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无意识的天才挖掘与重构 ——浅谈艺术家创作心理及欲望表征 作者:高蕙芬
对集体无意识的天才挖掘与重构
——浅谈艺术家创作心理及欲望表征
作者:高蕙芬
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艺术。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希望来解释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去考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就艺术家而言,我们要研究琢磨的是心理结构本身。
如果我们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特殊的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理解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但是这也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艺术作品本身。虽然我们能准确无误地感到这两人之间确实有一种很深的联系。而且,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发活动,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来源于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结,艺术家本人不过是它的工具和俘虏。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的命运。”荣格认为所有艺术家的传记都清楚地证明了:植根于无意识深处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是某种与艺术家个人命运和幸福相敌对的东西,它“践踏一切个人欲望”,“无情地奴役艺术家去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普通人的幸福。”
可见,在荣格看来,来源于无意识的创作冲动以及创作激情,是一种类似于康德“绝对命令”的“无意识命令”,艺术家本人尽管意识不到,却必须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命令。这种无情地把艺术家作为自己工具的“无意识的命令”,又有些类似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精神”和历史意义。只不过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历史意志的工具的历史人物,还带有强烈浓郁的英雄色彩,而在荣格这里,作为“无意识命令”的工具的艺术家个人,已经是一个内心伤裂、完全被动地收创作冲动和“自主情结”驱遣的人了。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不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由于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愿望主要来自童年事情的经验并具有性的色彩,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某种后天的个人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冲动,来源于某种隐秘的、见不得人的个人动机和欲望。
荣格坚决反对这样解释艺术创作,他认为创作激情不是来源于性欲(弗洛伊德),也不是来源于想要优越于他人的权力意志(阿德勒),而是来源于崇高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因此本质上不是什么个人的东西。这种解释,显然更符合实际而且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它不是通过个人对真理和正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人们生活的深处孕育和成长起来的。一句话,它不是通过个人后来获得,而是先天就植根在无意识深处并从那儿获得全部力量的。这种来源于无意识的创作冲动创作激情,是一种超越了艺术家个人的力量,它通过艺术家的笔自发地喷涌出来,就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者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为个人所获得过,他们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的论点是:除了我们的直接意识——这一意识不仅具有完全个人的性质,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唯一的经验精神,尽管我们也将个人无意识作为对它的补充而加以研究——还有第二精神系统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势所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
在荣格看来,艺术创作就想柏拉图所说的“神灵凭附”|“迷狂”一样,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柏拉图认为诗人是“神的代言人”,荣格则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艺术家心中那个的艺术并不是诗人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把自己强加给作者”、“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仿佛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这实际上已经完全否认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实践的意义,把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强调到了荒谬的地步。
综上所述,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一、个人对集体无意识的挖掘,有自觉自愿地挖掘,也有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走入集体无意识。二、艺术家个人得不到的愿望。三、艺术家在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实践。
艺术家的创作过来在外人看来有可能类似于“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但是作为艺术家个人有可能他进入的是一个有别于外在世界的神秘世界,而这个神秘世界是由他领悟到的关于他对宇宙的神秘的体验。而事实上,内外、古今从来不是截然断裂的。譬如,若是仅仅去知晓一件历史事件,那仅仅是得到类似于新闻报道简单消息式的历史记录。历史记录中融合了历史人物的描述,历史才变得栩栩如生,可亲可触。试想若是三国历史中,没有《三国演义》中张飞、诸葛孔明等人物描写,历史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抹黄沙般浅淡的痕迹。而机智忠诚的诸葛、胆大心细的张飞早已溶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人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另外,有人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备三个条件:一是不愉快的童年 二是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头脑 三是在年轻时代经历了很多职业。
此言表述不准确,但是却指出了几个作为观察者看到的表象,而表象是指向实质的。一不愉快的童年可能会导致诸多难以实现在欲望;二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头脑指向对集体无意识和自身欲望的觉察力;三经历很多职业事实上是指艺术家在积累积累成长阶段要积极地进行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深情地呼唤过一个人的宝贵之处在于他能够不断地把人生的“垃圾”转变为“黄金”。我用他的话做一个美好的结尾:艺术家是一群极为丰富复杂的人群,是一群能够不断地从内到外整合各种体验、经历,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的人。艺术家的心理成长高度和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艺术家的身心健康和艺术作品的价值。
因此,社会因更多的关爱艺术家的心理健康,艺术家也应自觉自愿地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将心理成长作为自觉行为伴随终生。
如此,岁月静好!静好之下有着无比的丰富的时空的痕迹!
——浅谈艺术家创作心理及欲望表征
作者:高蕙芬
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艺术。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希望来解释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去考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就艺术家而言,我们要研究琢磨的是心理结构本身。
如果我们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特殊的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理解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但是这也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艺术作品本身。虽然我们能准确无误地感到这两人之间确实有一种很深的联系。而且,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发活动,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来源于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结,艺术家本人不过是它的工具和俘虏。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的命运。”荣格认为所有艺术家的传记都清楚地证明了:植根于无意识深处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是某种与艺术家个人命运和幸福相敌对的东西,它“践踏一切个人欲望”,“无情地奴役艺术家去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普通人的幸福。”
可见,在荣格看来,来源于无意识的创作冲动以及创作激情,是一种类似于康德“绝对命令”的“无意识命令”,艺术家本人尽管意识不到,却必须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命令。这种无情地把艺术家作为自己工具的“无意识的命令”,又有些类似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精神”和历史意义。只不过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历史意志的工具的历史人物,还带有强烈浓郁的英雄色彩,而在荣格这里,作为“无意识命令”的工具的艺术家个人,已经是一个内心伤裂、完全被动地收创作冲动和“自主情结”驱遣的人了。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不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由于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愿望主要来自童年事情的经验并具有性的色彩,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某种后天的个人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冲动,来源于某种隐秘的、见不得人的个人动机和欲望。
荣格坚决反对这样解释艺术创作,他认为创作激情不是来源于性欲(弗洛伊德),也不是来源于想要优越于他人的权力意志(阿德勒),而是来源于崇高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因此本质上不是什么个人的东西。这种解释,显然更符合实际而且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它不是通过个人对真理和正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人们生活的深处孕育和成长起来的。一句话,它不是通过个人后来获得,而是先天就植根在无意识深处并从那儿获得全部力量的。这种来源于无意识的创作冲动创作激情,是一种超越了艺术家个人的力量,它通过艺术家的笔自发地喷涌出来,就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者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为个人所获得过,他们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的论点是:除了我们的直接意识——这一意识不仅具有完全个人的性质,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唯一的经验精神,尽管我们也将个人无意识作为对它的补充而加以研究——还有第二精神系统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势所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
在荣格看来,艺术创作就想柏拉图所说的“神灵凭附”|“迷狂”一样,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柏拉图认为诗人是“神的代言人”,荣格则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艺术家心中那个的艺术并不是诗人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把自己强加给作者”、“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仿佛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这实际上已经完全否认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实践的意义,把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强调到了荒谬的地步。
综上所述,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一、个人对集体无意识的挖掘,有自觉自愿地挖掘,也有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走入集体无意识。二、艺术家个人得不到的愿望。三、艺术家在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实践。
艺术家的创作过来在外人看来有可能类似于“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但是作为艺术家个人有可能他进入的是一个有别于外在世界的神秘世界,而这个神秘世界是由他领悟到的关于他对宇宙的神秘的体验。而事实上,内外、古今从来不是截然断裂的。譬如,若是仅仅去知晓一件历史事件,那仅仅是得到类似于新闻报道简单消息式的历史记录。历史记录中融合了历史人物的描述,历史才变得栩栩如生,可亲可触。试想若是三国历史中,没有《三国演义》中张飞、诸葛孔明等人物描写,历史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抹黄沙般浅淡的痕迹。而机智忠诚的诸葛、胆大心细的张飞早已溶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人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另外,有人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备三个条件:一是不愉快的童年 二是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头脑 三是在年轻时代经历了很多职业。
此言表述不准确,但是却指出了几个作为观察者看到的表象,而表象是指向实质的。一不愉快的童年可能会导致诸多难以实现在欲望;二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头脑指向对集体无意识和自身欲望的觉察力;三经历很多职业事实上是指艺术家在积累积累成长阶段要积极地进行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深情地呼唤过一个人的宝贵之处在于他能够不断地把人生的“垃圾”转变为“黄金”。我用他的话做一个美好的结尾:艺术家是一群极为丰富复杂的人群,是一群能够不断地从内到外整合各种体验、经历,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的人。艺术家的心理成长高度和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艺术家的身心健康和艺术作品的价值。
因此,社会因更多的关爱艺术家的心理健康,艺术家也应自觉自愿地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将心理成长作为自觉行为伴随终生。
如此,岁月静好!静好之下有着无比的丰富的时空的痕迹!
-
seibellissi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3 20: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