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My God,急急如律令和其他~

1.
一个朋友,活得很是简单,按他的话说,就是从不去想那些乱八七糟的东西,比如啥生命的意义啊,苦难的价值啊什么的。早起遛遛狗,吃完早饭就去上班,晚上下班锻炼,回家再追个《纸牌屋》,看看明星八卦(啥?被封号了?!),完美的一天。是啊,琢磨那么多干啥?尤其是信仰这东西,更是虚无缥缈,摸也摸不着,听着就觉得累,不像吃吃喝喝的话题,轻松又快乐。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说,您吃了吗?瞅瞅这智慧。
前些天听白先勇先生讲《红楼梦》,提到了中国人的宗教观,说得很实在。他说,我们国人的信仰传统,是把儒释道这三种思想体系串在了一起的,年轻时讲入世,要学以致用,积极进取,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年时讲回归自然,清心寡欲,天人合一,这是道家的路子。到了晚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心境颓然,求解脱,佛教是再好不过的了。三教合一,分工实用,其乐融融。认真想了一下,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身边笃信某一种宗教的朋友很少,啥都不信可又啥都信的才是大多数。
我就啥都不信可啥都又信,你呢?

2.
啥都不信,因为我从小是少先队员,是戴着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红领巾长大的一代。再大点儿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是仅次于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者。可能是实在愚钝不上进的缘故,一直少人提携,组织上从高中开始就没再搭理过我,于是本人自甘堕落,28岁时自动退团,沦为一个啥都不信主义者。
啥都又信,因为我是华夏儿女,虽然不是大汉民族的一员,可总归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从小就听大人们讲王母娘娘、八仙过海、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清明悼亡人,小年祭灶神,文尊孔夫子,武拜关云长,这些神灵至圣各有势力范围,各保民间一份平安,哪个老百姓不是有事儿没事儿的心里念叨几句?沙瑞金书记也得过清明和小年儿啊,清明冬至的给逝去的长辈烧烧寒衣,不会被双规吧?
说到这些所谓的“信仰”,多是朴素的实用主义,就是缺啥求啥。家里想要个男娃传宗接代的,可偏偏招弟、盼弟地连着生女娃,于是年年烧香拜佛,不停地给送子观音好处费,等一旦如愿生了男娃子,就不再拜了,钱货两讫,交易完成。倘若始终未能如愿的,把佛像和香炉一踢,老子还不信了~ 中国人的宗教观,其实就是精神贿赂,大家更信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老话儿,灶王爷上天的时候,咱们不还使劲儿往人家嘴里塞麻糖吗?收人钱财,与人消灾,自古的和尚、道士也是这么过来的,大家相安无事,天地间一片祥和。
中国人重实用,这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习气,自有它背后的原因,既然已经如此,就再没必要说啥好啊坏的了。乡间朴素的信仰里,也多是劝人行善积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宗教体系还都算是正面。咱们就从不搞“一神论”,虽说也信奉皇权,但皇帝就一个,肯定也有顾不上解决的事儿啊,好在我们有那么多神灵帮忙,兴国安邦,和气是福嘛。明朝有位宪宗皇帝,叫朱见深,就曾画过一幅《三教合一图》,说的就是这种和气之道。乍看画中是一位笑眯眯的光头和尚盘膝而坐,再看就会发现这和尚其实是一分为二的,左边那位侧脸向右,头戴道冠,右边那位侧脸向左,发系儒巾,三人尽展欢颜,紧抱成一团,所以这幅画作又叫《一团和气图》。

3.
后世有附会者,就着这幅图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晋高僧慧远法师禅居庐山东林寺时,送客不过虎溪,否则老虎会叫(不知是不是老和尚养的一只大猫)。一日名士陶渊明和道人陆修静来访,三人畅谈理想和人生,聊得很是投机,送客时慧远法师只顾说话,忽然听到“喵喵喵”的叫声,这才发觉已过虎溪,三人相拥大笑作别,即为图中一团和气的由来。奈何这三人分处不同时代,能聚在一起笑谈人生的,恐怕也只能是在画里了。不过对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兼容并蓄,实在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才有的气象。
正是: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信仰生于自由,信佛信道信共产,只要能帮您找到那份Inner Peace,都是好的。我看这世上的各种宗教,除了ISIS国所倡导的那种极端原教旨思想之外,基本都是劝人向善的,所以信什么您大可随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精神洁癖的患者,请您绕行。至于我的那位朋友,他的信仰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天都在修行,所谓智者隐于市,古人诚不我欺。
文章摘自本人公号 彼有遗秉,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