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4年12月 傅聪指间的肖邦24首前奏曲
2004年的冬季,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奏厅,听了让我终生难忘的一课,傅聪亲自讲解的肖邦24首前奏曲。也许我这一生也无法用钢琴诠释曲中深意,但这24首前奏曲却不知不觉在生活的起落间伴我渐行渐远⋯⋯
以下文字摘录自《傅聪,望七了》一书,以及听课笔记,与大家分享。
No. 1 in C major :
这是一首 Agitato [激动不已]。
渴望、追求。
节奏就很难,因为要表现追求和热切的渴望。
上下两条线是不同的颜色,而且在不断俄变化。
不光要做到上下两条线都独立,而且每一个手指都要独立,
这个独立不光是纯粹技术上的独立,而是心理上要有独立的感觉,
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诗的节奏排列,八个字,六个字,两个字
No. 2 in a minor:
左手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右手是卡桑德拉在说话。
左手绝对不是右手的补充,左手是无情的。
曲子一开始就是doom[末日],末日的感觉,我不赞成轻轻的来。
写的是piano[弱],不是pianissimo[最弱]。
piano又几万种piano,无穷无尽的piano。
表现什么样的piano,就要看要表现的心理现象是什么。
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运来了木马。
特洛伊人都在庆祝胜利,唯有卡桑德拉一个人说:这里大事不好!
她看得很准,事实上是特洛伊人的末日来了。
这个作品的境界不是什么苦闷,而是非常恐怖!
不是小我的那种忧郁,是命运啊!
而且曲子怎么从e小调到E大调,又转到a小调,这是多么凄凉的感觉!
真是一个悲剧性的预告,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这个预言里头,
好像命运一样,阎王盖了一个章,一开始就是这样……
No. 3 in G major:
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肖邦的24 Prelude,每一首诗特别的花,有特别的性格。
这儿我要指出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假如你谈这些prelude,使人感到你的手指好的不得了,
那就证明你失败,因为人家听到了手指,没有听到音乐。
一开始谈得非常brilliant[辉煌],这就不好。
这不是一个brilliant passage,去炫耀技巧。
这一段是小溪流水,水永远在那儿流。
肖邦的prelude不光是讲人生,还有大自然的东西。
天人合一,向孩子那样天真无邪,那种abandon[无忧无虑]
那个乐呀,好像在云端一样。
从生命里头看到自然界,又从自然界里头看到生命。
弹这首曲子时,所有的timing[节拍]必须准确。
要exact[精确],唯有这样才谈得上其他。
曲子结尾不要给人一种坐下来的感觉,还在空气中浮动。
像诗一样,但诗里不存在句号。
No. 4 in e minor :
最后一个Chord是 Pinanissimo[最弱]。
这儿已经没有"我"了!"空"的"神秘"的感觉。
悲歌,很明显的苦,号啕大哭,简直是呼天喊地!
肖邦说:
十个手指不应该是平均的,天生是不平均的。
十个左手只相当于十个孩子,各有各的性格。
要尽量发挥每一个手指的独特性格。
肖邦的作品空前绝后,
演奏肖邦作品,从纯粹弹钢琴上讲,
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宇宙。
从和声的细微变化去研究,
从心理上去分析。
No. 5 in D major :
春光明媚的日子,阳光透过树林,有灿烂的光彩。
各种不同的颜色透露出来,可能还有兔子蹦蹦跳跳。
从头到尾要维持一个节奏,
最后很轻灵,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
肖邦的原稿上写的是一条legato line[连奏线],不能断的。
事实上有小句子,但在感觉上要一气呵成。
肖邦的复调跟巴赫的复调不同,不很明显,隐藏在里面。
注意隐藏在里面的东西,肖邦作品里充满了这种魔术。
No. 6 in b minor :
有人说肖邦的prelude中有两首"雨滴",这就是其中之一。
从头到尾都是这样,非常悲哀。
真是用血泪写成的,心潮起伏,很内在。
曲子不能弹得太慢。
小调是逐渐逐渐发展到更行更远的境界。
结束时整个曲子的中心就冻结在这儿,不能慢下来。
淡淡的一点哀愁,感觉永远在走。
没有句号的感觉,"更行更远还生"……
左手和右手是独立的,一起呵成。
然后再好好研究一下肖邦是怎么分句的。
No. 7 in A major :
Mazurka 的节奏而非 Waltz,
没有玛祖卡的节奏就没有波兰民族那种表现愁的境界!
这些前奏曲大调小调交替,一步步发展下来。
大调表现的也逐渐逐渐没有那么欢乐,
不像前面那么了无牵挂。
而小调表现的忧郁呢?
第二首是悲剧的预言。
第四首是悲歌,大恸。
第六首虽没有前面那么悲,
但有内在的必然的一种命运的力量,
眼泪不像第四首那样哗哗的流,
而是埋在心底的更深的悲。
眼泪在心里流……
然后由此引出了美好的回忆,
整个是个回忆,想到很多美好的时刻。
这首曲子很难很难弹。
弹的时候要把我说的都忘掉,完全要从心里出来。
有一点自我,好像应该弹得很美,就不行。
总之,不允许有一点儿虚荣,一定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难就难在这儿。
而且怎么用Pedal,有许多微妙的控制。
这是们大学问,真是没法教的。
要靠自己的耳朵,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色彩。
乐谱上写的东西永远比较公式化,
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就微妙的多。
No. 8 in f sharp minor :
从上一首最后的音里延续出来。
外头是凄风苦雨,心里头也是凄风苦雨。
从钢琴技术上来讲,使空前绝后的难。
手要张开,同时又要缩拢去。
不知道肖邦的首诗怎么长的,那么flexible。
有的人手指好极了,弹得很清楚。
但音乐上是不行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练习曲,一点儿味儿也没有。
我对李斯特倒还无所谓,
可如有奇迹发生,
真想听听肖邦究竟是怎么弹琴的!
最好能看看肖邦的手稿,
肖邦的分句妙极了,
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重要的是节奏。
结尾已预示了下一首的开始。
No. 14 in e flat minor :
有一个牛津的版本上面标着Largo[广板]
是根据肖邦的一个苏格兰学生的谱子上来的
那个学生弹得太快
肖邦恨死了
很生气
就来回划掉了allegro
写上largo
意思是"不要allegro,就要largo!"
为什么这曲子不能快呢?
很多人,很多大音乐家都说
这曲子好像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一样
(《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
其实表面上一样
实质上完全不一样
那个曲子是以整风似的
这个曲子简直是地震
地动山摇!
所有小调似乎是一条线
从预言到哀歌
又是命运
淡淡的哀愁
然后就是凄风苦雨
天上来的奇怪的金箭
一直到噩梦
越来越超越自己可以控制的那种力量
肖邦就是用隐藏这得复调
在那儿有连个东西在死命的你扯我拉
一种张力
这样地动山摇的感觉就来了
No. 15 in D flat major :
整个作品的中心--雨点
很多人弹得很慢,以为抒情一定是慢的
固然,这曲子的却是点点滴滴到天明
但这音乐,使艺术,绝对不会令人厌烦的
如果弹得很慢很慢,让人老听到那个降A音
没完没了的让人受不了,有点上苦刑的感觉
开始时,有些日子外头下一点雨
微风细雨,百无聊赖,还是很舒服的
sustain[持续]就是从头到尾
不可抗拒的永远在那儿点点滴滴
但整个是在发展的,慢慢发展到倾盆大雨
心理上一定要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有的地方有点东正教的味道
是莫索尔斯基的音乐
他写的歌剧《鲍里斯·戈得诺夫》的音乐都在这儿
可肖邦的这个曲子远远写在那歌剧之前
结尾不是diminuendo[减弱],而是subito pianissimo[突然很弱]
大部分人却弹diminuendo,其实肖邦要深刻得多
"雨"只是个象征
一会儿是细雨
一会儿雨又停了
一会儿倾盆大雨下来了
最后是很重要的五度
五度是很神秘的
舒伯特的音乐里充满了五度
有人说,五度是第一个和弦,有永恒的感觉
整个曲子的雨点是没完的,一直有
然而曲子总要结束,给人的却是一种无限的感觉
有点像中国画,画一朵花和一根树枝
并没有画出大的宇宙大的风景,
但看到的是无限
这跟西方的写实派不一样
非要把整个山和水都画出来
肖邦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有前后关联
在心理上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都有伏笔
肖邦好比一个大画家
《二十四首前奏曲》就像一套二十四页的册页
页页有伏笔
还有人说,肖邦写这首"雨点"时
中间有一段是他想象自己死了
修道院里穿着黑衣服的神普在搬棺材
这是乔治·桑讲的故事
可以姑妄听之
不过却体现了往死亡走去的那条黑线
No. 16 in b flat minor :
浮士德下地狱,是最恐怖的一首
容易弹成练习曲,又容易弹得很滑稽
肖邦的原稿上,前面本来连着好几处写有pedal
后来都划掉了,划了又划
就是说绝对不要分踩踏板
然后是两个很长的pedal
接着是一个特别长的pedal
连和弦与不和弦都在一个pedal里
至今没有人敢按肖邦的要求去弹
说肖邦那时候的钢琴跟现在不一样
那是骗人的的
我弹过肖邦的钢琴
那钢琴的pedal用起来声音也一样的丰富
事实上,很多人把肖邦这首前奏曲歪曲了
科尔托,我最崇拜的大师
他弹的这首曲子是大错特错
虽然他的分析是大对特对
但他并没有照自己的分析去弹
就是不敢照肖邦的pedal去做
有朋友在听科尔托弹这曲子时说:
这曲子很好玩
右手好比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飞
左手好比是一个瘸子
一拐一拐的在那儿追
可是永远也追不上
到现在为止,一般听到这个曲子
总觉得很奇怪,很光彩,很难
可是并没有浮士德下地狱这种感觉
只要按照肖邦pedal去做
左手右手都做
再加上那种千奇百怪的转调,变来变去
气氛是恐怖的
肖邦有一些夜曲,在原稿上写的很清楚:
要很长的pedal。
可是比赛选手没有一个按照肖邦的要求做的
我在波兰肖邦钢琴比赛担任评委时
曾经问过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会的主席: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照肖邦写的去弹?
他说:第一,可能他们不知道。
第二,假如他们知道,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
第三,如果他们知道怎么去做,可是他们不敢。
因为多数评委都不知道
所以如果真的照肖邦写的去做了
很多人会以为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一定给怀分数,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说一句真话很难,不光是在中国
反正,在这个圈子里,在这个范围里
照肖邦写的去做,绝对是对的
真的照肖邦写的去做,真是很恐怖
这是一步一步来的:
从凄风苦雨
噩梦到地震
也可以说是海洋里的汹涌波涛
总而言之很恐怖,是自然界里的那种力量
那种狂风暴雨
很像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中浮士德下地狱时的那种恐怖
柏辽兹的那个作品也是浪漫时期的伟大的划时代作品
最主要还是presto[急板]
但con fuoco[暴怒]更重要
有的人手指好的不得了,弹得飞快
可是一点点都没有con fuoco
好像在谈一个很漂亮的练习曲
手指飞快,什么想象什么意境都没有
里头的意思都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我说:"师古人不若师造化!"
千万不要去迷信名人
尤其不要给名气迷惑
不管他是卡尔托,是鲁宾斯坦,使阿鲁里琪
没有人比肖邦伟大
一定要回到肖邦原作上
就是我说的造化
对我们来讲就是造化
No. 17 in A flat major :
欢乐,热烈,渴望,陶醉
速度是allegretto[小快板]
这首前奏曲是肖邦座屏中最接近孟德尔松的曲子
尤其像那首《乘着歌声的翅膀》
结束的时候要注意bass[低音]
越是单调,越是老是同样的音,越是好
要仔细研究一下和声,也可以说这是钟声
但不能刻意的去做,不要具体的去画画
有一个传统的说法
说肖邦在写这首前奏时听到了十二声钟声
很多人说第一个钟声也应加一个forte[强音]
我认为不必加
还有人说钟声是越来越远
所以要弹得越来越轻
对乐曲的这种解释是脱离了和声
脱离了乐曲本身内在的更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种外加的对音乐的理解
对这些钟声不能用纯粹的自然主义去描写
应该包含一种心理因素去理解
事实上肖邦听到的钟声不一定是真正的钟声
是他心里耳朵里听到的远远得很神秘的声音
里面带着一种危机感
所以开始是那么的妩媚
那么的阳光明媚
然后逐渐逐渐的有阴暗的东西在内
有一种anxiety[不安]
纯粹从美学上讲
是个线条问题
整个是很长很长的线条
不是一块一快的几何图形
柏辽兹说:" Music and only express, not describe. "
所以我最反对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奏鸣曲的解释
故意编点故事
这是俄罗斯学派的典型做法
对音乐去做种种描写
这样做实际上是把音乐的境界拉了下来
音乐是像诗一样的
不要去做得一样
不要去追求那种机械的一样
要有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就是说每个和声都是有关联的
所以是不规则的
这里的钟声是外头的和心里的都有
要从音乐上的和声来看
要看各种句子的长短
由此可以逐渐逐渐的认识肖邦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不管走多远
还不过是开步
要找肖邦的真正的意思
还差得很远很远呢!
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因为肖邦太高了
No. 18 in f minor :
垂死的挣扎
像发疯的狮子
也像京剧
京剧里有很多武大
节奏也是京剧里的节奏
最后的两个和弦
真是斩钉截铁
不可饶恕
杀!
No. 19 in E flat major :
vivace[活泼,轻快]
虽然很难,但不能妥协
这是肖邦最解放最快乐的作品
像一只小鸟飞了出去
自由阿,自由!
这首前奏曲科尔托弹得好极了
虽然左手有些音符都不见了
但他把这首曲子的心理境界彻底表现了出来
弹得出神入化
阿格里琪技巧要比他好
可是阿格里琪绝对达不到那个诗的境界
多听听科尔托弹的
这个古人实在值得后人借鉴
No. 20 in c minor :
largo[广板],不能弹得太慢
一小节是四拍,不是八拍
一小节是一句,不要断掉
前面四个小节是fortissimo[很强]
然后是piano[弱]
pianissimo[很弱]
后面的crescendo[渐快]
是pianissimo里的crescendo
有的段落要想象先是cello[大提琴]
和first violin[第一小提琴]
然后是second violin[第二小提琴]
和viola[中提琴]
要从和声上去体会,去捉摸
最后是一个五度的和弦
永恒的五度
弹下去后
要任其延续下去
声音很长很长的下去
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
No. 21 in B flat major :
非常难捉摸
我想肖邦在组织这套前奏曲时
到了这儿--上一首最后那个五度和弦后时
曾经发过愁,怎么办?
怎么接下去呢?
这首曲子的情绪非常暧昧
有点寻寻觅觅
凄凄切切的在那儿找阿找
好像一个老处女在东找找西找找
百无聊赖的不只身子往哪儿放
找了半天,突然又像火烧一样
很难解释,不知是什么味道
只能去感觉
我觉得左手有说不出的那种苦涩
有点像李清照的诗
到最后好像还是问了一个问题
No. 22 in c minor :
是革命,是造反,是反抗!
切忌弹成八度的练习曲
整个曲子很有气势
似乎千千万万的人在呼喊
在叫嚷!
No. 23 in F major :
科尔托弹这个作品弹得飞快
可是作品上写的是moderato in four[四拍得中板]
一个小节里是四个重拍,应该是中庸速度
我总觉得Faure[福莱]的Requiem《安魂曲》的情绪就很像这个曲子
那是非常天主教的升天的东西
天主教见到了圣光、圣母玛利亚
是与清教徒,或者俄国东正教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圣光里头有一种sensuality[感官享受]
像波提切利、拉斐尔的画
笑容里头的肉有一种透明的感觉
又有肉的滋润的感觉
有一种女性的温柔
肖邦写的东西总是一切都带着强烈的对比
从恐怖的天下大乱、反抗到一片祥和
弹得时候要把内在的和声表现出来
到结尾还给你一个reminder!一个提醒!
No. 24 in d minor :
又是五度,而且是allegro[快板]
这是整个曲子最重要的东西
表现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有人说肖邦有东方人的血统
我觉得这个曲子的气息很东方
有点成吉思汗的天不怕地不怕,杀尽抢光
还有点豪气或侠气的感觉
法国的作家纪德,也是个大钢琴家
他弹肖邦是有名的
很少人能有机会听到他弹肖邦
他写过很多有关肖邦的文章
其中就提到这个前奏曲
说是有亚洲人的味道
大概指的是蒙古人
波兰人里头也有很多蒙古的血统
他们也领教过蒙古人的风味
这首曲子最后不要慢下来
最后是一个pedal,不要换pedal
整个宇宙都在这个音里头,不断的回响
整个万花筒就这么结束。
以下文字摘录自《傅聪,望七了》一书,以及听课笔记,与大家分享。
No. 1 in C major :
这是一首 Agitato [激动不已]。
渴望、追求。
节奏就很难,因为要表现追求和热切的渴望。
上下两条线是不同的颜色,而且在不断俄变化。
不光要做到上下两条线都独立,而且每一个手指都要独立,
这个独立不光是纯粹技术上的独立,而是心理上要有独立的感觉,
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诗的节奏排列,八个字,六个字,两个字
No. 2 in a minor:
左手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右手是卡桑德拉在说话。
左手绝对不是右手的补充,左手是无情的。
曲子一开始就是doom[末日],末日的感觉,我不赞成轻轻的来。
写的是piano[弱],不是pianissimo[最弱]。
piano又几万种piano,无穷无尽的piano。
表现什么样的piano,就要看要表现的心理现象是什么。
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运来了木马。
特洛伊人都在庆祝胜利,唯有卡桑德拉一个人说:这里大事不好!
她看得很准,事实上是特洛伊人的末日来了。
这个作品的境界不是什么苦闷,而是非常恐怖!
不是小我的那种忧郁,是命运啊!
而且曲子怎么从e小调到E大调,又转到a小调,这是多么凄凉的感觉!
真是一个悲剧性的预告,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这个预言里头,
好像命运一样,阎王盖了一个章,一开始就是这样……
No. 3 in G major:
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肖邦的24 Prelude,每一首诗特别的花,有特别的性格。
这儿我要指出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假如你谈这些prelude,使人感到你的手指好的不得了,
那就证明你失败,因为人家听到了手指,没有听到音乐。
一开始谈得非常brilliant[辉煌],这就不好。
这不是一个brilliant passage,去炫耀技巧。
这一段是小溪流水,水永远在那儿流。
肖邦的prelude不光是讲人生,还有大自然的东西。
天人合一,向孩子那样天真无邪,那种abandon[无忧无虑]
那个乐呀,好像在云端一样。
从生命里头看到自然界,又从自然界里头看到生命。
弹这首曲子时,所有的timing[节拍]必须准确。
要exact[精确],唯有这样才谈得上其他。
曲子结尾不要给人一种坐下来的感觉,还在空气中浮动。
像诗一样,但诗里不存在句号。
No. 4 in e minor :
最后一个Chord是 Pinanissimo[最弱]。
这儿已经没有"我"了!"空"的"神秘"的感觉。
悲歌,很明显的苦,号啕大哭,简直是呼天喊地!
肖邦说:
十个手指不应该是平均的,天生是不平均的。
十个左手只相当于十个孩子,各有各的性格。
要尽量发挥每一个手指的独特性格。
肖邦的作品空前绝后,
演奏肖邦作品,从纯粹弹钢琴上讲,
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宇宙。
从和声的细微变化去研究,
从心理上去分析。
No. 5 in D major :
春光明媚的日子,阳光透过树林,有灿烂的光彩。
各种不同的颜色透露出来,可能还有兔子蹦蹦跳跳。
从头到尾要维持一个节奏,
最后很轻灵,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
肖邦的原稿上写的是一条legato line[连奏线],不能断的。
事实上有小句子,但在感觉上要一气呵成。
肖邦的复调跟巴赫的复调不同,不很明显,隐藏在里面。
注意隐藏在里面的东西,肖邦作品里充满了这种魔术。
No. 6 in b minor :
有人说肖邦的prelude中有两首"雨滴",这就是其中之一。
从头到尾都是这样,非常悲哀。
真是用血泪写成的,心潮起伏,很内在。
曲子不能弹得太慢。
小调是逐渐逐渐发展到更行更远的境界。
结束时整个曲子的中心就冻结在这儿,不能慢下来。
淡淡的一点哀愁,感觉永远在走。
没有句号的感觉,"更行更远还生"……
左手和右手是独立的,一起呵成。
然后再好好研究一下肖邦是怎么分句的。
No. 7 in A major :
Mazurka 的节奏而非 Waltz,
没有玛祖卡的节奏就没有波兰民族那种表现愁的境界!
这些前奏曲大调小调交替,一步步发展下来。
大调表现的也逐渐逐渐没有那么欢乐,
不像前面那么了无牵挂。
而小调表现的忧郁呢?
第二首是悲剧的预言。
第四首是悲歌,大恸。
第六首虽没有前面那么悲,
但有内在的必然的一种命运的力量,
眼泪不像第四首那样哗哗的流,
而是埋在心底的更深的悲。
眼泪在心里流……
然后由此引出了美好的回忆,
整个是个回忆,想到很多美好的时刻。
这首曲子很难很难弹。
弹的时候要把我说的都忘掉,完全要从心里出来。
有一点自我,好像应该弹得很美,就不行。
总之,不允许有一点儿虚荣,一定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难就难在这儿。
而且怎么用Pedal,有许多微妙的控制。
这是们大学问,真是没法教的。
要靠自己的耳朵,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色彩。
乐谱上写的东西永远比较公式化,
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就微妙的多。
No. 8 in f sharp minor :
从上一首最后的音里延续出来。
外头是凄风苦雨,心里头也是凄风苦雨。
从钢琴技术上来讲,使空前绝后的难。
手要张开,同时又要缩拢去。
不知道肖邦的首诗怎么长的,那么flexible。
有的人手指好极了,弹得很清楚。
但音乐上是不行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练习曲,一点儿味儿也没有。
我对李斯特倒还无所谓,
可如有奇迹发生,
真想听听肖邦究竟是怎么弹琴的!
最好能看看肖邦的手稿,
肖邦的分句妙极了,
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重要的是节奏。
结尾已预示了下一首的开始。
No. 14 in e flat minor :
有一个牛津的版本上面标着Largo[广板]
是根据肖邦的一个苏格兰学生的谱子上来的
那个学生弹得太快
肖邦恨死了
很生气
就来回划掉了allegro
写上largo
意思是"不要allegro,就要largo!"
为什么这曲子不能快呢?
很多人,很多大音乐家都说
这曲子好像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一样
(《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
其实表面上一样
实质上完全不一样
那个曲子是以整风似的
这个曲子简直是地震
地动山摇!
所有小调似乎是一条线
从预言到哀歌
又是命运
淡淡的哀愁
然后就是凄风苦雨
天上来的奇怪的金箭
一直到噩梦
越来越超越自己可以控制的那种力量
肖邦就是用隐藏这得复调
在那儿有连个东西在死命的你扯我拉
一种张力
这样地动山摇的感觉就来了
No. 15 in D flat major :
整个作品的中心--雨点
很多人弹得很慢,以为抒情一定是慢的
固然,这曲子的却是点点滴滴到天明
但这音乐,使艺术,绝对不会令人厌烦的
如果弹得很慢很慢,让人老听到那个降A音
没完没了的让人受不了,有点上苦刑的感觉
开始时,有些日子外头下一点雨
微风细雨,百无聊赖,还是很舒服的
sustain[持续]就是从头到尾
不可抗拒的永远在那儿点点滴滴
但整个是在发展的,慢慢发展到倾盆大雨
心理上一定要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有的地方有点东正教的味道
是莫索尔斯基的音乐
他写的歌剧《鲍里斯·戈得诺夫》的音乐都在这儿
可肖邦的这个曲子远远写在那歌剧之前
结尾不是diminuendo[减弱],而是subito pianissimo[突然很弱]
大部分人却弹diminuendo,其实肖邦要深刻得多
"雨"只是个象征
一会儿是细雨
一会儿雨又停了
一会儿倾盆大雨下来了
最后是很重要的五度
五度是很神秘的
舒伯特的音乐里充满了五度
有人说,五度是第一个和弦,有永恒的感觉
整个曲子的雨点是没完的,一直有
然而曲子总要结束,给人的却是一种无限的感觉
有点像中国画,画一朵花和一根树枝
并没有画出大的宇宙大的风景,
但看到的是无限
这跟西方的写实派不一样
非要把整个山和水都画出来
肖邦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有前后关联
在心理上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都有伏笔
肖邦好比一个大画家
《二十四首前奏曲》就像一套二十四页的册页
页页有伏笔
还有人说,肖邦写这首"雨点"时
中间有一段是他想象自己死了
修道院里穿着黑衣服的神普在搬棺材
这是乔治·桑讲的故事
可以姑妄听之
不过却体现了往死亡走去的那条黑线
No. 16 in b flat minor :
浮士德下地狱,是最恐怖的一首
容易弹成练习曲,又容易弹得很滑稽
肖邦的原稿上,前面本来连着好几处写有pedal
后来都划掉了,划了又划
就是说绝对不要分踩踏板
然后是两个很长的pedal
接着是一个特别长的pedal
连和弦与不和弦都在一个pedal里
至今没有人敢按肖邦的要求去弹
说肖邦那时候的钢琴跟现在不一样
那是骗人的的
我弹过肖邦的钢琴
那钢琴的pedal用起来声音也一样的丰富
事实上,很多人把肖邦这首前奏曲歪曲了
科尔托,我最崇拜的大师
他弹的这首曲子是大错特错
虽然他的分析是大对特对
但他并没有照自己的分析去弹
就是不敢照肖邦的pedal去做
有朋友在听科尔托弹这曲子时说:
这曲子很好玩
右手好比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飞
左手好比是一个瘸子
一拐一拐的在那儿追
可是永远也追不上
到现在为止,一般听到这个曲子
总觉得很奇怪,很光彩,很难
可是并没有浮士德下地狱这种感觉
只要按照肖邦pedal去做
左手右手都做
再加上那种千奇百怪的转调,变来变去
气氛是恐怖的
肖邦有一些夜曲,在原稿上写的很清楚:
要很长的pedal。
可是比赛选手没有一个按照肖邦的要求做的
我在波兰肖邦钢琴比赛担任评委时
曾经问过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会的主席: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照肖邦写的去弹?
他说:第一,可能他们不知道。
第二,假如他们知道,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
第三,如果他们知道怎么去做,可是他们不敢。
因为多数评委都不知道
所以如果真的照肖邦写的去做了
很多人会以为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一定给怀分数,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说一句真话很难,不光是在中国
反正,在这个圈子里,在这个范围里
照肖邦写的去做,绝对是对的
真的照肖邦写的去做,真是很恐怖
这是一步一步来的:
从凄风苦雨
噩梦到地震
也可以说是海洋里的汹涌波涛
总而言之很恐怖,是自然界里的那种力量
那种狂风暴雨
很像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中浮士德下地狱时的那种恐怖
柏辽兹的那个作品也是浪漫时期的伟大的划时代作品
最主要还是presto[急板]
但con fuoco[暴怒]更重要
有的人手指好的不得了,弹得飞快
可是一点点都没有con fuoco
好像在谈一个很漂亮的练习曲
手指飞快,什么想象什么意境都没有
里头的意思都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我说:"师古人不若师造化!"
千万不要去迷信名人
尤其不要给名气迷惑
不管他是卡尔托,是鲁宾斯坦,使阿鲁里琪
没有人比肖邦伟大
一定要回到肖邦原作上
就是我说的造化
对我们来讲就是造化
No. 17 in A flat major :
欢乐,热烈,渴望,陶醉
速度是allegretto[小快板]
这首前奏曲是肖邦座屏中最接近孟德尔松的曲子
尤其像那首《乘着歌声的翅膀》
结束的时候要注意bass[低音]
越是单调,越是老是同样的音,越是好
要仔细研究一下和声,也可以说这是钟声
但不能刻意的去做,不要具体的去画画
有一个传统的说法
说肖邦在写这首前奏时听到了十二声钟声
很多人说第一个钟声也应加一个forte[强音]
我认为不必加
还有人说钟声是越来越远
所以要弹得越来越轻
对乐曲的这种解释是脱离了和声
脱离了乐曲本身内在的更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种外加的对音乐的理解
对这些钟声不能用纯粹的自然主义去描写
应该包含一种心理因素去理解
事实上肖邦听到的钟声不一定是真正的钟声
是他心里耳朵里听到的远远得很神秘的声音
里面带着一种危机感
所以开始是那么的妩媚
那么的阳光明媚
然后逐渐逐渐的有阴暗的东西在内
有一种anxiety[不安]
纯粹从美学上讲
是个线条问题
整个是很长很长的线条
不是一块一快的几何图形
柏辽兹说:" Music and only express, not describe. "
所以我最反对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奏鸣曲的解释
故意编点故事
这是俄罗斯学派的典型做法
对音乐去做种种描写
这样做实际上是把音乐的境界拉了下来
音乐是像诗一样的
不要去做得一样
不要去追求那种机械的一样
要有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就是说每个和声都是有关联的
所以是不规则的
这里的钟声是外头的和心里的都有
要从音乐上的和声来看
要看各种句子的长短
由此可以逐渐逐渐的认识肖邦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不管走多远
还不过是开步
要找肖邦的真正的意思
还差得很远很远呢!
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因为肖邦太高了
No. 18 in f minor :
垂死的挣扎
像发疯的狮子
也像京剧
京剧里有很多武大
节奏也是京剧里的节奏
最后的两个和弦
真是斩钉截铁
不可饶恕
杀!
No. 19 in E flat major :
vivace[活泼,轻快]
虽然很难,但不能妥协
这是肖邦最解放最快乐的作品
像一只小鸟飞了出去
自由阿,自由!
这首前奏曲科尔托弹得好极了
虽然左手有些音符都不见了
但他把这首曲子的心理境界彻底表现了出来
弹得出神入化
阿格里琪技巧要比他好
可是阿格里琪绝对达不到那个诗的境界
多听听科尔托弹的
这个古人实在值得后人借鉴
No. 20 in c minor :
largo[广板],不能弹得太慢
一小节是四拍,不是八拍
一小节是一句,不要断掉
前面四个小节是fortissimo[很强]
然后是piano[弱]
pianissimo[很弱]
后面的crescendo[渐快]
是pianissimo里的crescendo
有的段落要想象先是cello[大提琴]
和first violin[第一小提琴]
然后是second violin[第二小提琴]
和viola[中提琴]
要从和声上去体会,去捉摸
最后是一个五度的和弦
永恒的五度
弹下去后
要任其延续下去
声音很长很长的下去
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
No. 21 in B flat major :
非常难捉摸
我想肖邦在组织这套前奏曲时
到了这儿--上一首最后那个五度和弦后时
曾经发过愁,怎么办?
怎么接下去呢?
这首曲子的情绪非常暧昧
有点寻寻觅觅
凄凄切切的在那儿找阿找
好像一个老处女在东找找西找找
百无聊赖的不只身子往哪儿放
找了半天,突然又像火烧一样
很难解释,不知是什么味道
只能去感觉
我觉得左手有说不出的那种苦涩
有点像李清照的诗
到最后好像还是问了一个问题
No. 22 in c minor :
是革命,是造反,是反抗!
切忌弹成八度的练习曲
整个曲子很有气势
似乎千千万万的人在呼喊
在叫嚷!
No. 23 in F major :
科尔托弹这个作品弹得飞快
可是作品上写的是moderato in four[四拍得中板]
一个小节里是四个重拍,应该是中庸速度
我总觉得Faure[福莱]的Requiem《安魂曲》的情绪就很像这个曲子
那是非常天主教的升天的东西
天主教见到了圣光、圣母玛利亚
是与清教徒,或者俄国东正教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圣光里头有一种sensuality[感官享受]
像波提切利、拉斐尔的画
笑容里头的肉有一种透明的感觉
又有肉的滋润的感觉
有一种女性的温柔
肖邦写的东西总是一切都带着强烈的对比
从恐怖的天下大乱、反抗到一片祥和
弹得时候要把内在的和声表现出来
到结尾还给你一个reminder!一个提醒!
No. 24 in d minor :
又是五度,而且是allegro[快板]
这是整个曲子最重要的东西
表现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有人说肖邦有东方人的血统
我觉得这个曲子的气息很东方
有点成吉思汗的天不怕地不怕,杀尽抢光
还有点豪气或侠气的感觉
法国的作家纪德,也是个大钢琴家
他弹肖邦是有名的
很少人能有机会听到他弹肖邦
他写过很多有关肖邦的文章
其中就提到这个前奏曲
说是有亚洲人的味道
大概指的是蒙古人
波兰人里头也有很多蒙古的血统
他们也领教过蒙古人的风味
这首曲子最后不要慢下来
最后是一个pedal,不要换pedal
整个宇宙都在这个音里头,不断的回响
整个万花筒就这么结束。
-
江湖骗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7 22:54:33
-
【已退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14:43:32
-
Sophie 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1 23:31:33
-
fre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2 09:41:25
-
大毛小毛和大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7 15:57:04
-
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2 19:13:22
-
世界名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29 21:18:36
-
刚刚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8 20:40:30
-
常典尔竹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8 22:03:57
-
揉成一朵兔子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2 17:56:25
-
FOUISM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16:43:45
-
RenJ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20 08:06:54
-
sav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10 10:59:5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22:23:00
-
Fu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12:56:31
-
ddd-ddddss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12:44:06
-
Stonepho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11:29:26
-
林佳 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11:07:2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10:00:47
-
Alto-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5 09:56:24
-
战将波舰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3 13:05:05
-
湖畔风景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4 21: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