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豆瓣er,我像一只鼹鼠一直挖着“书影音”的时光隧道!
十年。在豆瓣,我是忙于标注书影音的文艺青年,在生活中,我也是忙于追逐书影音的文艺青年,这是我不耻于告诉大家的事实。

文/内陆飞鱼
2016年8月2日,注册豆瓣十周年。鼠标暂停在个人主页,寂静中好像有谁在身后轻轻地用枝条拍打,想想来路风烟俱净没有什么挂碍,写过一些文字,标注那么多书影音,对豆瓣还是既熟悉又陌生,盯着静止的数字、标签、友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像昨天才刚刚注册。
十年,这里人来人往,市声如沸,在安静处曾偶得几个知己,主要还是一个人在自娱自乐,潦草写写,纪念一下。
2006年夏天刨到豆瓣页面纯属偶然,那时,影迷查阅电影信息、下载海报、剧照,喜欢去一个叫“互联影库”(时光网的前身)的地方,谷歌某一部电影,看到中文名称跑进来,就是豆瓣。资源帝、活雷锋们活跃的豆瓣,电影、音乐条目的讨论帖里,经常贴有各种链接。一个穷人咣咣地闯进了一个藏宝库。
人不多,多数网友有耐心看一些长长的文字,认真地写,认真地交流分享,多数红人都是写字出名的,能推到首页的文字,都是大家热情的成果。勤奋如上海籍影评人卡夫卡.陆(豆瓣ID:kavkalu),就把生前最好的影评永久留在了豆瓣,现在偶尔进到一部小众冷门电影条目下面,看到她的文字,还会有些亲切,虽然从没见过这个人。
那会儿,关注谁、被谁关注,谁拉黑谁,大家都非常在意,就像今天的微博、微信的取关、拉黑,有些脆弱的家伙会耿耿于怀很久。记得在线下碰见一些朋友,还会打听,认不认识谁,她已关注某某,很佩服他,能不能求他回关一下。
确实也认识了一些豆友,多数没见过真人,趣味相投的现在也有联系,有些感情了。有厉害的朋友去豆瓣面试,一路顺风顺水,假期回来聚会,给大家的礼物是豆瓣自制的纯棉T恤、环保袋,显目到其他人会艳羡。
没几年,豆瓣用户暴涨,很多拍照的、穷游的、自爆的、写段子的,写鸡汤的,长得好看的,一拨接一拨,好像隔三差五就有红人出世。不过自己的关注点缩小了,不再随大溜去关注这些人,再红也不是感兴趣的类型。“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请不要害羞”、“父母皆祸害”类似小组走红,也懒得去看。这些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这或许是无趣的老人心态,但也没时间逗留搅水。
豆瓣红到公关公司、水军投石问路想要全面占领,似乎没得逞,豆瓣也没招惹小粉红,这一点是幸甚。豆瓣活跃用户、低调达人也一直热衷于自己玩儿,音乐有“阿比鹿音乐奖”、电影有“豆瓣电影鑫像奖”、阅读有“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每次开张都热热闹闹,神仙妖怪纷纷出洞,搞得像过节一样,还挺感人的。
十年,也算豆瓣受益者之一,传统出版公司来豆瓣挖掘作者,豆瓣阅读电子书露出冰山一角前后,因为豆友的热心鼓励,写了一本不算畅销的“畅销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以前觉得写书太神圣,用业余时间写完第一本书稿后,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当然别人爱不爱读,能不能卖,是上帝的事,自己管不了。
有人来,就有人走。豆瓣搞过阿尔法城、小站、“街区”、九点,甚至豆油还改成过私信等等,最后都消失或不见了。有段时间豆瓣老用户出现过注销潮,有人受不了网友的吵闹,有人被禁言,有人的文字、广播无辜被删除封禁,各种原因,伤心或愤怒地走了,他们的用户头像是灰色、ID是“已注销”。也有些人出去后又念念不忘,换了马甲还回来混。
2010年左右的“葫芦屯”小组,各路搞怪达人出没,微博段子手出现之前,这里是他们的训练营,几乎也走完了。葫芦屯核心几个人都是聪明精英,戏谑解构高手,故意披上城郊杀马特的浓妆,虚构一个四五线北方小镇,一起打情骂俏,带给大家欢乐。屯里的牛人,今天大多数是著名段子手、营销高手。
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是“豆瓣控”,一些红人也是豆瓣代言人,一言一行就是豆瓣体,坐拥数万粉丝,离开豆瓣去开微博、开公众号就孤独寂寞冷,再没人跟着玩,方法套路不灵了,玩不转,所以离不开豆瓣。相反,一些特色鲜明的红人,自带财气与才气光环,从豆瓣出发,去哪里哪里火,比如大名鼎鼎的桃桃林林小淘淘“桃姐”,一路红到了公众号。
桃姐在豆瓣时神秘得不得了,工作生活还没那么忙碌,经常和大家打打闹闹,也是一枚活雷锋,带给人骨灰级迷影人、影评人、吐槽人的快乐却从不露真身,很多人被头像和名字迷惑,一直以为是女生,他的结婚照也只对互相关注的朋友开放。成微博、公众号名人之后,因为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桃姐真身曝光了,大家知道是桃哥、桃叔,倒没以前好玩了。
没人能猜透豆瓣改版升级的理由,包括我,现在也懒得猜了,以前还会吐槽,现在早已习惯她的情绪,即便十年来豆瓣音乐下面的专辑条目还是一片混乱,不能像虾米一样以录音室专辑、现场专辑、小样等来正确分类,我,还是离不开书影音。
很可能也因为豆瓣淘气鬼一样喜怒无常情绪化的改版,优点缺点那么明显,所以让她一直保持着活力。豆瓣自己说,这里是我们精神角落。是不是,不知道。对我来说,书影音功能不变,她的功能就不变。
我把现在的豆瓣分为几拨人,一拨是2005-2010年之间注册的,可以算为“老一辈豆友”,2011-2015年注册的可以算“中生代豆友”,2016以后注册的几乎就是“新生代豆友”了,每一个时间段注册的人,都出了不同红人,而且似乎也不太交叉,大家彼此不知道那些粉丝好几万的人,是怎么红起来的,最早大家还以写字为主,后来发图达人,段子达人,翻译达人,旅游达人……辈出,红人们粉丝细分明显,所以,虽然小组沾灰,阿尔法城坍塌,大家还是有各自的偶像,也有各自的聚集地。
别在意那些拥有豆瓣ID的明星、艺人,他们只是来推销某部电影,某款产品的,一溜烟的功夫,转瞬即逝,在审美严苛、内在挑剔的豆瓣,他们并不能成为可以经常互动的真正红人。
十年,文艺青年从“海藻般的长发、棉布长裙、光脚穿帆布鞋”、“海魂衫、红领巾、回力鞋”的形象,跟屌丝、杀马特、小粉红、五毛一样成为一个被嘲弄和自嘲的符号,有人烟视媚行无所谓,有人忙着脱离干系。反正,豆瓣也是这个符号的载体之一,自己需要自己知道,真的假不了。
移动鼠标点进那些曾经吵吵嚷嚷人气爆棚,如今冷火秋烟的兴趣小组,已两三年不见更新,自己俨然一只井底青蛙站在一个水力枯竭、植物疯长的大水库底部,点开一个还有效的链接,就像在草丛里捡到了美丽贝壳的残骸。这又如何,走出水坝,不远处的河流不是还在喧腾吗,要热闹,可以去那里游泳。
下一个十年,就是四十出头的中老年了,不知道还要在豆瓣刷多久,管它,先就这么着吧,热衷书影音的老习惯一时半会改不了(头图来自在豆瓣标注的第一部“已看”的电影)。

十年。在豆瓣,我是忙于标注书影音的文艺青年,在生活中,我也是忙于追逐书影音的文艺青年,这是我不耻于告诉大家的事实。

点击这里,关注 内陆飞鱼 的豆瓣
“我和豆瓣” 讲述豆友与豆瓣的故事,欢迎来稿 ^_^
投稿邮箱:doubanstor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