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世界上所有的电影节]立个flag!今年戛纳「金棕榈」会在这些电影中产生
这篇是戛纳发奖前一天写的,虽然妥妥儿被打脸但是除了[牡丹花下]所有获奖片都点到了……但是谁他妈会想到70周年大奖是发给人不是发给片儿的啊!!!!
本文2017年5月28日首发于公众号 奇 遇 电 影 (ID:cinematik)
社长按: 还有几个小时,今年戛纳就会降下帷幕,金棕榈以及各个奖项也会诞生。这是一篇预测文,和世界上多数的赌博活动一样,庄家永远是赢家,押注的往往被打脸,因此与其说下面的预测是等着被“打脸”,毋宁说这是胤祥今年戛纳之旅的一次总结。
文 _ 胤 祥 • 发自戛纳 编辑 _ 鲸 鱼
今年是戛纳的70周年大庆。但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遥想十年前那届戛纳电影节,阵容堪称华丽。
王家卫的《蓝莓之夜》,索科洛夫的《亚力山德拉》、贝拉•塔尔的《伦敦来的男人》,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乌尔里希•塞德尔的《进出口》、克里斯托弗•奥诺雷的《巴黎小情歌》、昆汀•塔伦蒂诺的《刑房》、范•桑特的《迷幻公园》、大卫•芬奇的《十二宫》、库斯图里察的《给我承诺》……

从这里面任选一部搁到今年估计都会口碑爆棚吧。
不过翻翻当年的入围名单,倒是可以看出戛纳嫡系的发展轨迹。今年的片单与2007年的入围名单遥相呼应,甚至显现出某种“轮回”的意味。
2007年,凭借第二部作品《四月三周两天》获得金棕榈奖的克里斯蒂安•蒙久,可谓是戛纳的“亲儿子”之一。
自从他凭借处女作《西方》入围导演双周单元后,就青云直上,每部作品必定要在戛纳获得重量级奖项。
反观今年,蒙久也应邀出任了“电影基石”单元的评审团主席。
2007年,获得评委会大奖的是河濑阿姨的《殡之森》。此后,她虽遭遇过降级,但也曾两次入围主竞赛单元。
反观今年,河濑直美的新作——《光》,再度入选主竞赛。此片虽然口碑不高,但已经夺得“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2007年,同样是交出第二部作品的俄国导演萨金塞夫,此后也成为了戛纳的常客。
他的第三部作品虽然也曾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但他的第四部作品《利维坦》,却拿下了戛纳最佳编剧。
反观今年,萨金塞夫的新作《无爱可诉》再度入围主竞赛,并且拿到了《银幕》场刊目前打出的第一高分,极有可能再有斩获。
再就是法蒂赫•阿金。2007年,他凭《人生的另一边》勇夺最佳编剧。而今年,他带着《凭空而来》,历时十年首次回到戛纳。
除了这些导演,70周年的主竞赛选择的戛纳嫡系还有哈内克、洪常秀、穆德鲁佐、兰斯莫斯、哈扎纳维希乌斯……
以鲁本•奥斯特伦为首的其他人,算的上是戛纳新宠。奥斯特伦的新作《自由广场》还得以压哨入围。
此外,索菲亚•科波拉、弗朗索瓦•欧容、托德•海因斯乃至洛兹尼萨等人也都是戛纳常客。
可以说今年的片单,绝对是个华丽的选择,但是……事实证明只靠选熟脸是不行的。
大家的扑街方式五花八门,最终《银幕》场刊只有两部作品在3分以上。

当然对奖项而言,场刊的意见从来都不重要。况且,来了戛纳我才发现,各种场刊都有评分表……
当然,《银幕》在其中还是最权威的,所以每次最先被抢空的就是它。
场刊说来无非就是十几家媒体各自派出的影评人个人趣味的集合。
就说去年,获得场刊史上第一高分的《托尼•厄德曼》最后却空手而归。
所幸此片后来横扫欧洲电影奖并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今年戛纳邀请导演玛伦•阿德担任评审,终归也有找补之意吧。
场刊的存在,大概可以预测一下费比西奖的选择。起码大家都是影评人,意见可能比较一致。
但这也不好说。因为费比西也是小评审团。
比如,今年费比西奖颁给了《每分钟120击》,但其场刊得分只有2.5。

即便如此,场刊还有两个功效。
第一肯定是吹风和公关。毕竟,公关戛纳评审团比公关以几千人为评审的奥斯卡要简单多了。
第二则是场刊提示了一个极为重要,却通常被视为玄学因素的存在——排片表。
在我看来,排片表的重要性甚于世界杯抽签。
作为中国场刊的评分成员之一,我自己的打分基本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观影趣味、知识结构、现场观感和身心状态。
前两个可以暂不讨论,先说现场观感。这包括我对影片的工艺水平和节奏的感性体验,以及全球记者的反应。比如,有没有笑场或者起哄之类。
而身心状态则包括……自己困不困,以及这个困是来自精神不济还是因为影片乏味。此外,前后看的片子也一定会对此有影响。
众所周知,各种朗诵演讲比赛都有前三个讲完再打分的传统。但场刊是看一部打一部,有时候还得去补看。
所以最终情况就是,连着几部扑街片之后,忽然有一部还不错的,分数就容易给得高。
补片时候,打分就更容易受到口碑影响。甚至看不同场次都会受到先看过的同行的口碑影响。
所以这就是中国场刊的组织者陀螺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尽量看第一场媒体场放映的原因。
评委们那边状态也差不多。
某国产节是把评委关在VIP影厅里看电影的,但戛纳的评委一般都是去看官方场。所以他们会受到现场观众的影响。
如果有活动,评委还得在酒店补看DVD。这就有了顺序或者签位会导致的“波斯公主选驸马”效应。
关于这个效应,有个故事:从前,一个波斯公主要嫁人。国王给她准备了100个男人,依次从她窗下经过,她看中了就结婚。但要是如果前99个都不让她满意,到了第100个就必须嫁掉。
据说数学演算证明,第38个会是公主的最优选择……而在我看来,《银幕》场刊的最后一部《你从未在此》爆到3分以上绝对是受这种效应的影响所致。
在中国场刊中,《自由广场》以3.3分名列第一,看起来倒像是……理性选择?

所以,考虑到评委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影响,排片表这件事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今年,戛纳一上来就向评委和记者们丢出一部《无爱可诉》的大闷片,这其实让我很为萨金塞夫捏了一把汗。
不过场刊竟然对第一部(按媒体场算是第一部,官方场算是第二部)就一见钟情,并且此后一直拿其他片跟这部比。
波斯公主选驸马的效应由此产生:看到第一个以后想再比较,结果发现直到最后一个都不如第一个长得好看……但却只能选最后一个了……
综合以上对排片表的分析,和我自己当过评审的经验,再融合一点玄学,摸摸各国媒体的口风和公关动向,最后加上我对包括评审团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的揣摩。就有了以下对戛纳获奖情况的评析。
前三名
一般来说像戛纳这种电影节,会按顺序把金棕榈、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导演奖发给所谓的前三名影片。
而具体怎么给还要看评委之间怎么撕。就水准而言,前三名的顺序应该是:
- 金棕榈:《每分钟120击》罗宾•坎皮略
- 有可能:《自由广场》鲁本•奥斯特伦
- 有机会:《无爱可诉》萨金塞夫
- 可能爆冷:《凭空而来》法蒂赫•阿金
考虑到今年的主席是阿莫多瓦,而且今年连奥斯卡最佳影片都发给了《月光男孩》,《每分钟120击》是很可能拿奖的。
毕竟,金棕榈也不是只看艺术标准的。而国际电影节做政治声援,蹭政治热点的事迹也不在少数。
所以,这几部片里,占了酷儿与社会运动两大主题的《每分钟120击》算是上了双保险。影片本身除了有些矫情拖沓外,并无太大毛病。
投出这个金棕榈,其实是个比较稳妥的选择。这样,戛纳受到的争议声虽然不至于会完全没有,但一定会比投出《流浪的迪潘》要少。

其余影片中,《自由广场》比较高级地把当代艺术和阶级、种族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对中产阶级政治正确做出了辛辣的讽刺。所以这也是一部热门候选影片。
《无爱可诉》主要在讲后社会主义问题,专黑俄罗斯;《凭空而来》则主要涉及移民问题、新纳粹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顺带黑希腊)。

后者虽然场刊评价并不高,但在我看来却是金棕榈的二号种子。况且克鲁格的影后呼声这么高,有奖项入账……大概也就行了吧……
以上影片也有可能会最终拿到评委会奖。
鉴于“一种关注”单元把大奖发给了专注于批判伊朗社会的《谎言》,所以我隐隐感觉今年的主竞赛单元恐怕也要高唱政治正确……就看是评委会是选择自黑还是黑别人吧……
70周年纪念大奖
《敬畏》米歇尔•阿扎纳维希乌斯
这个看似很重要的奖项其实并没有多么重要。
《敬畏》名列场刊评分的倒数第二,但却是我在这届戛纳中最喜欢的影片……
鉴于它既是戈达尔传记又有涉及戛纳电影节的情节,所以纪念奖发给它绝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最佳导演
有机会:托德•海因斯,洪常秀
可能爆冷:琳恩•拉姆塞;穆德鲁佐;兰斯莫斯
托德•海因斯口碑不错。他的《寂静中的惊奇》电影化技巧很先进,况且又是个迷影片,奖项应该是一定有的,就看给什么。
我自己感觉,给他发个导演奖或者评委会奖都没毛病。

洪常秀在戛纳正赛中从来没得过奖。但法国人简直要爱死《之后》了,场刊得分2.5在今年也算中等偏上了。
再加上他和金敏喜这个喜闻乐见的八卦故事,我感觉也能助他拿奖。
但我从没听说过三大节影后连着得奖这种事(谁让洪常秀今年出了三部片!!!这才五月底!!!!)。
而且金敏喜戏份也不多,所以他最有赢面的反而是编剧奖(今年各种神经刀剧本的情况下,洪常秀算是最讲究的之一了……),也可能是导演奖或者评委会奖。
在三个爆冷的可能里面,琳恩•拉姆塞对类型片有所提升。她把《出租车司机》加《杀手莱昂》翻出了新花样,还统一在蛮独特的个人风格里。
除她之外的两位都是本届最大的神经刀。
穆德鲁佐简直杨索、卡隆和诺兰附体,耍出了最炫的长镜头。
兰斯莫斯虽然被嘘了,但也必须承认,《圣鹿之死》是他在视听上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鉴于导演奖经常喜欢发给一些很极端的电影,而后面这三位都是本届强烈风格的代表。
可是要说风格……我能再推荐一下完成难度最高的哈扎纳维希乌斯吗?用戈达尔的语言风格来拍戈达尔的传记,这难道不是难度很高的导演技术吗?
评委会奖一般发两个,发给某些评委特别热爱但是又没有别的奖可给的影片。
前面提到的《寂静中的惊奇》和《之后》都比较有机会。
这个奖项上可能爆冷的是类型片,比如《好时光》或者《你从未在此》。
此外,鉴于主席是阿莫多瓦……欧容的《双面情人》获奖的机会大概也在这里。
最佳编剧
看好洪常秀的《之后》。
法蒂赫•阿金的《凭空而来》。
哈内克的《快乐结局》有机会。
最佳男演员
应当是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每分钟120击》)吧……毕竟已经有大批自来水在唱赞歌了。
今年男主的竞争异常惨烈。
《自由广场》、《好时光》、《木星之月》、《敬畏》、《之后》、《光》、《圣鹿之死》、《双面情人》、《你从不在此》……乃至口碑彻底扑街的,由前戛纳影帝文森特•林顿出演的《罗丹》,都是男主挑大梁的戏。任谁得奖都说得过去。
要说私心,我倒是会推荐杰瑞米•雷尼耶(《双面情人》)。

我真是从《一诺千金》开始看着他一步步长成大叔的。况且这次,他一人分饰两角,尺度又这么大,发个影帝奖应当没毛病。
最佳女演员
黛安•克鲁格(《凭空而来》)目前赢面比较大。
今年这些电影里,女性角色确实不太出彩。
妮可•基德曼一人占了两部,而她在《圣鹿之死》里走的又是希腊诡异浪潮的“无情感表演”路子。这么做虽然不易,但却不容易让人看出好。

而在《牡丹花下》里,邓斯特的演技完全压住了所有人。不愧是得过戛纳影后的……
至于其他影片,并不是没有所谓“大女主”,但是……《双面情人》的女主是叙事人,情节多且尺度大,可就是有点稚嫩。
《光》里的女主从演员到角色都实在不讨喜。
《温柔女子》的女主一点都不温柔,整个就是苦大仇深又没什么层次,表情都不用太变。
最后总不至于把影后发给《玉子》里的……蒂尔达•斯文顿?小女孩?还是……玉子吧?(哈哈哈哈哈哈)
胤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与电影(学)有关的十件小事 (101人喜欢)
- 2024我的十佳电影 (115人喜欢)
- 播客全集 (2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