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唱民歌与学习汉语
p55 通过最近几年的时间,我发现,如果能够将民歌的教学渗透到汉语教学之中去,把汉语的学习与民歌的学习阶段性的结合起来,亦即将民歌的教学设段的穿插在汉语的教学之中,使之互相激发,效果会更好。
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也许可以说,任何一种外语的学习都是一次系统的洗脑,通过某一种外语的学习,人们往往会进入到那种语言涵括下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领略其无穷无尽的旖旎风光。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几个词语的问题,他有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念,有一套彼此紧密相连的逻辑理据,并且有相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之照应。这当然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再学习的时候也有适于旅游观光,用妙趣横生来形容他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可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如果要全面掌握,毕竟要面对许多细密的规则,从语法结构到词语搭配,从语用语义到人际交流等等,都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最后抵达目的。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枯燥无味,沉闷,厌烦的情绪。对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讲,随时随地的消解学生这种沉闷情绪就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有的时候这种情绪可能还会十分强烈,由开始的一个人可能会传染到周围的人身上,后果往往令人感到遗憾,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教授汉语的同时,应该极力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富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情境,寓教于乐,要让,汉语,的学习与欢乐的情绪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抵消汉语难认难写难都难说的程度(尤其是初,中级),化枯燥厌烦,为轻松愉快高高兴兴的学习汉语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但是通过沈约的表述,我们完全可以坐实,汉语的四声就是渊源于中国古人之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与四相,五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之,“宫商角徴羽”与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有一种天生的透入骨髓的关系,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致的,且根本的精神都在于“和而不同” “同则不继”。留学生在进行汉语的听力和口语训练的时候,学一点中国民歌,对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提高他们的汉语语感是有深层的推动作用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音乐与语言实际上是一对孪生的兄弟,特别是中国音乐,对汉语的影响至为深远,对此,闻一多先生在其《神话与诗》一书中也有详细的论证。
许多留学生学习汉语之后,大多会去担任翻译。还可能帮助政要,大企业家,有的时候他们本身就是会成长为政要大企业家,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汉语的同时,还应该提升他们的气质,锻炼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对他们的表演演讲才能进行必要的训练。
历代音乐理论家,都将歌唱与朗诵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通之处,他们的论述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穿插民歌的教学,把语言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与演讲表演训练起来,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启发。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存在的家” 换句话来说,就是,语言中实际蕴含着运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一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审美情趣等等,都可以在语言中展现出来,所以留学生如果要学好汉语,就必须接触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较为正确的理解和富有思想深度的恰当解释,并且将之渗透于汉语的学习与运用之中,只有这样,他的汉语才能真正掌握得扎实。对生活本身了解得越深,汉语也就会学得越好,这是我们公认的一条规律。德国音乐家舒曼说:“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他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也就是说中国民歌是留学生间接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追求和价值选择的,最便捷的途径,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民歌,留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精神,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的了解中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