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场叩问信仰的朝圣

如果不曾在藏区亲眼见到过在看不见尽头的大路上磕长头的藏民,电影《冈仁波齐》所描绘的一切,看上去都会让人感觉难以置信。但即便是曾在大昭寺和塔尔寺这样的藏传佛教圣地门前亲眼目睹无数信徒在那里跪拜,常年匍匐不起的景象,恐怕依然会对他们的这一举动表示这样或那样的不解。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虔诚、每走一步都要五体投地磕一个头,用这种最原始,原始到近乎笨拙的磕长头的方式去朝圣?磕头的过程中,他们希冀什么?最终又能得到什么?
《冈仁波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和理解这一问题的窗口。事实上,自从影片中第一个五体投地的跪拜镜头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时,这个问题就注定萦绕在绝大部分观众的心头。

《冈仁波齐》是一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的电影,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由老人、孕妇、孩子、失意的少年和有意赎罪的屠夫组成的朝圣队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些起居、吃饭、诵经、扎营等琐碎的日常。以及,最重要的,磕头。
影片不厌其烦地多次表现了队伍中每个人磕头的神情与姿势:始终目光专注、姿势规整、步伐稳健。途中也有个别人,不那么严格地遵循“一步一叩首”的规则,走两三步才磕一个头。当被偶遇老人纠正之后,便毫无怨言,立刻端正了姿势与态度,重新回到队伍中来。
如此的重复,再重复,叩首,再叩首,一行人从西藏最东边的芒康,一路走到了拉萨,而后又从拉萨,走到神山冈仁波齐。2700公里的路途,没有一个人落下一步。

冈仁波齐位于不毛之地的阿里地区,是世所公认的神山,被藏传佛教、印度教和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在藏语中的意思即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并非阿里地区的最高峰,但它终年积雪的峰顶配上其独特的金字塔造型,让它远远看去,便极具神山的威严。曾有许多登山者试图攀登冈仁波齐,最后都以失败甚至是死亡告终。后来,冈仁波齐被禁止攀登,前来朝圣的人,都是以转山的方式进行。在《冈仁波齐》的最后,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心所向往的这座神山。其中最年长的老人杨培,也在神山脚下悄然长眠。
阿里是著名的无人地带,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朝圣的一行人从拉萨前往冈仁波齐的路上,没有现代工具的帮助,一切仅凭双手与双脚,其艰苦与危险不言而喻。但《冈仁波齐》并未详细描写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事实上,整个2700公里的路途上,影片都没有去强调当中困难与冲突。仅有的一次剧烈冲突,是一次避让不及的撞车事故,队伍存放行囊的拖拉机,被迎面而来躲闪不及的车撞坏。但即便是此时,双方也没起任何真正的冲突,在互相问候之后,各自重新上路。
导演张杨有意不去强化这些艰苦与冲突,是因为不想把这部电影变成一部设计感过于明显的“故事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并不试图自己去“发明”一个故事,而是试着去观察和发现这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故事。
因此,《冈仁波齐》最动人的地方隐藏在这些细节:比如屠夫在磕头时等一只甲虫慢悠悠地经过;比如朝圣的一行人在帮助他们的老人家中虚心地聆听教诲,又热情地帮助老人干农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风雪中稍作停留后依然笃定地继续跪拜;又比如结尾的大远景,在白雪皑皑的茫茫天地间,朝圣的他们犹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着行走。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下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拖拉机被撞坏之后,所有人宛如《陆上行舟》般拖着笨重的拖车翻过陡峭的山口。在赫尔佐格的那部经典作品里,主人公菲茨卡拉多一意孤行地让他的队伍拖着一艘巨轮,翻越秘鲁的崇山峻岭,为的是实现自己在热带雨林里欣赏一场歌剧的梦想。在《陆上行舟》中,那艘巨轮被拖着翻过高山,缓缓驶入水中的一幕,在歌剧配乐下,很有几分神圣与崇高的意味。但《冈仁波齐》里与之相似的一幕没有华丽的配乐烘托,只有一个超大的远景镜头,在远处看去呈45度的陡峭山坡上,拖车像一只蚂蚁一般缓慢地攀爬。
如果说菲茨卡拉多的梦想饱含野心与狂妄,《冈仁波齐》的主人公们只有忠于自我的虔诚。在另一个让人难忘的场景中,推着拖车的几位男子,重新回到此前他们推车的起点,一步一拜地补完了因为推车而“错过”了的这段路。在藏传佛教的信仰里,没有磕头走过的路便不够虔诚,虽然没有人会因为他们需要推车而指责他们“漏掉”了这一段路,但他们并不想在关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点小聪明。

在那一刻,我们大概会恍然明白,这群人究竟在寻求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那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致平和与安宁。这也是为什么在结尾时当杨培老人去世后,会被认为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终的原因。
当代都市中人困顿挣扎着苦苦追求的幸福,在他们身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无关金钱,无关地位,无关声名,甚至也无关身体的创伤与苦痛。幸福这一在我们看来含糊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在拥有信仰人看来,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灵鸡汤都曾说过的那样——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在现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的人,幸福之所以遍寻不得,正在于太多人行事时考量的,唯有结果。甚至于不少人奉行的还是一种“只要结果,过程可以不择手段”的信条。
因此,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解甚或嘲笑像《冈仁波齐》里的主人公们那样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富去磕长头的人。会嘲笑信仰佛主的他们依然会失去身边的亲人,依然可能会在朝拜的路上被石头砸伤。我们不会理解的是,每当他们的生活遇到坎坷或是困境,他们总能在磕头与诵经里重又寻获力量。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的改编远藤周作同名小说的新作《沉默》。《沉默》里前往日本传教的罗德里格斯神父的传教事业在日本遭到了政府的毁灭性打击,他的教友连同他自己,都被政府强令要求放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然便要被折磨致死。为了保全众多无辜教众的性命,罗德里格斯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自己的信仰,不再有基督像,不再有十字架,像一个平凡无奇的外国人那样,度过余生。但在《沉默》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棺樽里的罗德里格斯的手心,还是紧握着一个十字架。对于虔信的罗德里格斯而言,信仰不再需要一切证明和结果,信仰就是信仰本身。
对于真正心怀信仰的人而言,信仰就不会仅是一切可供外化的形式与物质载体,更不会是渴望某种回报。所以,朝拜的人不一定虔心,祈求回报的也不算真正的信仰。信仰应当是《冈仁波齐》里的主人公们那样,在天地众生之间面对佛主面对自我,无愧且坦荡。

电影中的朝圣者们最终会获得什么?是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还是生活的祥和与安康?我们无从知晓。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几乎全民信教的西藏,的确家家户户都会在每晚诵经,的确有无数虔诚的人走在叩拜的朝圣路上,的确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绕着冈仁波齐转山。任时间流逝,任风霜雨雪,任一辆辆汽车在伏倒的身边飞驰(汽车是对磕头朝圣者们最大的危险)。
电影《冈仁波齐》最终又会收获什么?是一部分人的冷嘲和讥讽,还是一个远不够光鲜的票房数字?我们同样无从知晓。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被物质主义浸泡得快要麻木的当下,它会渗透到我们一些人的心底,让我们去思索片刻,我们无日无休疲于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么一两件,是真正遵从于自己的心?
(原载于公众号“桃桃淘电影”,标题有改动)
一个可能会有惊喜的公号:时间的幻影(ID:ydyie92)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2.5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58篇内容 · 100.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4篇内容 · 159.3万次浏览
- 分享你认为的i人最爽时刻73篇内容 · 48.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65篇内容 · 55.4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5篇内容 · 903.1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8.4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84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
小女孩不上学天天在这儿拜佛?
信仰的力量确实让无信仰主义者费解。我始终忘不了看《拯救大兵瑞恩》时,那个狙击手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口颂经文,坚毅的眼神让人臣服。
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拿破仑之路,也是朝圣者
或许我见识和理解有限,如此方式对比那些为了梦想不断付出努力的人,文章所写的朝圣者是幸福的!
说句个人感想 藏传佛教对于我们这种没什么信仰的人来说什么都不是 并且有点愚昧无知 但是对于恶劣环境下的人们是一种精神寄托 心中如果没有神明 那他们可能就会吃人肉喝人血了
「内容不可见」
拉萨到阿里基本是坐车的 车祸是在芒康到拉萨途中
喜欢看这部电影的同志们 可以看一下《第三极》 看到的是 与大都市不一样的生活 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也会进一步认识藏民
朴树的歌还是不错
如果拜佛能让小女孩自觉安稳幸福,那为什么要上学?去受苦受难得到一份不错的退休基金吗?
通过这类行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比如屠夫提及自己的工作,还有一家人盖房子导致两个人死亡,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行为来化解内心的忐忑。所以人有时需要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拷问自己,净化自己
是的。那些一路磕着长头的人。黑红皴皱的脸。但是神色当然坚定。无论男女老幼。塔尔寺大殿的地面被一次又一次的跪拜摸到像镜面一般。他们内心是我们无法了解的虔诚。看着他们心生羡慕。
就像作者说的“幸福这一在我们看来含糊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在拥有信仰人看来,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在有信仰的人心里,这便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真正的心安!除了一心拜佛,他们也会为生活奔波劳碌,为生活打拼,只是因为有信仰,他们不会不择不会手段,不会昧着良心去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
文章中说的一步一叩首好像不对吧,路遇的那位老人说的好像是六七步一磕头。
请问作者看过这部电影吗?
吧啦吧啦评论藏传佛教的同学,请先了解一下佛教到底是教什么再来评论,说小女孩不上学的,佛就是天人师,信佛就是拜佛为老师,佛所教的世间哪位老师能教?
今年3月去了趟西藏,算是近距离见了一下藏民的生活方式,敬佩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在想他们没日没夜地磕长头是为了什么,昨天也去看了冈仁波齐,不敢说有多了解藏民,但是看到留言说一个小小女孩不去上学天天在拜佛就很想说,不要把主流观点加于这么一个特殊的种族,人家一出生就活在藏传佛教的氛围里,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最高的信仰来自于喇嘛,他们的学校就是寺庙。我觉得对这种文化没有基本的认识,不要随意去评论这部电影。
我会等他可以在网络上看时再看,我怕我会哭😭,佩服他们啊
信仰!尤其是恶劣的环境中,信仰尤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信仰,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和畜生动物毫无区别!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提升
小时候在青海塔尔寺也见过同样朝圣的藏族人,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同时在内心留下了很大的震撼。有信仰的人和无信仰的人,有太大的不同。
不论何时中原文化都是对宗教保持距离的,没有真么狂热过。如果你知道历代达赖里面,有一位骨灰没有放在布达拉宫的,却是大家最喜欢的诗人。你应该明白宗教不是净土,现在大家抬高所谓藏传佛教,无非为了心里按摩而已。我个人更喜欢禅宗,不搞忽悠,专注内心
看到一个孩子因为大人的愚昧而被骗去做愚昧的事,你想的不是劝阻而是去歌颂他,希望他们世世代代愚昧下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周五下午去看了电影,令我诧异的是和我同场次的人还不算少。这让我感到有点欣慰。虽然目前我是一个无信仰主义者,但是还是能体会到一点他们心目中信仰的力量。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看完让人意犹未尽。观众也有很多久久没有站起来离开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信仰,仔细想想,当你碰到你所不理解的事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样被科学解释,你的潜意识是觉得科学能解释所有的事情,这说明你信仰科学,跟他们信仰佛教是一样的
不是你说现代化好他们就能够接受得了的。 你所说的让孩子去上学,在他们那里,大概起码是这个小女孩长大了,才有可能在她的孩子身上实现。 新的文明在改变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学习还是拜佛都是一个主观行为,没有人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没有人能够为他们保证学习能够更幸福、或者起码,他们并不相信,即便信任要他们去上学的人,他们也难说能够理解这种幸福。 我们看他们在受难,他们也在看我们受难。 文明的载体要过渡到中间态,起码对现代生活有理解,才有可能主动接受。 上帝视角正是美国制造暴力的最佳借口。
自作孽不可活!
在进藏的路途 每每遇到匍匐前行的朝圣者和风中飘扬的经幡 内心总是肃然起敬
人应该有信仰
个人之前去过西藏 这真的是信仰的力量。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信仰 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思想评判他人
写得很棒
每天都有上千过万的旅客进藏 那些真正到达藏区的旅者又有多少报着尊重的心态 去理解他们的生活 。 我不明白那些在自我世界观里评头论足的人 。所有的观念都是在你出生后树立的 。个人还是觉得信仰是伟大
要是电影内容是回族穆斯林父母跟没上学的小孩包着头巾,一路走到麦加朝圣,我看你们还在这里跪舔,感动。
楼主,文笔还可以,相信你对信仰还是一知半解!不要拿佛教、天主教的信仰与基督教相提并论,这是质的差别。那个罗德里格斯神父是天主教的神父,不是基督教,两者是本质区别!不负责科普,自行搜索脑补!建议谈信仰前好好做做功课!
感觉和祠堂有异曲同工之处 信仰只要不要伤害其他人 信就信了
「内容不可见」
这不是信仰,是愚昧
还没看过这个电影。但是朋友都推荐这个
这里有几个喷头,注意你们的用词。我是一国家干部,更是一个藏族人,每个民族都有他的信仰,所以请你们不要藐视各个民族的信仰。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信仰,那就是行尸走肉。
佛教带领雪域藏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个,勤劳,热情,好客,善良的民族。朝圣不代表不上学,不代表比别人差,更不是愚昧。上了学有又如何,高学府出来的也好不到哪里,变的现实,吝啬,善恶不分的人大有人在。
“那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致平和与安宁。这也是为什么在结尾时当杨培老人去世后,会被认为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终的原因。” 不区分信仰的内容,仅信仰信仰本身,就认为获得了幸福-平和安宁充盈坚实。这么说的话,吸毒吸嗨了的人也很幸福,嗨死了的人也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终。 仅仅是不赞成这种逻辑。
即使不理解别人也请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
没有去过青藏的人,永远理解不了人在那大山大戈壁中的渺小,从心底发自的敬畏,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生是多么的脆弱,听从内心的指引,匍匐,跪拜....人身终究是要化为尘土,化为虚无,只有一团灵性长存。。。别污了它。。。
我尊重这样的信仰,但我并不赞同
全片唯一感动之处,是雅安的夫妇说毛驴的那一段,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在现在恶劣冷血混乱的环境下用可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对待动物。有些好奇的是,没有翻译出来的经文,张扬肯定是不知道大义,那么吟诵之人知道吗?扎扎知道吗?如果不知道,就成了拉丁文的《圣经》之于平民了。信仰,要先知后思再决定要不要跟。
我是未完成的基督徒,曾经和一群配得乐园的人一起崇拜上帝,然后还是由于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情绪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家人的反对(所以很羡慕藏人,起码可以和家人一致)而放弃了。信仰是排他的,有信仰的人,看此片,会有很多很多疑问,和同情。
「内容不可见」
电影里演的路遇车祸应该是一辆越野吧,面包车????
踏歌行舟 撷一抹桃花染颊 心出明媚 则起华彩 你不早不迟 恰巧在 随你 桃也夭夭 步丈 天涯
煮人间烟火 饮流年 ——《羡仙记》
2700公里?
"那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致平和与安宁。"去西藏2次,一路过往看到了许多,亲历了很多,能够体会《冈仁波齐》想要表达的那些东西。对于一直在城市里追寻目标的快节奏人群,或许很难理解这样一种体验。人,面对辽阔的高山原野自然万物的时候,心是会开阔的;人,面对神山圣水的时候,心是会涤清的;我们一直想要回归的不就正是那种让人充实和平和的纯粹吗?
其实,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到西藏寻求自由的人,真的懂得西藏吗?我想不然。
我只想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叩首,那么,吃喝拉撒怎么解决?他们吃啥??
可以不理解不支持,但保持尊重和敬畏的心态,是对自己也是别人的尊重。
先转再看
“精神”也太抽象了,就像老子说的道,理解不了。活着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真的是让人敬畏的信仰
有信仰的人似乎更容易感到幸福
可以不理解他们 但也请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吧
我尊重并且理解他们 在我看来 今天能为佛磕头几千公里的人 对宗教的虔诚 和为了阿拉 绑上炸弹走进人潮的人 不无两样 请注意我所说的只有对宗教的虔诚 并不涉及其他
自己没有还要嘲笑人家有的,呵呵
信仰是神圣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这种自虐形式的信仰之下,带给人们的身体上的痛苦?难道大家都看不见吗?
我现在看,真是一步都不能少,车祸发生,小孩没事,万幸。。。
然而我还是在电影院睡着了
一群人花费大把时间金钱专注于同一个目标持续前进,过程已经大于目标了,这一路会忘记他们要去哪,只关注他们怎么去。有大目标的人不拘小节,步伐稳定而有序。让人钦佩。对比自己又做过什么值得给孙子讲的故事呢?
我不理解他们对信仰的追求,但敬佩他们的坚持
第一个五体投地的跪拜真的是那种猝不及防的震撼。
这便是信仰吧
那么路是谁修的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仰,你若没发觉只因你还未失去过它。
老哥,别这样说。
问问你们内心,脱离物质基础精神世界在崇高有屁用?他们信仰神也是为了生活,保佑他们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至多就是物质生活贫乏而在精神世界里自我慰藉,以求借此得到洗礼来实现“幸福”。本质来说就是一群不主动在现实世界拼搏就想获得幸福生活的人,永远这么自欺欺人最后能得到什么?
「内容不可见」
怕不是一部分人了,都快成众矢之的了。
途中也有个别人,不那么严格地遵循“一步一叩首”的规则,走两三步才磕一个头。这段不同意,再看一遍去,你理解错了,他们本来就不是是一步一叩首。
没有是非善恶好坏,心安便可! 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尊重
磕长头本来就是三步一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