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 Planet 天津DAY1
暑假追了《河神》,被里面的津味文化吸引,赶在国庆大迁徙开始之前,我买好了北京南去往天津的城际高铁,半小时后出现在海河沿岸。登瀛楼的肘子,桂发祥的麻花,南市的素包子,德顺斋的煎饼果子,一路上边吃边逛,自由自在宛如海河上空飘来飘去的云朵。
DAY1
北京南-天津站-地铁2号线东南角-古文化街-望海楼教堂-意大利风情区-南市食品街-劝业场-瓷房子-赵一荻故居-多伦道-海河沿岸
第一天的旅程,我靠着导航走过意风区斑驳的树影,踩着梧桐叶想落满黄叶的深秋,在一个个狭窄的小道里好奇地张望当地居民的生活,有那么一瞬间想起了厦门中山路的小巷。
一下天津站立马转地铁2号线在东南角下车,出站后不久就看到了海河沿岸风光,对面就是一片异域风情建筑,我兴奋地拿起手机拍了来天津后的第一张照片。

订的酒店是汉庭古文化街店,房间还是很舒适的,收拾好后立马出发,走过狮子林桥准备到对面的意大利风情区。
第一站来到了望海楼教堂,这里是“天津教案”的发生地,出于敬重,没有拍照。”天津教案“事件已经过去百余年,反映了近代中国国民、政府官员在面对”他者“和”他文化“时表现出的态度,在事件中,天津暴民的诬陷和官员的处理结果都表现出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态度,抗拒又不得不妥协,出了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息事宁人而非查清真相、遵守秩序。望海楼教堂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宏伟,印象中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是高高的尖塔和彩色的玻璃,而这座教堂历经两次焚毁后重建,依稀可见沧桑印迹。
望海楼教堂向多伦道方向一路直走就到意大利风情区,说实话这一片并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不如沿岸的风光更让我喜欢。走在干净整洁的大道上,看着一排的梧桐树和座椅,可以假装自己行走在某个南欧小镇的街头?最喜欢看阳光透过树叶在地方跳跃的影子,风吹起,片片落叶。天津比北京稍热,但吹来的风里已经有了秋天的凉意。


意大利风情区是一片西洋建筑和酒吧、餐厅聚集地,活生生一副旅游区的样子,唯一给我留下点印象的是袁世凯的旧宅,也没有想象中豪华富丽。
走出意大利风情区就能看到一座博物馆,本来并不打算进去的我还是忍不住好奇领票进去看了看,里面人少地大空调冷,是中午避暑的好去处(微笑脸)。进去参观后觉得来得很值,图片、模型、影像资料能够全面刻画天津自建国以来的历次城市规划。看过之后还是很有感触的,这是一座有规划思路和设计理念的城市,不像某城市,规划乱七八糟,不要问我是哪里,都不好意思这样说自己的家乡(无奈摊手)。“两轴一带”,“双轴双带”这些名词听起来就很带感啊。这次去的时间不刚好,没有赶上4D海河放映厅的播出(周二到周日每天10:00、15:00两场)。



逛完展览馆才想起已经12点多了,走路去了1公里外的南市食品街吃饭。南市食品街很像厦门中山路的特产一条街,各家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满大街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要不是《河神》里有一个小河神和小神婆在床上吃麻花的片段,我估计是不会买麻花尝尝的。进了一家号称是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的特产专卖店后,我转了一圈得出一个结论:天津人爱山楂,许多山楂制品摆放在柜台,什么果丹皮、山楂条、山楂糕、山楂膏、连麻花都有山楂夹馅的。舍友想要我带的是最小号的咸味麻花,于是我就买了罐椒盐味的小麻花,按耐住想偷吃的心,准备带回和舍友们分享。走出麻花店又进了耳朵眼炸糕店,神奇的是炸糕竟然也有山楂馅的,外边的皮又油又厚,但是里面的山楂馅深得吾心。山楂爱好者在这里放飞自我了,买了山楂条,吃了山楂炸糕,念念不忘山楂味的麻花。南市食品街上印象最好的是石头门坎的素包子,想吃的口味只有冷包子,阿姨就给换了刚出炉的热包子,没听清说的是啥口味的我就这么一口答应了,2.5元一个皮薄馅多简直太满足!在一家小店里点了煎饼果子和菱角汤,端上来才知道果子=油条,菱角汤=馄饨汤。在天津吃了煎饼果子后发现,我还是喜欢山东杂粮煎饼的“丰满”和人大北区食堂附近小窗口的芝麻煎饼加鸡排!放不放葱无所谓,多加香菜好吗?

吃饱喝足后看了看头顶的大太阳,进了食品街内部遛了一圈儿,买了杯冰镇桂花酸梅汤,味道比学校食堂的好太多,满足啊!别问我怎么吃这么多,一早上走了那么久可不得吃多点?吃完休息了下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瓷房子。饭后消食运动可把我累到了,破导航让我走错了一个路口,还好机智如我开口问路,在热心大妈的指引下穿过小巷,避开车流,路过劝业场,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瓷房子。景点人并不多,这里是个人觉得来得最值的一个地方,五大道的名人故居大多只可远观建筑风貌,但瓷房子是可以进入可以摸的。为了值回票价,我里里外外把这座私人博物馆逛了三遍,第一遍预习,第二遍听讲解,第三遍复习(和学习一毛一样哦)。有个学长说,当我以做学术的态度旅行的时候,真是无敌了。学时好好学,玩要好好玩(认真脸)。第一遍只是走马观花,大致了解了下这座博物馆都有些什么,说实话自己看会错过很多东西,特别是展品是有故事的时候。第二遍听讲解会发现很多设计都有独到之处,第三遍再逛加深下印象。预习-听讲-复习的思路真是屡试不爽!
瓷房子从外面看就是一个特别的用瓷片和瓷器建造的建筑,废话,人家不是就叫“瓷房子”嘛。建筑最顶上是一条蟠龙,龙头是五星,龙身盘旋成China字样,很是应景。


房子的排水管道是萌死人的猫咪,黑白身完全由从非洲运来的瓷片制成,被称作“世界最贵的排水管道”,水生财,馆主为了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在排水口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房子外边的地上画着九枚铜钱,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又是阳数之最,有招财的意思。铜钱被一座佛塔截了一部分,佛塔是从印度而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汉白玉台阶也很特别,古时男尊女卑,一般龙在上,凤在下,但这块汉白玉上先是凤抱牡丹,后是鵉抱牡丹,最后才是龙抱牡丹。这是因为它来自慈禧墓,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掌权者,凤是指慈禧,鵉是慈安太后,龙是光绪小皇帝。

从左边上了阶梯后会看到右边有只双色琉璃彩的狮子,这是唯一一座双色琉璃狮,原先在段祺瑞府门口,可惜现在只存这一只了。如何分辨石狮子的公母呢?母狮脚踩小狮子,公狮脚踩绣球。

进门后会看到两边有两只鹿,鹿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一种动物,鹿的额头上刻有一片菩提叶,也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有关。另外,鹿与禄同音,也有吉祥的意思。

一楼大厅里有个圆形大池子,据说是最早的阳台,里面放个大水缸,聚水生财之意。缸上刻有佛教图案盘长,和中国联通的标志类似,有十全十美的吉祥之意。

二楼有一副张大千的荷花图的瓷片拼贴版,荷花的花瓣是最珍贵的部分,全部用祭红瓷拼贴而成。祭红瓷造价昂贵,成品率低,需要用珊瑚、玛瑙、黄金作为原料,可见其珍贵世之罕见。二楼还有一副馆长亲自拼贴的赵孟頫画作,风吹乱了马鬃和衣袖,整个画面灵动鲜活。

二楼最值得一提的是奢华的阳台,顶上中心是乾隆五彩瓷盘,外围一圈是鱼纹盘,不论站在哪里,鱼的眼睛都在看你。步入三楼,会看到古时候书生用的书香,外面有网状物,用来保护书不被雨水淋湿。古人都是用丝绸来擦拭书箱,可见其对读书人的重要程度。

书箱旁边有几块石头,第一遍看的时候略过了,讲解时才明白这是圆明园的兽首,馆长从澳大利亚拍卖会上买回来的,希望集齐后以个人名义捐还给国家。(馆长是多有钱 啊?毕竟人家奶奶是慈禧最宠爱的格格,爸爸很有先见之明早早开始收集瓷器)。

三楼还有一面美人镜,是馆长奶奶的陪嫁,也是溥仪送给皇后婉容的礼物。这梳妆镜从比利时原装进口,据说会越照人越美,趁着四下无人,我赶紧照了照。忘了是几楼还有个卷木琴台,在当时颇有难度,用黄金融化后当胶水进行拼合,卷木的卷曲程度肉眼是看不出差异的。

印象最深的是四楼的楼顶,一条条盘旋的蛇身,是伏羲女娲图,左右三个人头有道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青花瓷的灯与一楼的水缸相对,象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个建筑外表看是西式小洋楼,走到里面又处处是中华文化的印迹。儒、释、道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思想,它们在这座房子里奇妙地融合着,像极了现实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离开瓷房子后步行几百米就是赵一荻故居,赵一荻就是赵四小姐,张学良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赵四小姐故居是一座很漂亮的小洋楼。

离开小洋楼后,我嫌穿的牛仔裤太热,想着附近有好多商场,就误打误撞来到了最繁华热闹的滨江道。滨江道让我想起了上海的南京路、台北的忠孝东路、厦门的中山路,各式各样的shopping mall林立其间,肚子饿了就随意走进一家小店,似乎是叫娜娜家的饭,装潢简单清新,店员服务热情,给只剩1%电量的我提供了续命的充电宝。本想点店内招牌台湾卤肉饭,无奈中午吃太多有深深的负罪感,于是点了一大盆彩虹沙拉,有喜欢的牛油果、水煮蛋、熏鸡肉、生菜和小肉丁,还有很奇怪的洋葱。满足地吃完后准备沿着海河走回去看夜景。

以海河沿岸夜景来结束一天的旅程简直不能更满足了,沿途的风光美到语言苍白,想象失色。在多伦道上听到有人在桥下拉手风琴,曲子忧伤得能淌出水来,在夜晚的凉风和水面的波光里更添忧伤。录音后发给友人听才知道这耳熟的曲子是《时间都去哪儿了》。音符随着波光一起荡漾在夜色下,灯光在水面倒映出城市的风情。走过上海的夜,又摩登又复古的女郎在月色里摇曳;走过杭州的夜,清新温柔的小家碧玉在夜空下低回;走过厦门的夜,装出来的文艺和市井的生活杂糅一体;走过天津的夜,手风琴和广场舞、浪漫风情与生活气息就这样奇妙地在海河岸边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