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再问
这几日又是心情的低潮期。每到这时,便求诸外物,想抓住些什么能使自己免于沉溺。音乐也罢书籍也罢朋友也罢,可是都以失败告终。他们自然都是好的,那乐声那文字那个人,便是如木心所说的了,不能说错了,不能说错了的音乐,错了的文字,只能说不尽然,不完全。
还记得当时把笔放缓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稚嫩,有些事情远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我无法得出一个使自己信服的答案,又怎能把它写下来搪塞他人。期间也试图重新拾笔,可是在阅读上没有过渡,而我,也并没有得出答案。
于是知道写小说似乎更好,我们似乎不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只需铺陈开这个现象,可是又不对,若没有结论,这些现象便是风中散絮,叙述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呢,读《哥伦比亚的倒影》,每每被木心先生惊到,他是那么随意的叙述,可是最后有能用前面说过的那些随意的话来结尾,似乎告诉你,你看,我知道我写的是什么,没有一刻忘记。
朋友说人与人的交流近乎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所以他选择建立一个更加封闭的交流体系,他养花,旅行。
当我们无法从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慰藉的时候,或许应该多反求诸己。当然并不是说放弃与外界的交流,而是在这个社交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与他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于是我们越来越少地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我们渐渐连问题是什么都忘记了。
想想从前喜欢读书也是喜欢和自己交流,我是从独处中获得力量的那一种人,不论如何,我都认为只有找到自己,才能发现世界。而这是似乎也是从来不知如何社交的我获得救赎的方式。
于是此时,我反问自己,是否忘记了关照自己的内部世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那么希望在这段低潮的日子里,我能更经常也更坦荡地与自己对话,不用自由和无用来搪塞自己,而是知道,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地位置,去做事。汲汲营营可能愚蠢,但庸碌无为似乎更加可怜。
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在自己还未完整之前,怎能放弃追问?
还记得当时把笔放缓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稚嫩,有些事情远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我无法得出一个使自己信服的答案,又怎能把它写下来搪塞他人。期间也试图重新拾笔,可是在阅读上没有过渡,而我,也并没有得出答案。
于是知道写小说似乎更好,我们似乎不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只需铺陈开这个现象,可是又不对,若没有结论,这些现象便是风中散絮,叙述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呢,读《哥伦比亚的倒影》,每每被木心先生惊到,他是那么随意的叙述,可是最后有能用前面说过的那些随意的话来结尾,似乎告诉你,你看,我知道我写的是什么,没有一刻忘记。
朋友说人与人的交流近乎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所以他选择建立一个更加封闭的交流体系,他养花,旅行。
当我们无法从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慰藉的时候,或许应该多反求诸己。当然并不是说放弃与外界的交流,而是在这个社交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与他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于是我们越来越少地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我们渐渐连问题是什么都忘记了。
想想从前喜欢读书也是喜欢和自己交流,我是从独处中获得力量的那一种人,不论如何,我都认为只有找到自己,才能发现世界。而这是似乎也是从来不知如何社交的我获得救赎的方式。
于是此时,我反问自己,是否忘记了关照自己的内部世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那么希望在这段低潮的日子里,我能更经常也更坦荡地与自己对话,不用自由和无用来搪塞自己,而是知道,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地位置,去做事。汲汲营营可能愚蠢,但庸碌无为似乎更加可怜。
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在自己还未完整之前,怎能放弃追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