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的汉人爆款服饰。
我翻查了一点儿资料,准备将平民、贵族与士大夫阶层比较典型的一些服饰风格介绍一下。侧重介绍布料材质、庶人的衣着样式。至于裾子和襦裙那一类,小伙伴们在各类武侠剧里都能看到的服装样式,此处不做例举。如帷帽和半袖衣之类的稀少款式,此处不做例举。 另:我画了几张超现实后现代主义野兽灵魂派的服装示意图,可能会令误闯此贴的小伙伴们感到身心不适,敬请给脸,本人玻璃心。 本篇内容来自——纸质书《大宋衣冠》、个人经验、百度百科。 宋代服装材质。 1,麻。 宋代庶人服装的材质普遍是苎麻。宋人多使用苎麻制衣与南方多荨麻科植物脱不开关系,苎麻纤维坚韧且平整,具有一定的吸湿散热功能。苎麻也是明代之前我国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在唐代以前,主要纺织材料还包括葛麻(葛布,出现年代为春秋战国)、苘麻、蕉麻,其中苘麻和蕉麻也被用来制作雨披、毯被和丧服,无疑这几种麻都不如苎麻柔软舒适。 棉布在古代并不普及,并非是古代纺织技术不足以织造白叠布。棉织业不发达的原因是棉花种植业在除了新疆、闽、广等一些地区外,都不发达,而自南北朝至唐宋,去籽、弹棉、纺纱这些工序并未由机器完成,纺出棉布的人工成本较高,所以大多数庶人身上穿的,还是麻材质服装。 人们在宋代多穿苎麻的另一个原因是:宋代很“湿”。苎麻纤维的吸湿透气性是棉纤维的3-5倍,还可以抑菌、防霉。 麻一类织物大多就是十字织法,因麻纤维比起丝绵柔软度还是欠佳。下面展示一下苎麻。


苎麻这种材质,就好比今天的“纯棉”,不光为平民百姓制衣使用,许多贵族也喜欢穿着高质量细腻的苎麻,大多数人在外衫内穿着的里衣也都是选择苎麻做材料,因为麻的透气性远好于丝。如果一个人真的里里外外都穿着丝啊锻啊锦啊那他也是彪上天了。以下是水浒传里的苎麻服饰制品(有可能是现代材料仿制,本人经验有限,无法鉴别,敬请见谅)。

下面这个应该是大麻或者苘麻了。

2,丝。 丝织品分为多类,主要是以织造方式来划分种类。 注意:帛这个词是丝织品的一个统称而非单独指一种面料。 绫是一种薄丝织品。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 绸中包括棉绸也包括丝绸,不是针对于丝织品的称谓。 缎是比较厚的、平滑、有光泽的丝织品,例如绸缎、锦缎。 锦为精致丝织品,多有彩色花纹图案。 下面介绍下丝织品的制作方式。 蚕丝的主要成份是丝素和丝胶,丝胶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所以纺织蚕丝制品的第一步是缫丝,既是使丝素脱离丝胶。大抵方式是沸煮,或是加入各种催化剂沸煮。抽丝的学问非常大,在此不介绍,练丝又分草木灰浸日晒法和猪胰煮练法。宋代采取捣练方,就是把丝胚放在石砧上,用木杵捣。丝有纱、绮、绢、锦、罗、绸、缎等等种类。 ①纱。一种是表面带有方孔,密度比较小的平纹织物,也叫方孔纱。还有一种是纱罗,经线起绞制成,密度与第一种类似。纱这种布料大概呈现出的样子,在徐克导演早年拍摄的电影中常见。比方说《东邪西毒》全体人物的穿着(当然我只是看着像,其实看褶皱更加像棉纱)。 ②罗。罗的大概织造方法就是经线会麻花式互相绞缠,这叫扭绞罗。我从没见过纬线互相缠绕的罗。 ③绫、绮。绮为经线起花织物,绫纬线起花织物。早在汉唐以前中国就有绫织机,本人推测此类是我国最早用于制衣的丝制品。各种资料表示绫、绮应该非常光滑,但是就本人亲眼所见的“绮”来言,其丝光的立体程度远不如锦和罗,不知为何。 ④锦。如果把锦的织造方法在这里写出来这就是一节纺织课了(当然我也并不知道),大体来说,锦不一定是纯丝织品,也是联合多种组织织造的重经、重纬的多彩提花丝织物。锦是古代最昂贵的织物,带金字旁谐音为金。工艺极其复杂,费工多,价值相当于黄金,只有极其有钱有地位的人才能穿着。在宋代或是宋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锦几乎从未出现在帝王以外的人物身上。宋仁宗皇后坐像、杨皇后像这种绘画中出现的就是锦。 古代锦种类繁多,但大抵是蜀锦、宋锦和云锦三种最为出名。在此不具体介绍只说下每种特色: 蜀锦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在圆形、方形、多边几何形图案骨架中,又有图案、纹线旋转、重叠、拼合、团叠。自古蜀地的丝织业最发达,桑树多、蚕多。而判定一种锦制品是不是蜀锦,我的方法是看花。蜀锦的花多为十样锦等几何图案,罗列感最强,颜色鲜艳。宋代成都建“成都府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 蜀锦:


宋锦就是苏州锦,南宋迅猛发展起来的。锦在宋代仍旧只用来制作宫廷服饰、作书画装帧。宋锦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小锦四类。每一种都有固定的花样和其织法。宋锦区别于他种锦的最明显一点是:颜色怪异。图案以碎花和圆式居多,颜色多为混色(就是有点脏有点性冷淡那种)纯色不多。

云锦不是云南产出,而是出于南京,“寸锦寸金”说得就是这种织物。云锦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也有一说三国就有(懵逼脸)。在宋代时期此锦非常稀少,主要发展期是元明清。至于云锦为什么昂贵以及区别于其他锦的地方,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云锦是用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织造的。云锦给人荧光感、变色感,昂贵者也有用孔雀羽和蚕丝混造的。

锦的价格。 在宋,锦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今日的一万到十万(人民币)之间一匹。一匹锦经常需要数十人织造三四个月完成。现代因为有机器工具,所以锦也就变得十分廉价了,但机器织造的锦不如手工的图案灵动。 ⑤缎。就是较厚的丝织物,在古代常被宫廷人士用来做披帛。据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这是最光滑的一种丝织物。今天说的丝绸就是这个。 ⑥缂丝。因其表面花纹和地纹的连接处有明显像刀刻一般的断痕,自宋代起又叫刻丝、剋丝、克丝,用于装裱。本人对缂丝欣赏困难。

3,毛。以羊毛、山羊绒、骆驼绒毛、牦牛毛、兔毛、禽羽毛等纤维为原料,制作成毡、毯等物。古时我国的山羊绒制作工艺多是经河西走廊传来的,在元代以前十分不发达,绒毛制品几乎从未在任何古画上出现过(毛衣一类的东西),但曾经被做成地毯和毡子。 唐时期有蒙古进贡驼毛绒的记录,兔毛、羽毛也被用于首饰加工、锦织造中。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乾隆皇帝的一件刺绣龙袍,胸部龙纹的底色部分也是用孔雀毛纤维捻成的纱线盘旋而成的。世间仅此一件,清朝以前绝壁没有。 4,皮革。这个从原始社会至今都有。但宋人并不将“纯皮”用品当成好东西(可能是因为那时没有人造革)古代说“革”也是皮。宋代因为东夷势力入侵,出现了皮靴(胡地靴)和革带这一类的东西,佩戴不分身份等级,但因为南宋地处江南,天气潮湿,人们还是很少穿皮鞋的。 下面说服装样式。 宋代女人常穿的服装。此处不探讨抹胸襦裙等,因为在民间不常见。

此图为太原晋祠中的彩塑宫女像(不是庶女)。披帛(就是她们身上的带子)这种东西一般也为宫廷使用。 1,褙子。

如图,褙子大多开衩,有的自腋下开衩,有的自胯骨、膝开衩。褙子也分长短两种,长到小腿,短在胯。 以下是我的作品:

左边的是裾,右边是褙子。宋代妇女们在褙子里面穿的大多数都是裾而非抹胸,这和宋代礼教发达有关。 2,短衫长裙。依照我的考据经验来看,这将是宋代城市妇女最最最经常穿到的一种款式的服装。先来张我的作品:

左边就是短衫长裙。

这张图应该非常能说明裙子腰带的系法了。上衣是掖进裙子里的,而且普遍是高腰穿着(可能也是为了显腿长)。

戴上披帛就是这个样子了。这图上出现了襦裙,这张图画的是宫廷女子。 注:庶民妇女不论是穿裾还是短衫长裙,一般不会带披帛。农村妇女的裙子外面经常会出现一块似于围裙的布,农村妇女也经常以布巾裹发(髻)。因为她们除了负责做饭和洗衣外,也要推磨、提水,衣服和头发容易弄脏。 庶妇:

右衽是汉族服装穿法,金人是左衽,在被占领地区,百姓也被要求削发和穿左衽服装。 宋代女子有些会穿着男装:圆领衫、开缝袍、护腰(就是用腰带绑一条宽布,但前面不合)等,这么打扮得多是宫廷少女,但即便一个女子这么打扮,应该也不会有人把她当成男的吧……(我个人觉得) 唐宋女人穿男装是很常见的,但是,宋代社会远没有唐代开放,露出肉体的某一部分被看做是不雅。 3,貉袖:袖短至腋的夹衫或翻毛衫。也是宫廷或、贵族人士所穿。 宋代女装形色较多,大抵是从以上几种的样式中衍变而来,其主要区别也就是领子宽窄、袖子长短、袖口收放、腰间装饰、裙子褶皱程度和长度。 女子发式: 宋代少女的发型主要为双髻。

成年女子为单髻。

在民间,许多妇女并不会戴头饰。大多数头饰为铜、铁、锡打造,头巾有些会绣花。大多数女子的发型非常保守,但贵族会佩戴宝石、珍珠头饰,多也是低调华丽的样式,例如:

以下是宋仁宗皇后像。

可以看到贵族妇女的头饰是一顶帽子,而不是钗子、步摇、发簪、扁方等插了一脑袋,珍珠和黄金镶嵌在帽子上,帽子后面还有两片类似于男子帽翅似的饰物,相同装饰。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澄清一点。 许多电视剧宣传时都说剧中的人物着装考据,但是有一件事令人感到遗憾。那就是人物发型。古代人,不论是唐、宋、明、清人,按照真实的历史资料来看,是没有披散着头发的。有个成语叫“蓬头跣足”专门用来形容落魄者披头散发不穿鞋的样子,古代女子保守到会用头巾来把头发包住的地步,是不可能披头出门的,披一半就更加不可能。剧组方应是为了将审美拉向大众、或是为了体现某姑娘、男子的清逸绝尘秀发飘飘而有意为之。 注: ①根据我的考证来看,点翠这种工艺在古代只出现在帝王服饰上,是在清时期发展到高潮,险些导致翠鸟灭绝。 ②女子裹脚最早起于南宋末年,历经元明二代,在清时期飞速发展(女真族统治者最早极力反对汉人裹脚,但后来部分满族女子也渐渐开始裹脚),女子裹脚的原因是:那时是一种风尚。就像现在的女孩喜欢穿高跟鞋一样。三寸金莲说的是一种裹到极致的脚,此外还有四寸银莲,五寸铁莲。女子裹脚的风尚来自于诸多文人(男)对小脚女子的赞美。古代有些酒疯会用女子的鞋子当酒杯饮酒,也有些极度热爱脚文化,会围绕女子的脚作诗作词。脚被认为是羞羞的部位,裹脚布之类的东西要锁在梳妆匣里绝不能被外面的男子看到(他们可能会偷),而在这个时期,男子们的性心理和行为都呈现出比较扭曲的状态(但我绝不是恋脚癖)。例如蒲松龄说:一嗅余香死也甜。 下面来一张重口味:

宋代男子服饰。 第一个说头冠,宋代男子非常热爱头冠,视样式各异的帽子为身份等级、个人风度的象征物,甚至还有许多男子会一次性戴两顶帽子,如下图。

来一张我画的。

1,巾。宋代男子头上所佩戴的巾,并非是一块手帕,而是“方巾”。宋代有东坡巾、方巾、错褶巾等等二十余种头巾。下面就按照其形式归纳为四类。 第一种为一棱朝前,两层,下层上翘分为两片。 第二种为面朝前的四方帽子。 第三种为半透明纶巾(“羽扇纶巾”纶巾指的就是半透明的巾。如果材质是软的可以想象把丝袜套在发髻上的模样)。 第四种是笼巾,这也是仪仗巾,样子有些像雷锋帽。在古画中常为乐师、轿夫(皇帝的)佩戴。 此外,还有仙桃巾(头上有两个桃子形状鼓包)、错摺巾(这个我没有找到图片,大概就是帽子顶有一块褶皱很多的方布)。

——笼巾。


桃仙巾。 2,冠。头冠有多种花样,例如各种花朵形状、前遮后裹样式、如意云头样式。但形制基本上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簪子从后往前插,簪尖朝前。另一种是簪子从右往左插。 以下,为古画中神的头冠。

就头饰来说,宋代人会在巾、冠上镶嵌各种各样的装饰物(正前方镶嵌宝石那部分叫帽正)。如果戴冠的话,外出还需要加戴巾帽。 3,笠子。笠子只有一种样式就是今天的檐帽,但材质种类非常多,竹篾、锦缎、钢铁都有。 4,帽。宋代的帽子多是御寒用品,样式是从辽国、金国传来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材质为皮革或是毡子、麻布,用途是防风。


5,幞头,折上巾。一般认为幞头起源于北周。幞头也应该是翅子帽的来历。幞头后面多有两根带子,这两根带子起勒住发髻根部的作用,一些人会把带子缠头结于髻前,一些人会散着两根软带子,或是用带子在脑后打结。还有一些人会把这两根带子里面裱纸使之翘起。


6,花。对于男子头戴大红花这条就不能细说了,这十分不符合我的审美也肯定十分不符合如今的大众审美。但宋代男子的确以戴花为风尚,就连刽子手提刀在十字街头砍人头上都带着红花,满朝文武集会时花粉过敏者慎入宫中。男子不分老幼、身份、直弯……都戴花。

下面说宋代男子的鞋子。

古代鞋分三类:鞋、履、舄。在此,我不想像其他介绍帖子一样去分析鞋子头样式,什么岐头履卷云头的。以下按照材质分类。 1,第一就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所穿的鞋。


废了半天劲找到这两张形象些的图,在这里先不分男女款。可以看到这一类鞋子多半是锦缎缝制,鞋头会有一片硬布翘起来,仅是这块布的形状,宋代就有几十种之多。爆款为如意的各种变式。 宋代的贵族圈儿里,几乎没有穿不翘头的鞋子的。在今人看来这种翘起来一块布的鞋子得瑟难看,在古代却是绅士风尚。当士大夫们头戴鲜花儿脚踩翘鞋涂脂抹粉地出现在宫廷中,也难免互相拼比谁的范儿最正。 2,草鞋。这里把草鞋分为:蒲鞋、麻鞋、草鞋三种。 很多人都会认为:麻鞋就是草鞋,其实麻鞋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布鞋的东西,而草鞋是一种类似于罗马鞋的凉鞋,二者虽都为劳动人民穿着但形势完全不同。 麻鞋。

草鞋。

蒲鞋。

古代的鞋底有麻/草编织、布纳、木三种。 3,靴。宋代的靴子和现代靴子款式非常相似,但多为士兵和少数民族者穿。花纹一般在腰边、靴口和后帮三个部位。宋代的靴筒多半都很软,有很多褶子,不好看(根据画像来讲)。女子不穿靴子。

4,木屐。宋代的木屐不光是指拖鞋,也指布面绸面鞋,只要鞋底是木头做的,下面有两道坎儿,就都叫木屐。南宋迁都后汉人广泛穿着木屐是因为南方潮湿水多,木屐底子高,不会被打湿鞋帮。


下面说腰带。 宋人腰带从材质上分类,是:皮、绸、玉、布。从样式上分是:蹀躞带、丝织腰带、皮带。革带(皮带)和现代的几乎没有区别,也有扣舌,尾部通常有金属装饰物。丝织腰带多为锦缎带,说下蹀躞带和带钩。

蹀躞带:宫廷、贵族人士喜配玉带。从玉带的底色、銙的材质和数目上,能将其身份、官阶体现出来。最高等级的玉带由十三块板组成。每块带板的下方,又有挂小物品的带子。带鞓(tīng)指皮革带身;带扣装有扣舌;带銙是钉缀于带表的片状饰牌,銙上有环,用于系鞢。“鞢”原指马鞍上垂下的装饰皮条,后来用于牧民的腰带上,悬挂随身小工具。铊尾,又名带尾、鱼尾、獭尾。装在革带末端的护鞘,一头方,尾梢圆弧。宋人爱在带下佩戴的东西有玉佩、虎符、荷包、香囊、韘(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等。

2,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宋代带钩已经不常见了,但也有一些人会佩戴,直到清代也有人佩戴,材质有金银铜铁、宝石、象牙、翡翠。

男子服装大抵分为两类。一就是缀样式的服装,二是袍。 说几个爆款: 1,上衣下裳。上面可以穿衫子、袄、襦、袍,下面穿裤。古代的裤子有两类,一种叫“裈kūn”,一种叫“袴kù”。裈是内裤,有裆,分两种:一是三角内裤,称作“犊鼻裈”;一是沙滩裤,到膝。袴是古代的外裤,指开裆外裤,后与裈渐渐不分,二者都变为裤。上下分身儿的衣服多为宋代劳动人民穿着,比如船夫阶层。

两裆这种东西很类似于现在的坎肩儿,一片挡胸,一片挡背,肩部以带相联。无袖背心也叫这个名字。 半臂:短袖衫子。身长短均有。 褐:斜襟上衣,也分长短。 2.缀。 直缀也是直身,在背后有缝隙,两片缝到袍底,两边开缝,长款,圆领,窄袖。

现代人多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代男人会穿缀扎各种腰带。这个在一般情况下是很少见的。还有古代男子的腰带应该扎在哪里,很搞笑的就是各种高腰扎腰带。据我所知还没有除了士兵之外的任何一种宋代男人喜欢高腰扎腰带,而且不光是宋,唐人的腰带也都是低腰扎(明代我没有考据过),古代男子腰带各种低,多为嘻哈款。在这一点上说,老版的《水浒传》电视剧里面的宋代服装极其标准,从布料到边儿宽可谓是与史料丝毫不差。 3,襕衫

搜了半天就找到这么一张图。其他多是错的,tao宝网上卖的大多都是错的。这种衫子之所以叫襕衫,就是因为下摆那里有一条横襕。襕衫多为圆领,两袖子带边。 4,道衣

这不是道士穿的衣服,而是斜领裾子,四周边必须是黑的,文人最爱服装之一。 5,男子褙子左右开衩,对襟,有窄袖子、大袖子、半袖子多种。 6,男子在褙子里面穿的裙子叫裳。 深衣不是一种衣服款式,袍子都叫深衣。 以下发点儿各个阶层的男子的穿着画像,结束此帖。 勾阑上表演杂剧的艺人。

士宦。

宫中侍者。

穿袍肚的人。

官员。

在帖子最后,说几个影视剧中见到的谬误。以下内容与本贴主题无关,可以不看。 ①宋代没有戏,有曲、剧,多由乐府衍化来。有杂剧,但是戏曲、京剧这个是没有的。大梁地方调后来转化为了河南梆子。在元末以前,没有戏。 ②因为礼教文化普及,宋人大多应该比较讲礼貌,至少比汉唐人讲礼貌。但宋代并不特别开化,嫖娼这个事情,法律明文规定官员是不能做的,可以观看娼妓表演。青楼有,都在发达地区,高消费,极其稀少。多半还是窑子。窑子也有各个等级。没有那么多卖艺不卖身的娼妓。 ③宋代汉族对男性的审美与今日很不相同,文静和富态是主要审美标准,而宋代的底层劳动人民应该没有美男子的标准,只有傻老爷们儿的标准。也可以说,在万恶的阶级社会中美是穿衣佩戴的标准,而非人脸五官、身材标准。 ④宋代的革制鞋子价格普遍超过一贯,在南京苏州等地到达3--5贯。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南宋一两银子价值在1、5千以上。南宋没有碎银子,只有铜铁钱和钱牌。有银锭子,发行量极少极少。银票没有,有交子、钱引只限于发达地区,村子里没有钱铺,也没有当铺这个名字,那时候叫长生库。 ⑤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底层劳苦大众轻易是翻不了身的。可以说在那万恶的整个古代社会中,跨越等级的爱情几乎不存在,唯独存在的那几个也被写成诗歌了(其实我连这样的诗歌都没读过)。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社会等级的作用比今天还重:各个阶层的人几乎不对话。 ⑥宋代是氏族社会,文人比如苏东坡这个类型,就是大氏族出身。大氏族对舆论的影响力甚至大过于朝廷官宦。诗人在那个年代基本就等于现代的明星,他们多半也出身于高等级的氏族家庭。古代文人思维经常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意识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 总而言之,宋代物质匮乏、牲畜养殖过程缓慢,两熟稻也只有江南才有,导致食品价格高昂,在酒店里吃一顿高级一点儿的筵席,价格基本都过千。宋代机械工业不发达,导致服装昂贵(这也是古代女子多会织布的原因)。宋代的艺术之所以发达,与贵族子弟的无所事事有关。“氏族”是个比较可怕的东西,大力限制人身zi you。而氏族传统一直持续到近代才结束。 重申一遍:本篇部分图片内容来自——纸质书《大宋衣冠》作者:傅伯星 感谢观看,么么哒(づ ̄3 ̄)づ╭❤~
-
Gyps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6 14:36:50
-
那一夜i繁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8:44:30
-
Apolloni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5 15:45:15
-
江云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0 21:12:42
-
Rayj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5 20:09:13
-
玖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5 19:16:52
-
慕容家的阿碧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18:44:26
-
槐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5 09:19:36
-
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3 19:32:17
-
疾风之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6 08:20:53
-
發發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3 11:43:26
-
Limp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12 14:00:54
-
甜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8 09:33:38
-
王拓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8 10:51:58
-
Zz番茄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6 23:17:49
-
Japh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6 18:18:32
-
飞仙剑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6 13:32:54
-
腐洛伊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13:38:58
-
z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12:34:46
-
南江野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10:50:57
-
Aur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09:46:4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02:49:07
-
明崽已开始摆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5 0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