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大师 | 莫里斯·桑达克:人人心中都有个野兽

桑达克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荣获“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的美国插画家,并五度获得美国童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大奖”。代表作有三部曲《野兽国》(1963)、《午夜厨房》(1970)、《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亲爱的小莉》、《亲爱的小熊》等。他的作品通常以奇特的幻想表现孩子内心的创伤性体验。
他是划时代的大师,他的绘本创作,真正地使绘本进入了艺术的殿堂,而不再是儿戏。桑达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莫里斯·桑达克生于1928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双亲皆为波兰犹太籍移民,而父亲是一名裁缝。桑达克形容自己的童年为“可怕的光景”,因为他的亲戚死于犹太人大屠杀当中,让年纪小小的他一早就已经体会到死亡。他在一次受访中表示:
我童年常常会想那些留在那里(欧洲)的小孩,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我的压力也在于要为那些无法存活下来的人好好活着。
桑达克自幼体弱多病,相继得过麻疹、肺炎、猩红热等可怕的疾病,因此他的童年一半的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不上学的时候,或者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童年的桑达克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窗边看街上的孩子,画他们的故事,九岁就开始创作。十二岁时,他看了迪斯尼的音乐动画剧《幻想曲》,决定以后要当插画家。1937年开始写作,1947年首次成为童书绘者。 他曾感慨的说:
我小时候非常羡慕别人能够交朋友、溜冰、在外面玩,而我却只能够躺在家里的床上,一个人画画、看书。
他亲眼看过死亡,他和好朋友洛伊德在街上玩球,洛伊德为了追他扔出去的一个球被车撞死了。他看着他的身体整个飞出去……飞行,成为桑达克作品一个重要的意象,他会让主人公以飞行的姿态,出离生活。
他4岁那年,著名飞行员林白之子被绑架一案闹得沸沸扬扬,这个事件不仅是桑达克童年时代最严重的创伤体验,也对他一生的创作与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父亲是飞跃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母亲是一位作家,家中有德国牧羊犬守护,这个孩子居然还被人绑架和杀害,那么,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什么指望?当那个孩子的尸体最终被发现时,桑达克说:
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某种很重要的东西也跟着一起死了。
所以,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助感笼罩着他的整个童年,并蔓延到他的一生之中。

这些负面的记忆建构了桑达克性格中忧郁的部分。他对人生有难以承受的愤怒,他鄙弃信仰、痛恨神的存在;他讨厌甜腻腻的卡通;喜欢狗更甚于人。
但也正是童年里挥之不去的焦虑、不安、对生活的坦白和心底深处不安的想象,成为了他创作的养分,使他画纸上的人物具有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情感。他希望孩子们懂得如何控制不同的感觉,如愤怒、无聊、恐惧、挫折和忌妒,并试着在他们的真实生活当中掌控这些情绪。

桑达克始终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因此常常向文学大师如济慈(Keats)、布莱克(Blake)、梅尔维尔(Melville)和狄更生(Dickinson)寻求灵感泉源。桑达克觉得自己差他们一大截,他说:
我永远不能和他们并驾齐驱。但是,我仍期许自己能带给别人些什么,也许就像布莱克和济慈那样,激发了我内在的热情。
桑达克从小就喜欢米老鼠,六岁就能画出一只米老鼠;他的自画像中,也曾有米老鼠的影子出现过。此外,桑达克还喜欢任何和英文字母「M」有关的事物;这可以从他的书中找到印证。例如他画的音乐家一定是莫扎特(MOZART);他喜欢的小男孩叫马克斯(MAX,《野兽国》中的主角)、米奇(MICKY,《午夜厨房》中的主角);或是小女孩小莉(MILI,《亲爱的小莉》中的主角)。
此外,他相当注意儿童情感的表达与现实人生的呈现,总是不经意又恰如其份的表现在作品里;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获得了认同与渲泄。他的代表作品《亲爱的小莉》,就是一个温馨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何谓战争和死亡,画面揉合古典风格与现代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野兽国》这本他最受世人关注的图画书创作于1963年,这时桑达克35岁,之前已经有很多畅销作品出来,包括《洞是用来挖的》、《小熊》、《果壳图书馆》,当时大家希望他继续创作插画。但是他不想这么做,他一直想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这也是他用很大的力气创作《野兽国》的原因之一。



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
《野兽国》出版之后引起了轰动,争议非常大。在此前的童书都是美好温柔,而故事里的小男孩Max却对着妈妈大吼:“我要吃了你!”。书里还出现了形象看起来凶猛可怕的野兽。很多成年人只让孩子阅读光明与美好的故事,以为是在保护孩子们。事实上,关于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孩子们知道得远比成年人以为的多。他们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情绪和感觉,愤怒、恐惧、无礼、暴力,但是桑达克带领孩子穿过黑暗和阴郁,让孩子们相信可以和内心的恐惧安然相处。
当时的争议非常多,一位德国评论家更是发现了另一个主题:犹太裔画家对于纳粹的恐惧。在1930年代纳粹肆虐时,桑达克还是小朋友。这位评论家认为,在午夜厨房中的“烤箱”是纳粹火葬场的象征。另外一位评论家觉得此书远比《野兽国》来的令人不安:“米奇的确超越了重重危机,”她说,“但是被烤成蛋糕的危险,比任何野兽的出现都吓人。”除了这些个人意见与异议以外,许多图书馆员纯粹认为主角的赤裸是问题所在,有些馆员甚至在图书馆的藏书上为他画上一条尿布。
在《滚石》杂志的一篇专访中,桑达克说:
图书馆员反对这本书是因为小男孩全身赤裸,他们对我说童书里不可以出现阴茎这种东西,因为这会吓到小朋友。但是,父母会带他们的小孩到博物馆看那些阴茎断开的罗马雕像,我想这才更吓人吧?在大家的思想中,“艺术”应该是去性化的。天呀,这会令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吐血呢!
桑达克又说:
在瑞士乡下一间幼儿园,有一尊雕像,是一个赤裸的小男孩在奔跑,在生理结构上来说,这尊雕像是正确的,但它的生殖器官刻了一个小铜点。小朋友们觉得很不高兴,他们的父母便去抗议,于是小男孩的生殖器官便重新被刻出来。在乡下地方,人们的态度居然完全相反,我们这些城市人却比较喜欢小铜点、无花果叶,或是尿布。
关于《野兽国》的背后还有几个可爱的小故事:
小时候,桑达克家中并没有太多适合孩子看的书,九岁生日时他收到来自姐姐的礼物,一本装帧精美的马克·吐温小说《王子与乞丐》,桑达克觉得这本《王子与乞丐》有着高贵优雅的气味,他爱上了它,很有冲动直接咬咬它,尝尝味道。后来当他的《野兽国》流行于世后,很多孩子写信给他,他给其中一个孩子的回信是亲手画的野兽图,孩子的母亲回信告诉他,小朋友实在太喜欢这个野兽了,以至于他把画给吃了。这个故事让桑达克很开心,将其视为对自己作品至高的赞美。
莫里斯.桑达克在2004年的访问中谈到:
我的编辑(乌苏拉)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女人,她从十哩外就可以嗅到英雄才气。当时我未受教育。我没有上过美术学院。我的画还很粗糙。她却看穿我兽性的原始开始栽培我,她真的帮助我成长。是时候我创作一本自己的图画书了。
我把《野马国》(“Where the Wild Horses Are”)这个故事标题交给她,她爱极了。这真是个富有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标题。于是,我和乌苏拉签下了《野马国》的合约。结果,几个月后她又气又懊恼的发现,我不会画马。这整本书应该要有很多马才合理。
之后,我又试了好些东西,我还记得她酸溜溜的语气,她说:“莫里斯,你到底画得出什么?”好吧。她在投资的是一本全彩的图画书,这在当时是件大事。
所以,我想,有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不包含我不会画的东西。想着想着,我想到……有人过世了。我的兄弟姐妹和我在服七天的丧期,这是一个犹太习俗。
我们不停的在狂笑。我记得我们的亲戚多来自欧洲祖国,是我妈那边的亲戚。我们有多讨厌他们呀!小孩子面临的残忍……你知道,小孩是很难当的。
这些人不会说英文。他们又蓬头垢面的,牙齿好吓人!有毛发……从他们的头上、鼻子里冒出来。他们会把你抓起来又抱又亲的说:”啊!噢,真想把你吃掉。“
我们知道这些人可以吃掉任何东西,任何东西。所以,他们就是野兽(wild things)。当我想起他们,想起我们兄弟姊妹的讨论,我们当初不停嘲笑他们──当然,长大后他们成为我们亲爱家人──我决定赐与他们”野兽“的名号,我的叔叔、阿姨、表兄弟姐妹们。他们就是野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午夜厨房》桑达克自己说,是他创作生涯中做得最开心的绘本。



他谈过为什么会创作这本书,说: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广告,我记得非常的清楚。那是Sunshine Bakers的广告,他们当时的文宣是:“你们在睡觉,我们烤面包”(“WeBake While You Sleep”)。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去看他们烤面包,而不是睡觉。他们怎么可以那么专制又残忍,趁我在睡觉时烤面包?还有,他们怎么会以为我觉得这个点子很棒,而且还想吃他们的产品呢?我觉得很困惑,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会把Sunshine Bakers的折价券留起来,而上面的三个面包师傅会趁我睡觉时,到一个神奇的厨房去做他们的面包。我承认,创作这本书其实是为了报仇,好让他们知道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晚上可以不睡觉,而且我也知道在午夜厨房中发生了什么事。
这本书构想虽然简单,但桑达克花了很大力气来画它,他自己说:
它来自我内心深处,把它挖出来的时候痛得要死。就像女人生产时那种痛,因为这份工作是如此艰巨!
为什么这么艰巨?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光是不同的草图就做了4份,难的地方在如何表达梦境?如何使梦境里跳跃式的逻辑,可以顺畅的表达?桑达克说:
这里面有很大的难题,我需要让米奇离开他的床,掉到厨房里,再飘到半空中,然后落到牛奶瓶,再回到床上。要让那小子慢慢移动,实在是一份费力又困难的工作。

桑达克模仿20世纪初,美国漫画家温瑟.麦凯(Winsor McCay)著名的漫画《小尼莫梦境历险》(Little Nemo inSlumberland),用它的漫画手法来做Layout。《小尼莫梦境历险》是在报纸刊登,每回一整版,画的是小尼莫的梦。这个作品运用漫画的框格,非常自由的变换场景,过场可以跳过很多转接,一下子从地上到空中,忽上忽下,忽远忽近。这个版面运作的方法,正好解除桑达克如何画梦的难题,因为梦境里的场景跳跃很快,变动很大。
另一个出色的创意,是桑达克把纽约融在厨房中,用厨房的器物代替大楼,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纽约天际线。绘本中间的大跨页美得令人迷惑。蓝色的午夜天空中繁星点点,一列面包火车呼啸而过,各式各样的纸盒、纸袋和瓶子,构成一个美丽的大都会仿制品。页面上最突出的景物,便是位于最前方的牛奶瓶,米奇正是从这个牛奶瓶中取得一杯牛奶来做面包。

三个面包师的造型,采用美国30年代的喜剧“劳莱与哈台”的哈台,三个肥肥又讨喜的哈台,又好笑又挺符合梦境。在一张跨页中,三位面包师傅唱着:“牛奶搅面团!牛奶搅面团!我们做蛋糕!一点没麻烦!”真是充满活力的一幕。一位师傅把他的搅拌匀当曼陀林,另一位用漏斗当作扩音器,第三位把手上的木匙当麦克风。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画面上的音乐感,三位面包师傅嘴上唱着歌,身体也好像随歌起舞。而米奇则是自得其乐坐在远处的牛奶瓶上,因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故事的高潮,是当米奇大叫“天亮啰,喔喔喔!"。米奇把牛奶壶斜斜的倒放在头上,为了天亮,还有他将要返回现实世界而欢呼。在小书名页和最末页中均出现了一个米奇徽章,两个徽章只有背景花纹不相同,让人想起三十年代电影中咧嘴而笑的米老鼠。
这本书的画风扁平,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明显受到漫画家温瑟‧麦凯的影响。《午夜厨房》是一部作者向他喜爱的事物致敬的作品:童年时代的感官娱乐,包括身体对冷和热、揉面团、飘落和飞翔的感知、厨房的摆设与味道、午夜纽约的戏剧性与刺激性。
但是,他用了一个光屁股的小男孩米奇,又引起了争议,从2000年到2009年,这本书一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禁书排行榜上,就因为在整个故事中,小男孩一直光着身子,露着小鸡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那遥远的地方》(Outside OverThere, 1981),是【桑达克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作品,距离第二部曲,《厨房之夜狂想曲》(In theNight Kitchen)隔了11年之久,距离第一部曲,《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则隔了18年。

桑达克将这三部作品视为一组,他说:
这三本书都是衍生自同一个主题:孩子们如何控制不同的感觉,如愤怒、无聊、恐惧、挫折及忌妒。然后试着在他们的真实生活当中掌控这些感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将会是最奇怪的。现在在我看来,《野兽国》是很单纯的一本书。'单纯'也是该书能成功的原因,而我再也没办法那么单纯。《午夜厨房》,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传达了深层的涵意。但这第三本,则是更复杂的三层涵意。
《在那遥远的地方》故事是说小女孩爱达,平常要帮忙照顾妹妹。有一天,来了几个“地精”,就是在格林童话里,专门偷婴儿的小妖怪,把爱达的妹妹偷走了。爱达穿上神奇的黄雨衣,带着号角,出发去找妹妹。经过一翻努力,终于找回妹妹……
桑达克处理这个故事,彷佛在演奏莫扎特的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透露着精灵式的诡异。没错,桑达克在画这本书时,只听莫扎特的音乐,因为他想创造一个类似格林童话的乡间,18世纪的时空。而莫扎特生于1756年,死于1791年,正符合桑达克的设计。
书一翻开,小书名页就出现爱达带着妹妹学走路,一个穿着披风“空空无脸”的地精蹲在一旁。
到了大书名页,又出现了三个地精,踩着诡异的节拍,鬼鬼祟祟的进入舞台。爱达本能的抱起妹妹,警觉的睁大眼睛。

接下来,爱达抱着大哭大闹的妹妹,背后尾随着地精,正等待机会下手。这页出现献词:“给有弟弟妹妹的小孩。”这连续三张画面,清晰简洁的处理爱达、妹妹和地精三个主角色的相互关系,开启了好奇的前奏。
然后两张跨页全景,主角在婴儿,一页平静,一页哭闹,任性十足。桑达克用儿歌式的韵文,作为文学行进轨道:“爱达的爸爸出海去,妈妈坐在凉亭里……”很少人知道绘本的文字虽然少却需要一再修改。因为文字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图画做紧密的配合。文字的作用不只是要传达故事和讯息,还要创造书的节奏感、音乐性。有点像乐团里的鼓手,也可以说文字与图画是在跳双人探戈,就看当时的情况而定。

桑达克在这本书中,全部使用了356个字,却花了将近18个月的时间,来回修改了100多次,才使文字定稿。因为是韵文,所以翻译的时候也比较费工夫。转换文字,最大的挑战,不是传达文意,而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创造类似的音韵、节奏。有像就很厉害,一样是不太可能。尤其中文是一个字一个音,和其他拼音型的文字,如英文、法文……一个字会有好几个音节,有基本的差异。
为了捕捉像梦幻般的真实,桑达克还聘了专业的摄影师,千挑百选一个9岁女孩和一个14个月大的婴儿,拍了一堆照片。从中寻找他打图稿的素材,这是他插画生涯中第一次做这种尝试。效果还相当成功,使他对抓住小孩,尤其是婴儿的真实形貌,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人对婴儿,首先浮现的就是“天真、可爱、白白、胖胖……”全是小天使的模样。真正有照顾婴儿的人就知道,那只是一部份,美好的一部份。转过身来,婴儿也有他魔鬼的威力,他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抓狂。尤其是要“小孩”去照顾“小孩”,小孩的压力可是比大人要重。桑达克并不是要打破婴儿的美好形象,而是要表达真实,借着真实的婴儿,梦幻的情境,表达小孩的情感。
全书像音乐一样轻快行进,从爱达穿着黄雨衣飞上天空,进入高潮。爱达飞行的姿态,并不像一般的飞法,而是像“梦”里的飞,桑达克在这里也捕捉到梦的真实。
最大的高潮,是爱达找到一群婴儿,她分不清哪个才是她妹妹。然后她吹起号角,婴儿开始跳舞,跳啊跳,每个都是魔鬼的化身……在大闹一场后,她终于找到妹妹,松了一口气。然后她抱着妹妹走过有“莫扎特”的乡间,回到家。


这本书道尽孩子间复杂的“情绪”,交错的“情感”。而这一部份几乎全被大人忽视,大人自己也忘了童年的遭遇,留下的可能都是不真实的记忆,是虚构的童年假象。这部作品被桑达克视为自己创作生涯中感觉最痛苦,又最深刻地释放痛苦的一次,那时他已年过半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桑达克另一些比较少见的作品:







(更多桑达克作品可戳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49263550/)
在桑达克去世前最后的访谈中,他说:
尽管世界充满苦难,生命非常美好,而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死亡;他说自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只觉得自己更爱他们了。

文章及图片由小呆猫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摘自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
首发于[插画师]公众号
-
RachelG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24 21:07:52
-
treet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5 10:46:01
-
刘杰EdenLa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1 00:39:20
-
咕咚没有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01:55:17
-
木木花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0 20:24:17
-
风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1 09:47:45
-
白眉长臂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9 00:22:55
-
喵了个咪没有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1 18:25:28
-
自在鱼333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01 18:29:58
-
r2g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3 18:04:09
-
姜伯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3 16:57:17
-
acaleph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3 12:53:08
-
江流曲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3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