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自留笔记(新No.33,布雷拉系列之七)
弗朗西斯科.海耶茨 《吻》(1859)
经典。妙处有许多,衣服色调之安排,帽子的恰到好处,一束羽毛的俏皮,乃至人物身后空间的层次感(砖墙的硬朗立面,影子的投射.....)。可是,即便抛开所有这些,我们都会承认,海耶兹抓住了人物姿态、情感动量的那一“max motion”---- 虽然可能仅仅是一秒的镜头,却着实算得上电影导演会交给“ close-up shot”的那一秒钟。
画家 Francesco Hayez 出生于威尼斯,在19世纪中叶的米兰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描摹人像尤佳的他,即是贡献出这一场景的“导演”,画作完成时还是1859年。就这个意义而言,当克里姆特的《吻》像是掺入了something mythological, 爱德华.蒙克(有木版画,或者后面贴出的那副蓝色的《吻》)不失“private”一类的情致,Kollwitz的《吻》更像是身体的一场挣扎与搏斗时......它们毕竟都没法真的有如 Hayez这样, 做到歌剧或戏剧般的表演仪式感。有时,越琢磨越发觉画中大理石的地面,就是舞台。


Kiss By The Window, 1892 (Edvard Munch)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