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康德、布鲁纳、马斯洛
近几日,同时叩响了康德、布鲁纳、赫尔巴特的门,借着成明的眼窥见了马斯洛的身影。要论折服,莫属康德,最为酣畅淋漓。私以为一本书,几句话几个字即为核心思想,其余则是在上面添砖加瓦。其中绝妙的逻辑论述则是另一回事。在此,谈谈感想。我会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写乱。
在此之前,必须申明大师们在人类史上出现的顺序,以便更好理解。1781年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7年二版),1806年《普通教育学》问世,1859年大名鼎鼎的杜威出生了,1856-1939弗洛伊德在世,马斯洛生于1918-1970,布鲁纳则更往后,1951年诞生。沿此顺序,在他们的著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前伟人的影子。布鲁纳的《论左手性思维》,更是分别对杜威、弗洛伊德进行了论述,虽然评论没有让人很震撼,但个别字句能引人深思。杜威23岁在友人的指点下读康德 ,赫尔巴特18岁开始研究康德,邓晶晶19岁初看康德。弗洛伊德也是不朽的神话,看似他不在教育的领域,但是“冲动”一词不断被马斯洛、布鲁纳提起。虽未有实证,但我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中国教育里不可缺少的词(都怪自己《现代教育论》没读完)。这些伟人的影响是不分领域的,他们是人类乍现光辉的承载物,举世读之誉之,鄙人如饮狂泉。故,弗洛伊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杜威是我值得用一生去领悟的。所以若想感知世界,颠来倒去,是会回到1或2点的(1、2说的是数轴上的点,因为私以为无人能够通过一本书指到原点。承认必有人达到过原点,大概达芬奇算是一个)
一、关于康德的不成熟、无逻辑的思考
接下来,可从康德的框架结构谈我的散乱理解,这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没读完纯理,也没能清理脑中毫无章法的论据。)但谈谈是值得的。在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前提上,人们拥有先天感性,因为这不是经验的判断,无法从经验中取得必然性。感性直观是杂多的,这种杂多最后会在人先天具有的形式中联结,联结后就形成了知性,而后知性演绎……经验?……..就知性的关系范畴,依存、因果、协同,就是赫尔巴特看到清晰的思路。思考:我运动如果不属于纯粹感性的性状?那运动属于什么?通过我的感觉所得认知,不是纯粹,是属于什么?纯粹知性的演绎可以说是数学的大多数形式吗?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我感知,并从脑中抽象出共性作为概念,而这种对复杂演化事物的简单化是不具有全面概括性的。所以一句话的定义都是立不住脚的。但是昨晚就“个体感知教育”对问题进行了推论,从我作为孩子到成人,我入了迷途…….范围太大,从孩子的几十年的阶段,都是有关“学”的,不涉及“教”。或许应该继续下去,但成人后的不同职业身份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难道…..我得到十维空间把每种可能都考虑一遍?恩,这样的确对“教育是什么”理解很透彻。究竟该怎么做,应该读完再想。
美学批判,判断力是外延,我很感兴趣,艺术和文学也是布鲁纳讨论的大块头,他从文学中分析看教心,还别说,很独特,是条好路子。
二、我理解的不完整的布鲁纳
布鲁纳的书,我学到的可以不完全的概括为这几个内容。
1 “我坚信任何学科都可以通过一种智力上诚实的方式传授到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2 隐喻。在艺术中,在文学中。理解:潜在意思是,还会在神话中。
3 “生活模仿艺术”=“人类创造神话,又模仿神话生活”、“联结对创造的重要性”、
4 “数学学科的学习:经验总结,谜题探索”(评:总觉没有透彻,不应该二分,或许是各个因素组合,发挥不同的结果)、
5 (申明:只讨论小学科学教育,局限于个人理解的布鲁纳教育思想)
科学不是靠惊异吸引儿童,因为知识的兴奋感来源于非惊异感和简单化(思考加理解、有意义化)。换种说法,学科在追求简单化,当你把直观中的杂多联结成线成阶梯成网,即使简单化会无可避免的忽视掉相关因素,不具完全概括性。但这种经验,为我们处理相关、相似的事物提供了便利、快捷。斗胆说,学究们正在做的就是抽象再抽象、学科不断结构化,复杂-简单-复杂-再复杂,企图在知性上重塑它,肢解是希望获得更好的理解。科学趣味在于,有局限功效的直觉的验证成功。(猜想证伪)
科学课堂的目标可以是,完善知识结构,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学的知识是何处的细节。这可以应对“后育文化”的影响,知识大厦越建越高,没关系,孩子们掌握这个组织性结构就足以应对。不致在信息化世界中迷失,也不会局限于有限的经验世界。
6 布鲁纳关于教材编写的看法,我很赞同。他在广度和深度里选择了深度,对现在的知识共享时代有借鉴价值。
我想布鲁纳同志的这本书,只是他思想的剪影,不完整。无奈图书馆没有他的《教学之研究》、《教育的适合性》等等!!都没有…….我还没有勇气读英文版,也没找过。但偶遇一些精彩的句子让我很兴奋。
三、有关马斯洛
马斯洛在教育心理学上,关于动机的论述对前面行为主义的冲击力很大,他规范提出了需求层次,并在后期做了适宜的补充。刚接触时我很佩服这位马先生,忒厉害,清晰指出了人类的需求动机发展层次!现在看,觉得有很多问题,我理解的这个金字塔解决不了(说我没能够用它解决会更贴切)。
1 满足生理需求后,我对食物的贪欲是?我的选择趋向更美味的食物是为什么?贪食、厌食的人的需求是假性更大、更小?是因为在某些阶段中,发展需求没被满足?
2 这个需求是先天的形式?用马斯洛的话来说,是表现行为的因?据1的思考:这个需求金字塔是变化的、动态的,会跟环境互动,再发挥它的促进功效。(嗨,我好像在说废话。别怪我,我没有读原著…下午再去图书馆看看。读一丢丢康德后,再看教育学教心,都觉理论概括不完整…..我恐怕是疯了)
“为什么每个人的层次动机发挥功效不同——一些人停止在‘归属和爱’、‘自尊’层次,并不会竭力向前”这个问题马先生后期也问过自己,至于是否解答了,我不清楚。
读别人咀嚼过的马斯洛很不过瘾,很多观点经过复述后,总部精准,少了很多兴奋点。成明是谁?我不知道,百度上也没有相关资料,前面对马斯洛的总结写得不错。
关于赫尔巴特,我不敢说太多。里面有太多话需要好好咀嚼,也必须先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才能做更完全的理解。我要说他是伟大的,这一点任谁都无法反驳吧。
四、综上所述
邓晶晶:上天啊!请赐我一摞人教版的绿皮书可好!!!双十二要来了,看到当当“狡猾”地办活动,我囊中羞涩。
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12.32完
在此之前,必须申明大师们在人类史上出现的顺序,以便更好理解。1781年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7年二版),1806年《普通教育学》问世,1859年大名鼎鼎的杜威出生了,1856-1939弗洛伊德在世,马斯洛生于1918-1970,布鲁纳则更往后,1951年诞生。沿此顺序,在他们的著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前伟人的影子。布鲁纳的《论左手性思维》,更是分别对杜威、弗洛伊德进行了论述,虽然评论没有让人很震撼,但个别字句能引人深思。杜威23岁在友人的指点下读康德 ,赫尔巴特18岁开始研究康德,邓晶晶19岁初看康德。弗洛伊德也是不朽的神话,看似他不在教育的领域,但是“冲动”一词不断被马斯洛、布鲁纳提起。虽未有实证,但我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中国教育里不可缺少的词(都怪自己《现代教育论》没读完)。这些伟人的影响是不分领域的,他们是人类乍现光辉的承载物,举世读之誉之,鄙人如饮狂泉。故,弗洛伊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杜威是我值得用一生去领悟的。所以若想感知世界,颠来倒去,是会回到1或2点的(1、2说的是数轴上的点,因为私以为无人能够通过一本书指到原点。承认必有人达到过原点,大概达芬奇算是一个)
一、关于康德的不成熟、无逻辑的思考
接下来,可从康德的框架结构谈我的散乱理解,这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没读完纯理,也没能清理脑中毫无章法的论据。)但谈谈是值得的。在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前提上,人们拥有先天感性,因为这不是经验的判断,无法从经验中取得必然性。感性直观是杂多的,这种杂多最后会在人先天具有的形式中联结,联结后就形成了知性,而后知性演绎……经验?……..就知性的关系范畴,依存、因果、协同,就是赫尔巴特看到清晰的思路。思考:我运动如果不属于纯粹感性的性状?那运动属于什么?通过我的感觉所得认知,不是纯粹,是属于什么?纯粹知性的演绎可以说是数学的大多数形式吗?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我感知,并从脑中抽象出共性作为概念,而这种对复杂演化事物的简单化是不具有全面概括性的。所以一句话的定义都是立不住脚的。但是昨晚就“个体感知教育”对问题进行了推论,从我作为孩子到成人,我入了迷途…….范围太大,从孩子的几十年的阶段,都是有关“学”的,不涉及“教”。或许应该继续下去,但成人后的不同职业身份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难道…..我得到十维空间把每种可能都考虑一遍?恩,这样的确对“教育是什么”理解很透彻。究竟该怎么做,应该读完再想。
美学批判,判断力是外延,我很感兴趣,艺术和文学也是布鲁纳讨论的大块头,他从文学中分析看教心,还别说,很独特,是条好路子。
二、我理解的不完整的布鲁纳
布鲁纳的书,我学到的可以不完全的概括为这几个内容。
1 “我坚信任何学科都可以通过一种智力上诚实的方式传授到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2 隐喻。在艺术中,在文学中。理解:潜在意思是,还会在神话中。
3 “生活模仿艺术”=“人类创造神话,又模仿神话生活”、“联结对创造的重要性”、
4 “数学学科的学习:经验总结,谜题探索”(评:总觉没有透彻,不应该二分,或许是各个因素组合,发挥不同的结果)、
5 (申明:只讨论小学科学教育,局限于个人理解的布鲁纳教育思想)
科学不是靠惊异吸引儿童,因为知识的兴奋感来源于非惊异感和简单化(思考加理解、有意义化)。换种说法,学科在追求简单化,当你把直观中的杂多联结成线成阶梯成网,即使简单化会无可避免的忽视掉相关因素,不具完全概括性。但这种经验,为我们处理相关、相似的事物提供了便利、快捷。斗胆说,学究们正在做的就是抽象再抽象、学科不断结构化,复杂-简单-复杂-再复杂,企图在知性上重塑它,肢解是希望获得更好的理解。科学趣味在于,有局限功效的直觉的验证成功。(猜想证伪)
科学课堂的目标可以是,完善知识结构,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学的知识是何处的细节。这可以应对“后育文化”的影响,知识大厦越建越高,没关系,孩子们掌握这个组织性结构就足以应对。不致在信息化世界中迷失,也不会局限于有限的经验世界。
6 布鲁纳关于教材编写的看法,我很赞同。他在广度和深度里选择了深度,对现在的知识共享时代有借鉴价值。
我想布鲁纳同志的这本书,只是他思想的剪影,不完整。无奈图书馆没有他的《教学之研究》、《教育的适合性》等等!!都没有…….我还没有勇气读英文版,也没找过。但偶遇一些精彩的句子让我很兴奋。
三、有关马斯洛
马斯洛在教育心理学上,关于动机的论述对前面行为主义的冲击力很大,他规范提出了需求层次,并在后期做了适宜的补充。刚接触时我很佩服这位马先生,忒厉害,清晰指出了人类的需求动机发展层次!现在看,觉得有很多问题,我理解的这个金字塔解决不了(说我没能够用它解决会更贴切)。
1 满足生理需求后,我对食物的贪欲是?我的选择趋向更美味的食物是为什么?贪食、厌食的人的需求是假性更大、更小?是因为在某些阶段中,发展需求没被满足?
2 这个需求是先天的形式?用马斯洛的话来说,是表现行为的因?据1的思考:这个需求金字塔是变化的、动态的,会跟环境互动,再发挥它的促进功效。(嗨,我好像在说废话。别怪我,我没有读原著…下午再去图书馆看看。读一丢丢康德后,再看教育学教心,都觉理论概括不完整…..我恐怕是疯了)
“为什么每个人的层次动机发挥功效不同——一些人停止在‘归属和爱’、‘自尊’层次,并不会竭力向前”这个问题马先生后期也问过自己,至于是否解答了,我不清楚。
读别人咀嚼过的马斯洛很不过瘾,很多观点经过复述后,总部精准,少了很多兴奋点。成明是谁?我不知道,百度上也没有相关资料,前面对马斯洛的总结写得不错。
关于赫尔巴特,我不敢说太多。里面有太多话需要好好咀嚼,也必须先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才能做更完全的理解。我要说他是伟大的,这一点任谁都无法反驳吧。
四、综上所述
邓晶晶:上天啊!请赐我一摞人教版的绿皮书可好!!!双十二要来了,看到当当“狡猾”地办活动,我囊中羞涩。
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12.32完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9 17: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