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不管笨办法还是聪明方法,努力坚持比寻求方法更重要。《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李笑来用了非常冗余的篇章来讲述“方法不重要、罗马很重要”的观点。在这里我想到了俞敏洪的故事,他在很多书和演讲里都讲过这个故事:我考了三次高考才上的北大。
这个故事粗看,是一个笨学生的自我奋斗的故事;细想一下,却是一个聪明人被石头绊倒三次的经典胜利。人类都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失败,最后获得真理或经验的;俞敏洪的三次失败让他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这个“学习的方法”可以学会任何困难的事情,别说事高考,就是上天都没问题——所有的道理都是一通百通,最后达到无师自通。
关于读书的方法,我个人看到过两个惊为天人的案例。一个是著名的福尔摩斯(英剧《福尔摩斯》里面看的)、一个是Dr.Spencer Reid(美剧《Criminal Minds》里看到的),暂不去论它们牛逼之处的真伪,我倒是觉得它们所掌握的关于“读书的方法”值得细细研究和学习。
福尔摩斯读书的方法特别牛叉,我很喜欢。虽然英剧里面只有一集讲他如何读书,但就是这一集让他把读书的方法讲的通俗易懂,精彩异常。他的一个思路非常关键,就是建立知识的index。简单来说,就是读一本书记住三五个关键信息(书名、作者、故事梗概、catalog、封面等),然后通过大脑的思维模式在需要的时候调用index,找到index就找到了关键信息,根据需要快速建立联系。当某一个案件涉及到某一个想不通领域或情节的时候,只需要脑海里面记住index里面的某一个信息,快速建立关联(Scott Young也是用这种全面学习方法)。然后准确的找到书籍,找到章节、找到内容;从而可以与案情快速匹配(福尔摩斯所有的案情分析都是在他的大脑里面完成的,他说出来的都是二等知识和过程,即思考之后的产物。有时候,说出来的东西很难表达大脑思考到(过)的东西的万分之一)。
其实他并不是要教会谁来读书(对于他而言,读书只是破案的一个工具),却无形中让我对这个读书的场景印象深刻。与读书相关的,他其实是在给每一本书做入库的操作;然后把所有能记住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整理输出,效率高到没有朋友。
这个读书的方法我在《Criminal Minds》里面又见识了一次,在《Criminal Minds》里Dr.Spencer Reid就是一个类似福尔摩斯的高效信息录入高手,他23岁就双博士了,他的读书效果用“一目十页”形容更为恰当。电视剧里有几集专门对此做了镜头补充,一个女士问他的同时“他翻书这么快,能看的进去吗?”,他的同事说,“没问题,他一直就是这样阅读的,而且效率很高。如果不信,你一会儿可以问问他读的那本书里面的内容,看他是否能回答的出来”。对于Dr.Spencer Reid,大概两分钟把一本书翻完,之后他就可以倒背如流,记忆效果让我惊为天人。
这种阅读效果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和福尔摩斯的索引记忆,以及Scott Young的整体阅读是一体三面的事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稍微有一些区别,以及一些特别的训练,最后都能变现为惊为天人的记忆效果。
Scott Young就是那个一年内自学完 MIT 计算机专业的全部 33 门课程的牛逼小伙子,写了一本《Learn more,Study less》的书。他的学习方法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整体阅读,在学数学的时候把语文哲学英语等等都学了一遍。所以,你读书读时候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很多书,很多相关联的书。这样,你读任何一本书,大概都能读到30-50本书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在某个问题上产生关联;在你阅读下一本书的时候,这些书的知识关联就会加强上一本书的阅读效果和状态。
读历史的时候特别能感知这种读书方法的优越性,比如民国的历史,你读一本书之后,非常渴望去读另外一本书。原因就是一本书的视角不全面,再加其他几本书,你会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理解的更清晰;当你理解的更清晰的时候,你记忆的就更顺畅;下次调取记忆的时候,就会让别人刮目相看。但是你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功课,只不过是学会了一种一通百通的方法,而已。
借用《Learn More, Study Less》作者的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Smart people don’t just think better, they think differ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