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真是等死我了”并非夸张
赵老实 我还真的不知道
当今社会对低头族颇多微词,批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在看手机,忽略了和周围人的情感交流。当通讯设备已经成了人身体延伸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会和别人失去联系。

当然,这样也就失去了很多美好故事发生的可能。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与一位女郎两情相悦,两人约在城外的石桥下相见。书生如约而至,可女郎尚未到来。这个时候下起了大雨,书生从小熟读孔孟教诲,谨守“诚信”,坚持站在桥下等。渐渐地,原本干涸的河床涨起水来,书生就这么抱着桥墩子继续等,水往上涨一些,他就努力伸一截脖子,一面大概还唱着“等不到我爱的人,我知道我愿意再等”。
最后他淹死了。
批评这个书生“迂”的,大概是没读懂故事中的浪漫情怀。这分明是木心先生所说的“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真实写照。大概在手机普及、连约个饭都能改8次地点的现代社会,这种事情是越来越不可能出现了。
有读者就问了,古代约人都这么麻烦的吗?就不能写封信什么的?
还真是,虽然说邮政系统很早就在全世界各文明建立的起来,但这些“八百里加急”的邮差们大抵不是民用的。他们是国家为政务和战争所准备的,想要拜托邮差帮你送个信,那还真不容易。

民间要递个信传个话,同城的话,就放在一个固定的酒肆茶馆,距离远就得拜托商人举子顺便帮着带个信,对方能不能收到,什么时候收到,都是说不准的事情。所以在多数时候,人们还是需要自己去一趟,“登门拜访”。
当然,贸贸然千里迢迢跑到别人家去敲门,肯定经常遇到要探访的人不在家的情况。最著名的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唐诗中,也有很多反映“寻人不遇”的诗。有人专门查检了全唐诗,55000多首中有159首是诗人没找到对方所发的感慨。比如,韦庄《访浔阳友人不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岑参《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晚出寻人不遇》,还有连续找了好几次都没遇到的,比如李中《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
失联在古代太常见,以至于都衍生出诗意,写出了一种孤独和人生彷徨的况味。
不过还有另一种人,把失联玩成了“行为艺术”。《世说新语》里说吕安和嵇康的关系非常好,一想起对方就要不远千里去造访。有一天,吕安拜访嵇康,嵇康不在,是兄长嵇喜接待的,吕安就没进门,只是在门上写了个“凤”字,嵇喜以为是赞美他的。嵇康回来看到了这个字,解释道:凤(鳳)是“凡”和“鸟”两个字组合起来的,吕安是在笑话你凡庸,不要会错意。

吕安未免恃才傲物,相比起来,《晋书》中的王子猷就旷达很多。王子猷也是想朋友戴安道,就趁夜冒着大雪泛舟去看他,可是快要到戴家门口的时候却往回走。人家奇怪就问他,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呢?王子猷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人求的是一个过程,根本不在乎结果。真是一个高人。

当然,诗人能把失联写出诗意,但冷酷的社会看重的是效率。
最先享受到靠谱邮政服务的,是意大利人。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意大利商人和船队的壮大,城邦的商人和银行家为了商务的需要,建立起广泛和可靠的邮政服务。13世纪以后,佛罗伦萨、热那亚和锡耶纳都有了非常强大的邮政系统,后来这套网络覆盖到了法国、君士坦丁堡以及俄罗斯等地。渐渐地,邮政变成了一门生意。
相比起一般的商会,国家更有能力建立起一套覆盖全国的邮政网络,每个邮局邮站都是赚钱的小能手。邮政服务也就慢慢地被收归国有,形成了国家垄断。
现代的邮政服务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根本原因也是在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日不落帝国的臣民们的通信需要。不过在30年代以前,英国的邮政系统非常复杂,邮资也贵。当时是按照距离和信件的重量收费的。一张信纸在15英里以内,收费4便士。超出部分每100英里增加1便士。如果是2张信纸,则价格翻番,3张信纸就是三倍的价格。
这样的计费方式非常麻烦,邮站要花大量的精力在计费上,效率很低。而且当时的国内信件一般是“到付”,由邮递员向收件人收取邮费。邮递员要送一封信得经历:敲门、送信、收钱、收不到钱、下次再来……等等好几个步骤,特别麻烦。而且,如果收件人拒收了这封信,邮递员还收不到钱。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罗兰·希尔的先生,他改变了整个邮政系统。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女士因为没钱拒收了邮递员的信,他好心上前愿意帮着支付,被女士拒绝了。希尔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呢。女士说,这是她丈夫从海外战地寄来的信,因为邮费太贵了,所以他们约定在信的外面画上一个记号,就代表平安,而里面其实并没有内容。当她看到信外面的记号时,就已经知道了丈夫要传达的意思,这样便可以拒收这封信,一年下来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希尔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发现当时所使用的邮政系统既让老百姓不便,也不利于国家邮政部门的增收。英国的邮政收入已经连年下跌了。这在经济运行良好,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简直太令当局蒙羞了。
希尔提出了一套方案,废除原来按照重量和里程、信纸数量等多重计费的标准,改成统一按照重量收费。同时统一由寄信方预付邮费,国家发行邮票作为法定票证。
触及部门利益的改革从来都不会顺利。罗兰·希尔从来没有在邮政部门任过职,因此他的这套“提高效率、降低资费”的改革方案被斥为空想。臃肿低效的官僚部门不是那么容易被激活的。接下来就是几十年的拉锯争执。
不过,希尔带来一项实质性的成果——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了。因其采用黑色油墨印制的一便士面值,所以被称作“黑便士”。中国在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中,由光绪皇帝朱笔一挥,建立了“大清邮政”,亦步亦趋其实并不算太晚。

因为邮政部门管理着民间信息传递的渠道,因此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的国家的邮政部门甚至还管理着无线电和广播电视部门,可谓生财有道。不过后来有了email、手机,电信业慢慢从邮政分离了出去,再后来民营的快递公司被允许加入到竞争中来……当找人变得不再困难,邮政部门的日子就没有那么滋润了。
虽然现在找人很方便了,但还是会出现失联的情况。茉莉小姐姐,希望你能看到这篇推送,在文末留言。这样我就能把之前那本做面包的书寄过去给你啦。
本文作者来自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
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后台

-
安葵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08 00:04:28
-
Fonezh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23 20:30:29
-
NGO民工进城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20 15:26:52
-
我是沟爷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5 08:35:24
-
四喜喜丸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4 09:13:48
-
天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22:11:45
-
hey_nao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20:41:08
-
一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16:29:26
-
恰丽cher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14:45:16
-
胡大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09:38:35
-
好运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08:53:24
-
¯\_(ツ)_/¯ 转发了这篇日记
失聯在古代太常見,以至於都衍生出詩意,寫出了一種孤獨和人生徬徨的況味。想起去年在藏區一藏民攔車要求幫他攜信至小鎮,我們婉拒,現在想來不免有些殘忍。
2017-07-11 13:31:21 -
小礼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17: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