安置房里,周围都是些有同样“遭遇”的拆迁户,而且我家的很多亲戚也在那边,我们搬过去,是住在熟人堆里的。分析家庭需求的时候,也不能只考虑钱的因素,还有家人的想法以及周围的环境。
关于记账的分析功能,还有一点比较直观的是同期比较。今年比去年花钱多,撇去物价上涨的影响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对于这种两年之间的差异,可以从每个月的比较来分析,也许可以得出“哦,原来是今年过年给的红包比较多”之类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同类消费的跨年度比较,比如把今年买衣服的钱和去年买衣服的钱进行比较,就得出,“因为今年买衣服买得多,所以花钱的总数额也大很多”之类的解释。
4.反思
反思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体现在记账过程中的思考里,另一方面也可以专门写到“备注”部分。
觉得今天买的面包很好吃,就在备注里写下“味道很好,下次再买”或者“很好吃,下次记得买给**尝尝”。如果觉得很难吃,就写下“以后再也不买了”。要是味道不好不坏,那就写下“一般般”。味道好的面包,就是值得回购以及推荐给他人的。味道奇差的面包,就算是“亏了”的情况。味道不好不坏,就属于“无所谓”或“可有可无”的消费。通过这样的标记(也可说成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后两类属于可以精简的消费。如果希望通过记账,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并达到理性、有意识消费的目标,势必需要精简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此时,可以善用“备注”栏。
5.问题解决
记账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如果善用账本,或许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以减肥举例吧,尽管我从没减过肥,不过好歹也目睹了其他人减肥的例子,我就斗胆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吧。常听到在减肥的人说“为什么我要吃这么多!”。食物不会凭空产生,如果不是住在父母家或是自己种田,基本上食物都是自己买来或是在饭局上与其他人分享的吧。(当然,肯定还有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的情况,我只是简单列举一下而已。)从记账的角度来看,我能想到的方法是,分析一下出现在账目上的食物明细。如果垃圾食品太多的话,就把它们换成同样好吃的健康食品。如果外食的次数太多的话,就学着自己做饭,减少摄入又油又咸的食物。如果同样的食物,比如冰淇淋,反复、大量地出现,那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无聊呢,还是因为贪吃呢,还是因为受别人的诱惑?多多少少会有些原因,找到原因之后,用积极的替代品补偿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后话,能在记账层面上做的事,就是记录下来、观察现状、解释它们而已。还是前面那句话,也许消费时是无意识的,但加上记账,就会变得有意识。当有一天,账本上全是新鲜蔬果和优质坚果的购物明细,也许减肥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喝奶茶。大概一周喝两三次。后来我决心戒掉奶茶的时候,就把每个月喝奶茶的次数和消费金额汇总。心想,这笔钱省下来的话,可以买其他需要的东西,内心也更坚定了一点。但如果一下子变成一个月一杯都不喝的话,也是很难的。于是我就给自己设定阶段戒奶茶计划,从一周三次变成一周一次,然后两周一次,逐渐减少喝奶茶的次数。后来嘛,反正我现在是纯素食者,奶茶里面有奶,我不喝,奶茶自然也不喝。看着账本上奶茶的金额不断变少,那也是一种对习惯的改变的见证。
6.规划
规划消费行为的前提是知道商品消耗的周期、消费的频率,以及精确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
如果是像食物、化妆品之类的消耗品,按照每次购买的间隔,就能推测出物品消耗的时间。比如一瓶化妆水一个月用完。假如哪天刚好化妆水有促销,而且你又能推测出一周后化妆水会用完,那就赶紧去抢购一瓶吧。
同样地,如果是不易损耗的物品,比如沙发之类,通过记录下购买日期与初次翻新的日期,就能知道这些物品的翻新周期。做家庭计划的时候,也能记上一笔。
如果是有特定地点的消费,比如超市、花店等,你就能从中推测出自己某一类消费行为的频率,比如两周一次。
· · ·
好像暂时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了,就这样吧。
© 本文版权归 Sunny_Hh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平安喜乐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8 16:11:41
-
尤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3 10:43:15
-
罗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3 09:29:41
-
牧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5 14:41:39
-
ZHONG ZH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9 22:31:43
-
appletr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7 16:16:56
-
CROCO.Sh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19:13:51
-
蹄蜜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14:32:31
-
芥末闪电⚡️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3 14:21:00
-
滄海無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5 22:50:39
-
橙子汁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6 20:55:56
-
Asahi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20:59:51
-
凸白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19:30:21
-
程悠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18:04:26
-
木木木木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17:21:31
-
kanglim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11:11:03
-
Jamp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08: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