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芳华》,向血染南疆的烈士们致敬!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上映后,开辟了票仓“新大陆”,一股“芳华热”席卷全国。在影院里很多90后却一脸懵逼地问:“中国在和谁打?”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当片尾字幕和音乐出现时,很多中老年观众眼里闪着泪花,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久久不愿离去。
花费700万人民币给人以强烈震撼的6分钟战争场面,成为影片宣传的一大亮点,更是广大军迷热议的焦点。我军运输驮队遭到越军伏击,四处飞窜的子弹,炸裂的肉体,迸溅的鲜血,纷纷倒下的战士,凄厉的哀号,愤怒的呐喊,勇往直前的冲锋,猛烈的扫射,炙热的火龙……立刻使观众产生了呼吸急促、大脑眩晕的感觉。
然而,网上对这段战争戏的负面评价很多,有网友称:“经典战争场面,并不是靠多设几个炸点,多来几个火爆镜头就能搞定的!”甚至有网友调侃:“700万大成本拍出来的战争场面硬伤如此之多,简直就糟蹋钱啊!”
1. 历史背景:对越自卫反击战
新中国对越南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援助粮食和武器,还帮助训练军队。越南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打跑了法军、美军后,野心开始膨胀,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中越交恶前夕,越南军官以盟友身份到中国军营参观,发现受到政治运动影响的解放军使用农具比使用武器更专业。于是,自认为1个越军士兵可以抵上30个解放军。
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出于牵制和包围中国的目的, 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扩张。越南与中国彻底翻脸,开始蚕食中越边境,于12月25日入侵中国南方盟友柬埔寨。越南如此胆大妄是因为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并承诺:“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绝不会坐视不理!”对此,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惩越作战,30多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中越边境迅速集结。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邓小平向美国总统卡特通报了准备惩罚越南的情况。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访问记《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由此拉开序幕,即“赤龙之吼”军事行动。打狗看主人,作为第一个敢于对苏联的小弟大打出手的国家,这场战役又被后人戏称为“打脸行动”。
2. 西线战场的伐木连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动用9个军29个步兵师,分为西线云南省和东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从中越边境26个地点同时向越南境内发起进攻。
《芳华》中,黄轩饰演的副连长刘峰指挥的部队并不是野战步兵连队,而是山区的伐木连,属于工兵系统。这支临时组建的运输队到底属于哪支部队,在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刘峰与何小萍到云南蒙自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该烈士陵园主要安葬的是成都军区陆军第13军牺牲的烈士。也就是说,刘峰所在部队隶属于第13军。当时第13军奉命划归昆明军区指挥,作为西线主力在云南河口边境巧渡红河,突破敌纵深防线,胜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镇柑塘市的任务。
针对军迷们提出的“硬伤”,为了还原《芳华》战斗场面的历史真相,我特意采访了几位越战老兵。其中,同为西线参战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6工兵团老兵们的回忆最具参考价值。
3. 一人多高的茅草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一“植被”,“伏击地点的植被是部分枯黄的茅草,中越边境的植被多为绿色乔木,一人多高的茅草非常少见。”
在采访中,第106工兵团的老兵庄培德告诉我:“在前线,哪里隐蔽,哪里是越南特工的观察死角,我们就在哪里筑路。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常可以看到一人多高的茅草,我们也常在茅草丛中筑路。”
庄培德给我说了一个故事。15连8班班长陈国富,江苏盐城人。当时106工兵团一部在地形较为隐蔽的山谷里修筑通往前线的补给通道,周围全是一人多高的茅草。筑路翻出的新土需要用草皮进行伪装,原先的公路在山坡上,草皮很多。陈国富带着一个新兵爬上山坡挖草皮,第一锹下去就铲到了一颗越南人埋设的压发雷,“轰”一声,陈国富的左腿和铁锹都被炸断了,锹头飞起来,先是划开了他的胸膛,然后又削掉了他的半个下巴,顿时血如泉涌。新兵命大,只是擦破了一些油皮。陈国富咽气的时候庄培德就站在他身旁。
4. 越军指挥官脑子真的进水了?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二“地形”,“刘峰率领的运输队在一处平坦的乡间小路遭到伏击。中越边境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并不多见。如果选择这样的平坦地形作为预设伏击地点,那么只能说越军指挥官脑子进水了!选择山地作为伏击地点,既符合中越边境的地形特点,也符合军事常识。”
第106工兵团的老兵们还给我说了另一个故事。9连给养员陈义,四川盐亭县人。越南特工通过监听我军电话线,得知我军一个副师长将于某日上午视察前线某部,由于我军后方警戒部队戒备森严,越南特工被迫选择在一处较为平坦的茅草地设伏。结果我军副师长临时变更视察时间,越南特工扑了个空,他们并不死心,在原地守株待兔。下午,陈义执行任务背着一支56式冲锋枪独自途经越军设伏地点。猛烈的枪声响起,当我军警戒部队赶到时,陈义已将30发弹夹全部打空,身中38发子弹壮烈牺牲。在茅草丛中发现了十余处足迹和几堆弹壳。越军很可能想抓捕俘虏,但遭到陈义的激烈反抗,失败了。
越战老兵们一致认为:当年的越军战场渗透能力极强。越军指挥官非常狡猾,他们精通游击作战,善于把握战机,很少死搬教条,往往能准确击中我军的薄弱环节。
《芳华》中,被点射引爆的手榴弹、爬上树冠的越军、伏击者混乱的兵力配置,从打响第一枪开始,越军竟然间隔了十秒钟才开始火力急袭。越军指挥官脑子真的进水了?或许,这只是刘峰率领的运输队与越军渗透部队的一场遭遇战。敌我双方都在仓促中投入了战斗,清醒过来的刘峰面向茅草丛,挥手喊道:“大家听好了,跟我进!”狭路相逢勇者胜!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哪里有枪声向哪里打,哪里有敌人向哪里冲,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这才是中国军人应有的作风。何况这还是在我军战线的后方。
5. 钢盔和56式冲锋枪好像有点多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三“单兵装备”,“战斗发生在1979年,运输队和文工团都戴着GK80钢盔,这种钢盔1980年定型,1982年后才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影片中的GK80钢盔纯属穿越。刘峰率领的运输队大部分装备了56式冲锋枪,基本看不到56式半自动步枪,明显和当时我军轻武器的装备情况不符。”
关于钢盔,老兵们说:“1979年时,只有部分一线作战部队和炮兵配发了钢盔。我军装备的钢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炮兵大量使用的日本90式钢盔,还有一种是国产60式钢盔(因大量援助给阿尔巴尼亚,又名援阿盔),最后一种就是提前装备一线作战部队的试用版GK80钢盔。”所以电影中出现GK80钢盔并不奇怪,只是数量过多。
据资料记载,1979年我军一个步兵班通常装备2-3支56式冲锋枪,1挺56式班用轻机枪,5-7支56式半自动步枪。但老兵们告诉我,越战时前线部队的轻武器全部得到了加强。以第106工兵团为例,大部分连队换下56式半自动步枪,使用军区统一调拨的56式冲锋枪或63式自动步枪。在《芳华》6分钟战斗画面中,出现56式半自动步枪的镜头多达十余次,所以刘峰率领的排级运输队装备的56式冲锋枪并不多。
影片中真正令人费解的是:运输队以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排头的密集行军队形,以及没有出现56式班用轻机枪。再以第106工兵团16连7班为例,由10名士兵组成的工兵班,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标准行军队形如下:机枪手和副机枪手走在纵队的最前面,在他们身后是手持56式冲锋枪的班长,班长身后是6名手持63式自动步枪的士兵,队尾是手持56式冲锋枪的副班长庄培德。
6. 火焰喷射器、坦克、飞机齐上阵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四“不该出现的大杀器”,“ 解放军只在步兵师的建制里才有喷火连,团以下没有在编的喷火兵单位。实战中通常给担负主攻的尖刀连或尖刀营加强喷火班或喷火排。而且火焰喷射器通常用于进攻作战,对付封闭环境的地堡、山洞最有效,运输队里不应该出现喷火兵。在战斗的结尾,给运输队解围的是一辆突然赶到的62式轻型坦克,为了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生搬硬套巧合的桥段,太不符合逻辑了。坦克出现后,又有3架飞机从空中掠过,但是当时中越双方都没有在战争中出动飞机,这回连路过的解释也说不通了。”
关于火焰喷射器,第106工兵团的老兵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团从来没有装备或配属过火焰喷射器。”
在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6个坦克团,约500余辆坦克,其中62式轻型坦克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60多辆。62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斗全重仅21吨的62式装甲防护非常薄弱,炮塔前装甲最厚45毫米,车体正面装甲最厚35毫米,正前方仅能抵御14.5毫米高射机枪发射的穿甲弹,两侧和后部仅能防御7.62毫米机枪钢芯穿甲弹和炮弹破片。在面对越军大量装备的苏制RPG-2、RPG-7等单兵反坦克武器时损失惨重。据统计,参战的500余辆坦克共被击伤609辆次。很多坦克被击伤后,经过抢修重返战场,很快又再次被击伤。可是,彻底被击毁或遗弃的坦克却没有超过50辆,这表明我军拥有较为出色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战场上,对于掉队、迷路、通讯设备损坏和刚刚抢修完毕的坦克来说,枪炮声就是进攻的号角,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是我们突击的方向。”一位老坦克兵自豪地对我说。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3架飞机,1979年我方确实有规定:“空军战机一般情况下,不进入越南境内作战。”然而,并没说不进入越南境内侦察、不进入越南境内救援、不进入越南境内运输。实际上,作战期间我空军先后出动了几百架次侦察机和直升机,到越南境内执行侦察和运输任务,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
8. 越南小霸穷途末路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推进至越南北部境内30-50公里纵深,最远达100公里。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浦念岭和庭毫山地区,攻占越南北部高平、谅山、黄连山、莱州4个省的3个省会、1个市、16个县城、3个镇以及广宁、河宣两省部分地区。共歼敌57152人(击毙47700余人,击伤7270余人,俘虏2173人),同时摧毁了越北的大量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部分物资。
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惩戒任务,从越南撤军。而在解放军撤离后,越南竟然宣称他们赢得了这场战争,并继续在边境挑衅。从此,中国各大军区在边境与越军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轮战。
针对越南这种自不量力的行径,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时说:“越南现在的处境还不算太难,不会接受政治解决。或许,越南人的麻烦多到无法承受时,他们就会接受了。”
邓小平料事如神,越南既要占领柬埔寨,又要在中越边境维持一支6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早晚会支撑不住。结果,1988年越南实在撑不下去了,从柬埔寨撤走了一半军队,第二年干脆将另一半军队也撤走了。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曾经极度膨胀的越南再也无力发动战争,只得谋求经济发展开始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9. 血染的芳华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越军的基础火力十分强悍,抵抗异常顽强,而解放军由于文革的影响实力已大不如前,导致战争期间伤亡惨重。在短短28天的战斗中,我军参战部队共减员3.4万余人,其中牺牲和失踪8500余人,负伤和非战斗减员2.5万余人。
这场战争我们赢了,但赢得艰难,赢得痛苦。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百万大裁军”。我军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之后,终于摆脱了陈旧的建军思想,逐渐走上了一条赶超欧美军事强国的现代化强军之路。
有人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交给美国的“投名状”。原因在于,战前邓小平访美寻求美国支持,而战后中国便与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的“十年蜜月期”。时间之连贯绝非巧合,足见这是极具针对性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此战,中国既教训了苏联,同时又从西方国家获取了宝贵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回首往昔,文工团和那场惨烈战斗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芳华》不再,但《绒花》依然悠扬。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从军就难以体会老兵对军营的眷恋,没参战就体会不到老兵对生死的淡然、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绒花、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
![]() |
冯小刚,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 |
花费700万人民币给人以强烈震撼的6分钟战争场面,成为影片宣传的一大亮点,更是广大军迷热议的焦点。我军运输驮队遭到越军伏击,四处飞窜的子弹,炸裂的肉体,迸溅的鲜血,纷纷倒下的战士,凄厉的哀号,愤怒的呐喊,勇往直前的冲锋,猛烈的扫射,炙热的火龙……立刻使观众产生了呼吸急促、大脑眩晕的感觉。
![]() |
给人以强烈震撼的6分钟战争场面 |
然而,网上对这段战争戏的负面评价很多,有网友称:“经典战争场面,并不是靠多设几个炸点,多来几个火爆镜头就能搞定的!”甚至有网友调侃:“700万大成本拍出来的战争场面硬伤如此之多,简直就糟蹋钱啊!”
1. 历史背景:对越自卫反击战
新中国对越南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援助粮食和武器,还帮助训练军队。越南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打跑了法军、美军后,野心开始膨胀,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中越交恶前夕,越南军官以盟友身份到中国军营参观,发现受到政治运动影响的解放军使用农具比使用武器更专业。于是,自认为1个越军士兵可以抵上30个解放军。
![]() |
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说过: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
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出于牵制和包围中国的目的, 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扩张。越南与中国彻底翻脸,开始蚕食中越边境,于12月25日入侵中国南方盟友柬埔寨。越南如此胆大妄是因为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并承诺:“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绝不会坐视不理!”对此,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惩越作战,30多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中越边境迅速集结。
![]()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邓小平向美国总统卡特通报了准备惩罚越南的情况。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访问记《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由此拉开序幕,即“赤龙之吼”军事行动。打狗看主人,作为第一个敢于对苏联的小弟大打出手的国家,这场战役又被后人戏称为“打脸行动”。
2. 西线战场的伐木连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动用9个军29个步兵师,分为西线云南省和东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从中越边境26个地点同时向越南境内发起进攻。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越南境内 |
《芳华》中,黄轩饰演的副连长刘峰指挥的部队并不是野战步兵连队,而是山区的伐木连,属于工兵系统。这支临时组建的运输队到底属于哪支部队,在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刘峰与何小萍到云南蒙自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该烈士陵园主要安葬的是成都军区陆军第13军牺牲的烈士。也就是说,刘峰所在部队隶属于第13军。当时第13军奉命划归昆明军区指挥,作为西线主力在云南河口边境巧渡红河,突破敌纵深防线,胜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镇柑塘市的任务。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6工兵团老兵重游战斗故地 |
针对军迷们提出的“硬伤”,为了还原《芳华》战斗场面的历史真相,我特意采访了几位越战老兵。其中,同为西线参战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6工兵团老兵们的回忆最具参考价值。
3. 一人多高的茅草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一“植被”,“伏击地点的植被是部分枯黄的茅草,中越边境的植被多为绿色乔木,一人多高的茅草非常少见。”
![]() |
影片中,一人多高的茅草 |
在采访中,第106工兵团的老兵庄培德告诉我:“在前线,哪里隐蔽,哪里是越南特工的观察死角,我们就在哪里筑路。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常可以看到一人多高的茅草,我们也常在茅草丛中筑路。”
![]() |
庄培德,1979年时任第106工兵团16连7班副班长 |
庄培德给我说了一个故事。15连8班班长陈国富,江苏盐城人。当时106工兵团一部在地形较为隐蔽的山谷里修筑通往前线的补给通道,周围全是一人多高的茅草。筑路翻出的新土需要用草皮进行伪装,原先的公路在山坡上,草皮很多。陈国富带着一个新兵爬上山坡挖草皮,第一锹下去就铲到了一颗越南人埋设的压发雷,“轰”一声,陈国富的左腿和铁锹都被炸断了,锹头飞起来,先是划开了他的胸膛,然后又削掉了他的半个下巴,顿时血如泉涌。新兵命大,只是擦破了一些油皮。陈国富咽气的时候庄培德就站在他身旁。
4. 越军指挥官脑子真的进水了?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二“地形”,“刘峰率领的运输队在一处平坦的乡间小路遭到伏击。中越边境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并不多见。如果选择这样的平坦地形作为预设伏击地点,那么只能说越军指挥官脑子进水了!选择山地作为伏击地点,既符合中越边境的地形特点,也符合军事常识。”
![]() |
运输队在一处平坦的乡间小路遭到越军伏击 |
第106工兵团的老兵们还给我说了另一个故事。9连给养员陈义,四川盐亭县人。越南特工通过监听我军电话线,得知我军一个副师长将于某日上午视察前线某部,由于我军后方警戒部队戒备森严,越南特工被迫选择在一处较为平坦的茅草地设伏。结果我军副师长临时变更视察时间,越南特工扑了个空,他们并不死心,在原地守株待兔。下午,陈义执行任务背着一支56式冲锋枪独自途经越军设伏地点。猛烈的枪声响起,当我军警戒部队赶到时,陈义已将30发弹夹全部打空,身中38发子弹壮烈牺牲。在茅草丛中发现了十余处足迹和几堆弹壳。越军很可能想抓捕俘虏,但遭到陈义的激烈反抗,失败了。
越战老兵们一致认为:当年的越军战场渗透能力极强。越军指挥官非常狡猾,他们精通游击作战,善于把握战机,很少死搬教条,往往能准确击中我军的薄弱环节。
![]() |
李世义,1979年时任第106工兵团16连副连长 |
《芳华》中,被点射引爆的手榴弹、爬上树冠的越军、伏击者混乱的兵力配置,从打响第一枪开始,越军竟然间隔了十秒钟才开始火力急袭。越军指挥官脑子真的进水了?或许,这只是刘峰率领的运输队与越军渗透部队的一场遭遇战。敌我双方都在仓促中投入了战斗,清醒过来的刘峰面向茅草丛,挥手喊道:“大家听好了,跟我进!”狭路相逢勇者胜!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哪里有枪声向哪里打,哪里有敌人向哪里冲,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这才是中国军人应有的作风。何况这还是在我军战线的后方。
5. 钢盔和56式冲锋枪好像有点多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三“单兵装备”,“战斗发生在1979年,运输队和文工团都戴着GK80钢盔,这种钢盔1980年定型,1982年后才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影片中的GK80钢盔纯属穿越。刘峰率领的运输队大部分装备了56式冲锋枪,基本看不到56式半自动步枪,明显和当时我军轻武器的装备情况不符。”
![]() |
影片中,非战斗人员也装备了钢盔 |
关于钢盔,老兵们说:“1979年时,只有部分一线作战部队和炮兵配发了钢盔。我军装备的钢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炮兵大量使用的日本90式钢盔,还有一种是国产60式钢盔(因大量援助给阿尔巴尼亚,又名援阿盔),最后一种就是提前装备一线作战部队的试用版GK80钢盔。”所以电影中出现GK80钢盔并不奇怪,只是数量过多。
据资料记载,1979年我军一个步兵班通常装备2-3支56式冲锋枪,1挺56式班用轻机枪,5-7支56式半自动步枪。但老兵们告诉我,越战时前线部队的轻武器全部得到了加强。以第106工兵团为例,大部分连队换下56式半自动步枪,使用军区统一调拨的56式冲锋枪或63式自动步枪。在《芳华》6分钟战斗画面中,出现56式半自动步枪的镜头多达十余次,所以刘峰率领的排级运输队装备的56式冲锋枪并不多。
![]() |
在刘峰右侧的两名士兵手持56式半自动步枪 |
影片中真正令人费解的是:运输队以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排头的密集行军队形,以及没有出现56式班用轻机枪。再以第106工兵团16连7班为例,由10名士兵组成的工兵班,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标准行军队形如下:机枪手和副机枪手走在纵队的最前面,在他们身后是手持56式冲锋枪的班长,班长身后是6名手持63式自动步枪的士兵,队尾是手持56式冲锋枪的副班长庄培德。
6. 火焰喷射器、坦克、飞机齐上阵
网友口中的“硬伤”之四“不该出现的大杀器”,“ 解放军只在步兵师的建制里才有喷火连,团以下没有在编的喷火兵单位。实战中通常给担负主攻的尖刀连或尖刀营加强喷火班或喷火排。而且火焰喷射器通常用于进攻作战,对付封闭环境的地堡、山洞最有效,运输队里不应该出现喷火兵。在战斗的结尾,给运输队解围的是一辆突然赶到的62式轻型坦克,为了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生搬硬套巧合的桥段,太不符合逻辑了。坦克出现后,又有3架飞机从空中掠过,但是当时中越双方都没有在战争中出动飞机,这回连路过的解释也说不通了。”
![]() |
火焰喷射器和62式轻型坦克同框 |
关于火焰喷射器,第106工兵团的老兵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团从来没有装备或配属过火焰喷射器。”
在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6个坦克团,约500余辆坦克,其中62式轻型坦克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60多辆。62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斗全重仅21吨的62式装甲防护非常薄弱,炮塔前装甲最厚45毫米,车体正面装甲最厚35毫米,正前方仅能抵御14.5毫米高射机枪发射的穿甲弹,两侧和后部仅能防御7.62毫米机枪钢芯穿甲弹和炮弹破片。在面对越军大量装备的苏制RPG-2、RPG-7等单兵反坦克武器时损失惨重。据统计,参战的500余辆坦克共被击伤609辆次。很多坦克被击伤后,经过抢修重返战场,很快又再次被击伤。可是,彻底被击毁或遗弃的坦克却没有超过50辆,这表明我军拥有较为出色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战场上,对于掉队、迷路、通讯设备损坏和刚刚抢修完毕的坦克来说,枪炮声就是进攻的号角,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是我们突击的方向。”一位老坦克兵自豪地对我说。
![]() |
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空军 |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3架飞机,1979年我方确实有规定:“空军战机一般情况下,不进入越南境内作战。”然而,并没说不进入越南境内侦察、不进入越南境内救援、不进入越南境内运输。实际上,作战期间我空军先后出动了几百架次侦察机和直升机,到越南境内执行侦察和运输任务,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
8. 越南小霸穷途末路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推进至越南北部境内30-50公里纵深,最远达100公里。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浦念岭和庭毫山地区,攻占越南北部高平、谅山、黄连山、莱州4个省的3个省会、1个市、16个县城、3个镇以及广宁、河宣两省部分地区。共歼敌57152人(击毙47700余人,击伤7270余人,俘虏2173人),同时摧毁了越北的大量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部分物资。
![]() |
战争后,越南被迫开始全国性动员 |
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惩戒任务,从越南撤军。而在解放军撤离后,越南竟然宣称他们赢得了这场战争,并继续在边境挑衅。从此,中国各大军区在边境与越军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轮战。
![]() |
越南河内的女学生在大街上练习射击 |
针对越南这种自不量力的行径,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时说:“越南现在的处境还不算太难,不会接受政治解决。或许,越南人的麻烦多到无法承受时,他们就会接受了。”
![]() |
在河内入伍的20名越南女兵 |
邓小平料事如神,越南既要占领柬埔寨,又要在中越边境维持一支6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早晚会支撑不住。结果,1988年越南实在撑不下去了,从柬埔寨撤走了一半军队,第二年干脆将另一半军队也撤走了。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曾经极度膨胀的越南再也无力发动战争,只得谋求经济发展开始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9. 血染的芳华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越军的基础火力十分强悍,抵抗异常顽强,而解放军由于文革的影响实力已大不如前,导致战争期间伤亡惨重。在短短28天的战斗中,我军参战部队共减员3.4万余人,其中牺牲和失踪8500余人,负伤和非战斗减员2.5万余人。
![]() |
血染的战旗 |
这场战争我们赢了,但赢得艰难,赢得痛苦。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百万大裁军”。我军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之后,终于摆脱了陈旧的建军思想,逐渐走上了一条赶超欧美军事强国的现代化强军之路。
![]()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访美 |
有人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交给美国的“投名状”。原因在于,战前邓小平访美寻求美国支持,而战后中国便与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的“十年蜜月期”。时间之连贯绝非巧合,足见这是极具针对性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此战,中国既教训了苏联,同时又从西方国家获取了宝贵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 |
刘峰与何小萍 |
回首往昔,文工团和那场惨烈战斗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芳华》不再,但《绒花》依然悠扬。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从军就难以体会老兵对军营的眷恋,没参战就体会不到老兵对生死的淡然、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 |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绒花、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