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骗局
查看话题 >别乱用App借钱,有女孩贷款整容被骗,还不上钱只能陪睡
她们还不上钱,最终选择自杀
前两天,我看到条新闻—— 一个叫小雪的姑娘去应聘主播,通过面试后,工作人员却建议她去指定的医院贷款做微整形,并承诺报销,「整形费用由个人先申请贷款垫付,之后每个月还款日前公司给报销。」 然而,她刚贷完4.7万(加利息共6.3万),主播公司竟然倒闭了,面对需要偿还的「巨款」,小雪和其他200多位穷主播傻眼了……

上网查了查,类似的贷款骗局还真不少。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研了全国252所高校将近5万名学生。 在遇到资金短缺时,8.77%会选择贷款,差不多十个人就有一个。这其中,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会选择网贷。 2009年,部分银行推出大学生信用卡,很快就风靡一时,但最后却因违约率过高,学生透支严重而被银监会叫停。

对于难以从正规途径获得资金的学生来说,校园贷,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16年6月,167名女大学生因手持身份证拍裸照及视频,将校园贷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因「裸条」引发的严重后果,比比皆是。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几个月,上大学的儿子开销突然增大,每个月都多要钱,有时是培训费;有时是书本费;有时也没啥理由,就让打钱。 再三追问下,儿子才说实话——自今年9月,儿子陆陆续续从三个借贷app借了上万块,每个月要偿还的本息就将近三千。 我问朋友:「钱干嘛用了,买貂了?」 「……哈哈哈是啊,王者农药里的祖宗穿着呢~」 校园贷的骗局,别说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就连范伟都防不胜防。今天,我就通过一个故事,聊聊陷入校园贷后该怎么办。 【0抵押0担保,三分钟借你50万元】 林慧妍今年20岁,上大二,身高169,从小很贪玩,成绩也不上不下,很让父母操心,高考勉强考上个专科。 父母好面子,托关系给她送去省城读三本。很多亲戚觉得工薪家庭这么做负担太重,但父母却一意孤行。 因学校偏艺术类,同学的家庭条件都很不错,即使差一些的,也会凭借「先天优势」做主播,当模特,赚点外快,这让林慧妍倍感压力。 有天,林慧妍和闺蜜逛完街,晚上坐地铁回学校。一个声音引起她的注意,「妹妹,免费美容检测,支持一下吧~」「美女,大学生创业,扫个码我就能赚一块钱。」 林慧妍一看,是个年龄相仿的女孩,165左右,穿个卫衣,拿了个二维码牌。

很快,这个女孩就走到林慧妍的面前,递上了二维码,「妹妹,免费的……」 林慧妍掏出手机扫了码,瞬间,扫码界面出现了几十个从天而降的红色小礼盒。她戳了下屏幕,礼盒打开,出现了几个字,恭喜你获得一千元变美基金,领取地址*******。 女孩邀请林慧妍去不远的整形医院,林找理由把身边的闺蜜支走,跟着女孩又坐了两站地铁,到了整容医院。 没想到,林慧妍从此陷入万劫不复。 医院在一个胡同里,离地铁站只有200米,门面不大,门口堆满大公司送来的花篮,塑料展板上也写满了大夫,看起来很权威。

进去后,女孩领着林慧妍填了个表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把林慧妍交给导诊。 导诊先是带林慧妍去地下室,做了免费面部扫描分析,之后拿着扫描结果,带着林慧妍去了二楼的专家区。 专家区有七八个办公室,但只有负责微整形、眼综合以及丰胸的三个大夫坐诊。林慧妍了解后,选择了最便宜的微整形。 微整形是个女医生,姓杜。看到林慧妍后,她马上讽刺林慧妍不会保养,把脸搞得一团糟。 把林慧妍唬住后,大夫在面部扫描分析单上比比划划,最终定了个方案——都打进口针,一共两万九,活动价打完折九千。 林慧妍嫌贵起身要走,大夫赶紧给拦下,「走也行,去把费用交一下,一共四千九。」 「不是全程免费吗?!」 「免费是仪器免费,不包含检测时给你脸上涂的TXC凝胶以及专家挂号。」 俩人僵持了一会,大夫「勉为其难」的决定帮林慧妍做个信用额度测试,「贷款成功率也就20%,还不一定通过」。 说完,拿着林慧妍的身份证和手机去了旁边的房间,十分钟后,还了回来。 过了一两分钟,林慧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大夫的朋友,让林慧妍谎报个人信息,「你要说你月收入税后八千,是设计师」。 又过五分钟,一个自称万*金融的业务员打来了电话,林慧妍按照商量好的说了一遍后,挂断了电话。 最后,没等林慧妍说话,杜大夫就主动撵她走,「我帮你找过关系,也算尽力了,看你造化吧。」 林慧妍回去后开始焦急的等待,第三天,她收到贷款平台的确认短信——「你好,你的信用审核已通过,钱款会于手术后三日内转至医院账户。」

周末一早,林慧妍赶去了医院,杜大夫亲自为她做了手术,先打了瘦脸针,后来又在下巴打了玻尿酸。 然而,事情开始失控,林慧妍躺在那,被一个后来进入手术室的大夫割了双眼皮,开了内眼角,最后抽了脂。 林慧妍遭遇了各种加价,九千的手术,最后竟然变成了5万块,但此时,林慧妍依然不知情,麻药劲过后,林慧妍就回去了。 转眼间到了月末,林慧妍接到了平台的催款电话:「明天就是最后还款期了,请把50342块转到app上。」 此刻,林慧妍才知道,自己深陷整容贷。

像林慧妍这种,借贷风险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根据信贷平台名校贷依据后台数据,发布的《大学生借款风险报告》,在八万多样本中,84.1%大学生借款风险意识薄弱。 此外,45.66%存在用途隐患,比如拿去赌博或者过度消费;更有近30%没有阅读借款合同的意识,容易被坑。 现如今,借贷公司主要「盯」的就是像林慧妍这样,家庭条件一般,三线以下城市的学生。 和林慧妍一样,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正常的日常开销就已经让父母感到吃力,因消费欲过高而增加的费用更让部分父母苦不堪言。 急剧变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欲望,让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始寻求其他来钱途径。 极光大数据的《2017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季度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移动网民app偏好,排名前10的后5位都是现金贷行业。 而借贷公司,也利用好了各种宣传攻势。 大到搜索引擎、宣传单、短信,小到教室玻璃、食堂餐桌、厕所门,「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等字样的广告语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很多借贷公司会雇佣学生去大学多的地铁沿线扫码宣传,每当有一人扫码就给一块钱,拉到店里就能得到十到三十元不等的报酬。 像前面提到的,让林慧妍扫码的女孩,也许根本不清楚事实,只是想赚点兼职钱。 然而,对于像林慧妍这样有些爱慕虚荣,却没有还款能力的女孩,无异于给她们了盒足以点燃整个森林的火柴。
她们还不上钱,最终选择自杀
林慧妍赶紧杀到医院,都没见到杜大夫,就被导诊拦在门外,她刚想争辩,就被从里屋出来的三个穿黑背心,有纹身的壮汉围了起来。林慧妍很害怕,赶忙离开了。 回去后,林慧妍在同学那东拼西凑了不到一半(一万九千多块),林慧妍没辙,只好给借款平台打电话,希望能宽容几天。 贷款公司的话务员把电话转给了负责整容贷的王经理。在林慧妍的「再三恳求」下,王经理「决定」和她见面。 林慧妍赶紧赴约,和前台表明来意后,前台把她领到王经理办公室。

一番讨价还价后,王经理给了最终的解决办法,帮林慧妍申请一个免息分期,「十二个月,一个月四千来块。」代价是,俩人要发生性关系。 林慧妍果断拒绝,转身要走。临走,王经理加了她的微信,「小姑娘,别着急拒绝嘛,想想后果,想好了联系我~」 王经理所谓的后果,就是由催债公司出面,通过恐吓、骚扰、殴打等手段,把欠债人的生活搅乱,直到最终还钱。 拿到钱后,催债公司会收取总追讨金额的20%—40%,剩下的60%—80%归平台。 阿文在某催债公司工作,职称是风险控制负责人。他有自己的一套催款「十部曲」,他对这套方法很满意,「一般到第四步,学生就会还款了。」 1、给所有贷款学生群发通知逾期 2、单独发短信 3、单独打电话 4、联系贷款学生室友 5、联系学生父母 6、联系警告学生本人 7、发送律师函 8、去学校找学生 9、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 10、群发短信给学生所有亲朋好友 还有一些借贷公司会寻求网贷吧、催收群的人帮助。这里的人往往会教放贷者一些催收技巧,更有的会提供「异地上门催收」、「短信轰炸机」等服务。

很多学生接到这样的电话或短信会很恐惧,有的会躲在宿舍里不敢出门,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 2016年12月,大学生小李在某借贷平台上填写完学籍、身份证以及父母老师同学的联系方式后,拿到了自己申请的两万元贷款。 当时,他并不知道,几个月后,本息会涨到13万。 这几个月,小李一家被各种骚扰电话搅的不得安宁,小李爸每天至少接到20个,小李的同学老师也不停的接电话,「不敢去上学,只能休学打工。」 小李爸卖掉了家里唯一的200株橡胶,抵押了亲戚的退休工资,才还上7万,不仅还有6万多元没还,每月利息还得1万多,「面对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儿子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自去年现金贷「风靡」起,网上已爆出多起自杀事件—— 2016年3月,河南一大学生用自己和同学的身份证,从不同的平台上无抵押信用贷款几十万,最后因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017年6月28日,刘先生发现儿子在家中自缢身亡。自发现儿子深陷校园贷,刘先生陆陆续续为他还了25万贷款。然而就这样,也没能挽回儿子的生命。 2017年8月15日,20岁大学生小范在老家因十几万校园贷而溺水身亡,就在家人发现他的遗书时,他的手机还在不间断收取着威胁恐吓短信。 2017年9月7日,为和同学聚餐以及偿还其他贷款,21岁陕西大二学生朱某贷款20多万,最终跳江自杀。 此外,有的学生,被迫成为借贷平台下线,向同学推荐「校园贷」;有的甚至成为「校园贷」暴力催债的打手。
校园贷就是包装后的高利贷
林慧妍决定跟爸爸坦白,她给爸爸打了个电话,憋了半天,却没说出口。 深夜,林慧妍拿出微信,打开王经理的对话框,输入了几个字——「我答应你。」 现今,市面上针对学生的贷款主要分五种: 1、电商背景的电商平台(如蚂蚁花呗借呗、京东校园白条) 2、消费金融公司(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 3、银行机构(银行面向大学生提供的校园产品,如招商银行的「大学生闪电贷」、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青岛银行的「学e贷」等) 4、P2P贷款(网贷)平台(因监管要求,现大多数正规网贷平台均已暂停校园贷) 5、私贷(俗称高利贷,通过虚假宣传、签约、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费率,同时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受害者通常会遭受巨大财产损失甚至威胁自身安全) 其中,前三种属于比较正规的平台,但即便使用,也要对自己偿还能力有一定预判,理性、适度消费。 据名校贷发布的《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统计,2016年4月到2017年中,被媒体曝光的校园贷诈骗案达41起,涉及全国22个省市,也就是说,平均每月曝光2-3起——这仅仅是已曝光的数据。 吉林、江苏、湖南、安徽、山东发生至少四起校园贷诈骗事件,属于该类型案件的高发区域。 —————————————————————————————— 事实上,校园贷就是包装过的高利贷,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一旦沾身,轻则退学,重则倾家荡产,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 在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前,要树立适度的消费观,不攀比,不炫耀,明确自身是否有偿还能力;借来的钱,是否用来干正事,是否为刚需。 在贷款时,一定要仔细审阅合同,有条件的可以请懂法的人帮忙看看。林慧妍就因为没仔细看合同,而莫名其妙的背了一身债务。 不要轻信平台的一面之词,要多方求证;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身份证复印件要注明用途,以防盗用。 此外,借贷后,一定不要有「不怕逾期」、「不还没事」的想法,要注重信用积累。否则,一旦产生信用危机,小到求职出国办信用卡、大到买房买车考公务员,都将受到影响。 从裸贷,培训贷,到整容贷、佳丽贷,换个场景,就是新贷。很多借贷平台都使出浑身解数,玩新套路,所以很难推断出接下来会有什么新变种、新形式。 不过,正规借贷的特征往往不会变。 一般正规的借贷平台,都有三个特征。 1、一般无手续费、利率低、随时可还款且提前还款无违约金。 前段时间,某四大行推出了一款贷款,年息最低只要5.6%。 举个例子,假如借款一千元,一年的利息是56元,如果第三个月就还清,利息只要14元。 2、背景公司正规、实力雄厚。 有些贷款的主体或背后股东是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或老牌金融机构,这类的贷款比较正规,更不用担心暴力催债。 此外,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比如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主体是阿里巴巴,京东白条的主体是京东(以及腾讯)。 3、审核严格,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一般的贷款都会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以及真实的财产证明,以佐证自己的偿还能力。 否则,就像林慧妍一样,很容易下的贷款,天知道,接下来她会面临什么。 一旦陷入校园贷,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 我总结了知乎@陆顶盘律师 给的几点建议。 1、年息24%—36%部分的利息可不还,超过36%的部分无需偿还 一般情况下,除特殊约定,计算利息的方式为:最终还款本息和=本金X利率X借款时间+本金。一般不按复利方式计算。 举个例子,你借了10000块,期限一年。到期后,你偿还的本息总和不能超过1240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 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24%,当事人主张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无论借贷公司要求任何附加的费用(如滞纳金、违约金、律师费),把这些钱当做利息,一旦超过了24%,也不用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无论借款多少,以实际借款到手金额为准 如上文所讲的佳丽贷,贷款8000,拿1600当管理费,实际到手6400,逾期后,借贷公司会以本金8000收取利息。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偿还时,可要求按照实际到手金额作本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深陷校园贷后,趁早和父母坦白,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并起诉才是上策,实在不行,还可以考虑和其他受害者一起向媒体曝光。 如果对方持续骚扰,那就直接报警。 你或你的朋友有什么关于「校园贷」的故事吗?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